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清晨六点,东京还在通勤的地铁里,电视里突然打断天气预报,画面一抖,富士山口吐火光。机场停摆,高速像被掀开的铁皮,人们背着孩子、拽着老人,排成一条条灰色的队。
你能想象那一刻日本人会说什么吗?“去哪里?”这三个字是逃难者的共同语言,国籍不同,嗓音都一样发抖。
我第一次意识到“门不会轻易打开”,不是看灾难片,而是翻到一段被反复提起又反复遗忘的历史。
1915年,英国人对阿拉伯领导人拍胸脯:帮我们打趴奥斯曼,战后你们有独立。
那一年沙漠里的人确实动了真格,骑着马跟着英军往北打。转过头到1916年,伦敦和巴黎把地图摊在桌上,赛克斯–皮科协定一签,中东被划成一块块势力范围;
巴勒斯坦落入英方管辖。再过一年,1917年11月2日,贝尔福宣言发布,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家园”。承诺像纸烟,燃得快,散得也快,被留下的,是以后的冲突和越来越难的明天。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分治方案,把巴勒斯坦切成两块;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炮声随即落在屋顶上。许多人在一夜之间从“原住民”变成“难民”,从祖屋里端出只来得及抓起的一口锅。
几十年走来,狭小的加沙地带挤着数百万人的生活,水电断续、边界封锁、修修补补的日子没有尽头。
有人试图还手,换来的不是同情,而是一串标签。
这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祸,都是一张张桌上的决定。
大战、协定、宣言、投票,字句越写越漂亮,现实越过越像砂砾。
冷战年代,美苏的杠杆压在这片地上,美国撑以色列,苏联扶阿拉伯,巴勒斯坦被夹在杠杆中间,往左一寸,往右一寸,没有一寸是自己的。
我为什么在富士山的设想里反复念叨巴勒斯坦?
因为难民会被问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你受伤了吗”,而是“你从哪来”。
这一问,就把历史扯了出来。日本在亚洲留下的伤口,不是几句“向前看”能抹平的。
1910年吞并朝鲜,强行改名改语;
1931年9月18日侵吞东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再到12月13日,南京城里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一切;
1941年12月,东南亚的铁路用劳工的骨头填。
每一个日历页上都有具体的日子,每一行字后面都有人名。
你说时间会冲淡一切,可一到关键时刻,人们记得比平时更清楚。
海外也有记忆。20世纪上半叶,大批日本移民去了南美。
贫苦、勤勉、社群紧密——这三件事本是优点,结果在某些地方变成“隐忧”:本地工人担心收入被压,地方政客担心出现“城中之城”。
二战爆发后,1942年,美国西海岸把成千上万日裔送进围栏背后的营区;同年,拉美一些国家也采取强硬措施。
有些词是后来才被发明出来的,比方“某某效应”,其实说的是一个现象:当一个社群被视为“不太愿意融入”时,许多门会从里面反锁。
理由未必公正,动作往往真实。
你可以把镜头再拉回日本本土。这个岛国工业强、金融稳,可能源要从海上拖回来。
油轮走的那条路,经过的海峡,每一次地缘紧张都会立刻反映在东京的电价和企业的现金流上。
于是你能看到,日本在中东时不时释放善意,捐款、表态、访问,尤其在2024年前后,外交口径里出现“支持两国方案”“人道援助”的字眼。
这不是坏事,救急的人从来值得尊重。
可等到真正求助的一天,善意够不够换门卡,没人敢拍胸脯。
有人会问:要是富士山爆了,邻国会不会伸手?
我愿意相信会有帮忙的队伍,会有搭建帐篷的志愿者,会有无国界的医生和真正不问来源的热汤。
可也会有人在边检窗口翻旧账:历史教科书写了什么、参拜争议说了几次“遗憾”、对邻国的道歉有没有“如果而但是”。
这些问题不在外交辞令里,在人心里。
你可以说这太情绪化,但难民潮从来就是情绪和利益缠在一起的考题。
各国官员要算账:社会承受力、经济结构、就业压力、文化摩擦、治安预算。
算来算去,“先别开得太大”,往往是更安全的答案。
我见过一张照片,拍的是某次停火后第三天的街角。一个男人在瓦砾上摆摊卖面包,后面墙上写着“回家”。他不知道家还在不在,但他把字写上了。
富士山要是喷发,日本人也会在临时帐篷上写上“回家”。问题在于,家之外的那些门,开不开,不取决于写了几个字,而取决于被门槛刮伤过的人愿不愿意再让同一只脚踏进来。
有人会反驳:一码归一码,灾难不该被政治化。
说这话的人大多善良,我愿意跟他们站在同一边。
可现实里,难民配额是被政治化的,安置地点是被政治化的,国际援助附带的条件也是被政治化的。
你能要求别人忘记吗?能,但要给足理由。
像什么理由?比方说彻底的面对,比方说持续的修复,比方说在最不需要作秀的时候也坚持做正确的事。
这些不是口号,是得一代代做累积的事。等到哪一天,需要别人张开手臂,就不会在回忆里摔倒。
我不喜欢拿别人的灾难做比喻,也不想把某个民族钉在耻辱柱上。
可当我们谈“现实”的时候,就不能假装现实不存在。巴勒斯坦人的路,走了一百多年,路边全是纸面上“历史性进展”的空酒瓶;走到今天,孩子照样在边界线上被灰尘糊住脸。
日本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能不能少走一些那样的弯路?这个问题,不该等火山醒了才讨论。
也许你会问,那该怎么办。答案不在我嘴里,在每一次选择里。
在课本怎么写的那一行字里,在纪念日到底做了什么事里,在遇到别人的痛时你是饶过还是停下脚步里。
世界不是玻璃房,门的铰链生了锈,需要人拿真金白银、拿诚意和时间去上油。谁都不愿看到富士山那样的清晨,可万一来了,不想听到“对不起,今天不接客”。
这句话,听起来冷,可它常常被制度、被惯性、被历史代为转述。你不想被它转述,就要比别人早开始说另一句话。
灾难会把一个国家的过去投影得更清楚。
有些投影让人不想直视,可拉上窗帘并不能让外面的天变亮。
你可以不喜欢这番话,但愿意把它放在心里一阵子也好。
谁也不欠谁永恒的同情,只有互相留下的理由。
能不能留住,靠平时。
你看,路其实一直在脚下,不在地图上。
#全民科普在行动#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