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闺女逛商场,就在刚刚,我目睹了一个孩子最脆弱的尊严。
我在MM豆自动贩卖机给闺女买MM豆,她说想要集齐七个颜色。
旁边站着一个7、8岁的男孩,小声地乞求:妈妈,我也想买,可以吗?
男孩妈妈直接拒绝:不买,没钱。
男孩又央求,但他妈妈一直不耐烦又没好气地说:我没钱!
我付完款,闺女接豆豆的时候,不慎掉落了几颗。
让人惊愕的事情发生了,只见那个小男孩迅速蹲下,捡起地上的豆子一把塞进了嘴里。
男孩妈妈气得踢儿子一脚,骂骂咧咧地拽着儿子走了。
我和闺女站在原地,目瞪口呆。
可以不给孩子吃,但是男孩妈妈一直强调没钱买,会很伤孩子自尊心。
如果出于营养健康考虑,完全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来转移孩子注意力。
在外面,如果我觉得贵,我不会说我没钱。
我会换一种口吻或者用别的方式,比如这个巧克力豆,太甜了,你吃了嗓子会疼。
而不是把钱的压力,给到孩子,会很容易让孩子自卑的。
发现一个奇怪现象:穷人父母喜欢哭穷,孩子长大越自卑;而富人父母告诉娃不缺钱,孩子长大越自信。
特别认同这句话:
贫穷孕育了抱怨,抱怨又腐化了贫穷。
它就如一片止痛痛,一边止疼,一边成瘾,最终让人毁灭。
思想贫穷带来的廉价感,往往很难摆脱。
它会让孩子永远“富裕”不起来,会深深打入孩子的灵魂里。
正所谓越哭穷,思想越贫瘠。
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曾说过:
贫穷思维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让人失去生命中的激情状态。
这看起来省了点钱,实际上精神里边,会不断地给自己熄火。
那些经常哭穷的父母,会孩子和自己的人生拽进抱怨、愁苦中,终而变得一文不值。
父母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正如作家埃德加•布莱索曾说:
如果孩子从小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他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
正所谓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或许咱们的经济条件可以有穷富之分,但教育不应该和穷富有关系。
穷养原本没问题,哭穷才是问题。
真正的穷养,是让孩子知道想要获得就得付出,即使生活不富裕,也不要丧失勇气;
而不是跟孩子哭穷,让孩子太早感受到生存的酸楚和压力,为了节俭扼杀自己的愿望和情绪。
物质的穷不可怕,心穷才是最可怕。
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勤劳的双手,穷只是暂时的。但如果心穷了,滋生了自卑,穷就如影随形,很难摆脱。
教育本来就是和穷富没有关系的事情。
一个年少的孩子也许会“贫”,但他有着光明的未来,人生有一百种可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未来的他一定不会“穷”。
有见识的父母,不会和孩子哭穷,而是大大方方和孩子谈钱。
有的父母说,我不是哭穷,是真穷!
我想说,真穷也没关系,不要在孩子面前一直哭穷!
“哭穷”向孩子传达的是“穷的感受”。
我们可以用更积极的态度告诉孩子,如何看待金钱,如何处理自己和金钱的关系。
“穷”没错,但应该告诉孩子家里没能力满足,再教导他期望的东西要和能力匹配。
而不是因为没能力就自卑,连期待都没有,这完全是两码事。
穷又不是罪过。
想办法让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告诉孩子我们不富裕,很多想要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只是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满足,
比如孩子想要买玩具,你可以带他一起收废品,一起赚零花钱,通过各种途径最终达成这个愿望。
这不正是努力的意义吗?
你可以说:咱们家里条件不好,暂时买不起,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努力挣钱买。
而不是说:家里没钱,你还要这个要那个,你一点不考虑家庭情况。
父母勤俭节约没问题,要求孩子勤俭节约也没问题。
但是不要既给孩子花了钱,又在他面前说:是自己把不舍得花的、用的、都给了你。
这就是纯粹给孩子压力了。
孩子那么小,根本不知道爸妈为啥老在他面前诉苦?
要穷,就一家人就一起穷,别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还觉得是孩子的错。
这样孩子懂事了,只会有愧疚感,只会觉得自己让爸妈不幸。
教育的本质在于,赋能而非施压,我们应该在物质现实与精神富足间构建良性互动。
我想和所有父母说,在你的能力范围内:
请好好善待你的孩子,因为他配得上这世间的一切的美好。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