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我国大使的面,俄罗斯公开抱怨,中国商品卖太多,俄方有意见

8月18日,第三届“中俄互利萌芽”论坛在俄罗斯喀山举行。原本应该是一团和气的场合,俄罗斯工贸部长阿里哈诺夫却当着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的面,说出了一番让在场人士都惊讶的话。

阿里哈诺夫直言不讳地表示,中俄贸易出现了“令人不爽的”下滑趋势,中国商品在俄罗斯一些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俄方未来将调整贸易策略。

贸易数据亮红灯,三年首降引发关注

中俄贸易这回真的遇到坎了。今年上半年,中俄贸易总额为1064.88亿美元,同比下降9.1%。这可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三年来的头一回下降,难怪俄方着急上火。

细看数据更让人心惊:中国对俄出口减少8.4%,从俄罗斯进口也降了9.6%。就连一直被称作中俄贸易“压舱石”的能源领域也没能幸免:

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量同比下降10%,液化天然气更是暴跌22.4%。贸易下滑其实早有苗头。2024年中俄贸易增速就已经放缓到1.9%,与2023年26%的高增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次下滑不是偶然,而是趋势性的转变。中国商品在俄罗斯有多火爆?看看这些数据就知道了:2024年前11个月,106万辆中国汽车涌入俄罗斯市场。

这也使得俄罗斯成为中国汽车最大出口市场,中国品牌的手机、电脑在俄罗斯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超过60%。这意味着每10个俄罗斯人里,至少有6个在用中国品牌的电子设备。

甚至是在传统的轻工业领域,中国商品也占据了绝对优势。从衣服鞋帽到玩具日用品,中国制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

这种市场占有率固然可喜,但也带来了问题:市场都快饱和了,增长空间自然有限。俄方这次公开抱怨,背后可不只是贸易数据下滑这么简单。仔细分析,起码藏着三个小心思。

一是俄罗斯真的担心本土产业被挤压。中国汽车性价比高,俄罗斯消费者爱不释手,结果本土汽车产业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俄方担心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本国制造业空心化。

二是俄罗斯经济面临压力。2025年第二季度俄罗斯GDP增速只有1.1%,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0%。

通货膨胀率却高达8.8%,老百姓感觉到的物价涨幅更是达到16.1%。民众购买力下降,商品销售自然受影响。

三是俄罗斯想调整合作模式。俄方不想只做资源出口国和商品消费市场,他们更希望咱中国去投资建厂,转让技术。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俄罗斯建立自己的产业体系。

汽车行业最明显,政策转向保护本土

汽车行业的变化最能说明问题。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同比暴跌62%。这个跌幅相当惊人,毕竟俄罗斯可是咱们2023、2024连续两年的最大单一汽车出口市场。

俄罗斯政府也没闲着,从今年起大幅提高汽车进口关税,某些车型关税涨幅超过30%。同时还对中国汽车实施更严格的认证审查,甚至直接点名三大中国汽车品牌存在质量缺陷。

普京说得很直白:“随着外国汽车制造商的撤离,俄罗斯不仅避免了国内企业的崩溃,还成功复兴了本国汽车生产。”

这话明显是在为保护本土产业找理由,但也确实反映了俄方的真实想法。能源一直是中俄贸易的重头戏,但今年这块“压舱石”也不稳了。

今年1-7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总量减少11%,石油成品降了28%,液化天然气下降13%,木材和煤炭也各降了10%。

能源进口减少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国际油价从去年高位回落,另一方面咱中国国内库存充足,自然不急着大量采购。

更重要的是中国一直在推动能源多元化战略。从中东、非洲、美洲到东南亚,咱们的能源进口渠道越来越广,不再过度依赖任何一个单一来源。

这种战略调整让中国在能源采购上有了更多话语权和选择权。面对贸易下滑,俄罗斯倒是没光抱怨,还拿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阿里哈诺夫明确表示,俄方希望从单纯的商品贸易转向更多技术合作和投资。俄罗斯总统顾问列维京还在论坛上提出了一个具体请求:建立独立的中俄运输物流体系。

这个建议确实戳中了痛点。今年美国新一轮制裁涉及多艘与俄罗斯原油出口有关的油轮,严重影响了中俄海上石油运输。如果有自己的运输体系,就不怕被别人“卡脖子”了。

合作新模式浮现,中俄贸易转向深耕

尽管当前遇到一些困难,但中俄贸易的长期前景仍然看好。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和资源,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制成品和技术,这种基本盘没有改变。

中俄贸易正在从简单的“你买我卖”转向更深入的合作模式。在能源领域,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今年将满负荷运行,年输气量达到380亿立方米,能满足1.3亿户家庭的用气需求。

在新技术领域,中俄正在合作开发新一代小型核反应堆,并计划在2030年前完成示范项目建设。双方还在探讨建立“中俄联合科技园区”,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这种深耕式的合作,可能会让短期内贸易数据不那么亮眼,但却能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对于两个大国来说,这才是真正互利共赢的选择。

俄罗斯公开抱怨中国商品卖得太多,表面上是不满,实则反映了中俄经贸关系正在深度调整。从简单的买卖关系转向更深入的产业链合作,这种转变难免会伴随短期的阵痛。

阿里哈诺夫当着中国大使的面直言不讳,反倒说明中俄关系足够成熟稳定,能够容纳这种坦诚的交流。只有真正的朋友,才敢说心里话,不怕产生误会。

未来中俄贸易可能会告别高速增长的时代,但提质增效的道路更加宽广。从商品贸易到技术合作,从简单买卖到共建产业链,这种转型对双方都意味着新的机遇。

参考资料:
《推动中俄务实合作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7

标签:财经   俄罗斯   中国   大使   我国   商品   贸易   能源   阿里   中国汽车   市场   领域   本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