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筋骨,南京六合势如破竹!

近日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在晨曦中成功发射,其引发的“太空水母”奇观让众人赞叹不已,甚至火遍外网。

此次发射的天舟九号看点颇多,上行物资重量提升至约6.5吨。物资中新增两套新一代飞天舱外服,在轨寿命由过去的“3年15次”提升为“4年20次”。菜肴类航天食品也新增了近30种,此次飞行还给空间站新增了健身器材,以及很多科学实验物资。

另外天舟九号与中国空间站的精准对接仅耗时3小时,堪称太空万里穿针,不仅准而且快。

这套方案的再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空间交会对接领域已形成一整套自主可控、成熟可靠的技术体系。

这不仅仅是一次例行的太空补给任务,它更是中国航天迈向深空的又一坚实足印,一次对全球科技格局的无声宣示,痛快!

01 封锁与天宫逆袭

事实上中国航天一路过来相当不容易,回顾往昔,令人心酸不已。

1993年:中国首次申请参与国际空间站(ISS),但美国以“技术不达标”为由拒绝;

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条款》,明文禁止NASA与中国开展任何合作,甚至禁止中国科学家参加国际航天会议。

面对全方位的封锁,中国毅然转向自主研制空间站的道路,好在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2021年:中国发射“天和”核心舱,配备全自主生命维持系统与机械臂。

2022年:“问天”“梦天”实验舱对接完成,天宫空间站建成“T”字构型,成为全球唯一常态化运行的空间站。

同样是1993年,“银河号事件”触发我国摆脱GPS依赖的决心,2003年中国投资2.3亿欧元参与欧洲“伽利略”导航项目。

2007年却被排除出核心决策圈,欧洲以“安全风险”为由拒绝共享关键技术。中国被迫退出后集中资源自研北斗,并以频段争夺成功反制欧洲。

多段历史经验印证,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大国重器必须自力更生!

事实上经过多年持续深耕,这个领域中国不仅不再落后,不少方面甚至已经实现超越。前段时间率先曝光面世的国产六代机,歼36和歼50就是最好的证明,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直观的具象化表现,反观美国六代机还停留在PPT阶段。

上图:歼-36(来源网络)

那么什么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呢?在我看来国家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全球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能力的集合,其核心在于不可替代性、持续创新性和战略控制力。

而航空航天和数控机床恰恰是其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如果说航空航天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顶级体现,那么数控机床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支撑。

02 航空航天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南京的综合实力。不管是航空航天还是数控机床,南京都有着极高的参与度。

同时作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也是国内航空航天领域人才重要的输出端。

南航毕业生中超50%进入国企央企和科研单位,其中40%直接服务于国防相关单位,年均向国防系统输送约3000名毕业生,国防输送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江苏省首位。

相关单位中,以航空工业、中国航发、中国电科等重点集团录用的南航毕业生最多。近五年,超2400人进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超1000人加入中国航发,900余人入职中国电科。在中国商飞、中国航发等关键企业的录用人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一。

某种程度上来说,南航就是打开航空航天产业大门的一把金钥匙。2021年六合主动出击,与急需创新空间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拍即合,命运的齿轮就此转动。

不得不佩服六合决策层极为锐利的眼光、清晰的战略意图以及强有力的行动力。

如今位于六合的航空航天产业园,已经承载了相当多的南航校地合作项目。内部聚集了很多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单看名字就知道规格有多高。六合与南航还共同成立了南京长江工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提升成果转化的效率。

截至2025年6月,该平台已孵化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等8个研究所和13家科创企业,瑞为新材料就是其中之一。

瑞为新材料董事长王长瑞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其自主研发设计的新一代高热流密度芯片散热热沉,通过特殊工艺将金刚石与铝完美结合,解决了特殊场景下芯片散热的“卡脖子”难题。该公司2022年产值200万,2024年产值近6000万。

目前六合已与7所院校达成合作,引入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9个校企联合实验室,集聚各类高端人才200余名,引进培育130个人才和产业化项目,可谓硕果累累。

在建中的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首次将高等教育、创新团队、研究院、实验室、创新平台等作为一个整体完整的嵌入到一个项目中,打造成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大学,理念相当超前。

上图:南航国际创新港一期(来源今日六合)

而围绕航天航空主题,六合的投入和布局让人侧目。这些年规划布局了一系列以航空为主题的园区或中心,每一个拿出来都超有分量。

包括航空物流中心、低空经济示范中心、航天科技数智化产业园、先进材料示范产业园、通用航空整机制造中心、大飞机引领产业园、南航国际创新港、通用航空整机制造中心等。

事实上,现在的六合已经成为南京航空航天产业真正的发力点。起点颇高的同时,又能不骄不躁、步步为营,有高人啊。

03 高端数控机床

除了航空航天产业,另一个国家级的核心力量就是拥有“工业母机”之称的数控机床。它是制造业真正的根基,没有他造不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更造不出光刻机镜头。一台高端数控机床甚至会直接影响下游汽车、医疗设备等二十多个行业,可见强大的产业链控制力。

但现实十分残酷,西方的技术封锁无处不在。一方面其对于顶尖的精密机床有严格的出口限制,典型的《瓦森纳协定》。

以五轴联动机床为例,若单向重复定位精度≤1.4μm且行程1–4m,则禁运;磨床与镗床三轴联动精度≤1.1μm即受限。而此类设备是航空发动机叶片、导弹弹体的生产基础,直接关联国防能力。

另一方面即便买卖可行,对方也可通过远程监控等方式,随时锁机,附加使用条款往往也十分严苛。典型的2024年,德马吉森精机(DMG Mori)就要求全球客户安装远程管理系统,以监控机床的使用地和用途。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说这些显然都是巨大的不可控因素,必须寻求国产替代方案。

2025年3月,国家对进口机床工具的免税政策进行调整,新版《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2025年版)》明确将部分机床设备纳入不予免税范围,这意味着相关进口机床工具不再享受免税政策。

此次调整旨在支持国内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优先采购国内设备。南京的机床产业主要集中在六合与溧水,其中六合的表现十分抢眼。

南京六合(台商)数控机床产业园2001年6月就成立了,是南京六合智能制造装备(数控机床)集聚区,也是南京市智能装备产业链的重点板块和重点园区。

2024年被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及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授予“两岸(六合)数控机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现有数控机床及配套企业113家,已形成模具-铸造-机加工-热处理-机床整机等上下游配套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部分核心企业表现十分亮眼。

大量数控:PCB钻孔机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为台积电等头部企业供货;

邦舜精密:台积电配套供应商;

南特精密:生产全国最大的平面导轨磨床,精度可达0.001mm;

速锋数控:自主研发高端机床部件打破国外垄断,为C919客机配套零部件;

肯迈得机床:填补国内空白,如数控球面车床、双端面数控车;

去年六合区第二届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创新发展活动上JBC数控机床生产项目等8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另外这些年,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分中心暨华中数控(南京)研究院、江苏工业母机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纷纷落地或挂牌,悄然中,六合已经在部分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了可喜的突破。

有趣的是,六合各产业之间正在产生非常奇妙的交叉融合。比如上面提到的速锋数控,其生产的用于C919机翼与机身组装的机床,就是与南航共同开发的。而这样的合作就来自地方的“牵线”,可见六合拥有不错的资源整合能力。

当然高端数控机床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尤其是高端数控系统、精密光栅尺等方面,还需持续努力,国产主轴/导轨寿命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唯有同时握紧“制空权”与“工业母机”,中国才能真正建成不受制于人的创新强国,而南京,尤其是六合显然已经找准了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科技   势如破竹   南京   筋骨   大国   数控机床   机床   航空航天   中国   空间站   产业   数控   精密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