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雪已至,天地开始收紧温度的口袋,人的身体也跟着变得“慢”了。这个节气,不是简单的天气变冷,而是身体和季节一起进入“慢模式”的信号。此时若不顺应节律,健康隐患便会悄悄埋下。

一早出门,冷风像刀子割脸,路边的大爷缩着脖子,手插在衣袖里,呼出的白气像蒸汽腾腾。这不是单纯的冷,这是身体对环境变化的一种“应激反应”。
寒冷会让血管收缩,血压飙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倍增。对中老年人来说,小雪前后,是“不能硬扛”的时节。“1不出”,指的是别在清晨贸然出门锻炼。这不是吓唬人,而是有科学根据。
根据《中国卒中报告2023》数据显示,冬季早晨是脑卒中高发时段,尤其在气温骤降后的48小时内,发病率明显上升。低温会让血管“打结”,血液变得粘稠,一旦刺激剧烈,极易诱发心梗或脑中风。

很多老年人习惯天不亮就出门“活动筋骨”,但殊不知,凌晨4点到7点,是血压波动最大、心脏最脆弱的时间段。此时贸然运动,就像在“冰面上跳舞”,风险不小。
正确的做法是:等太阳升起,室外温度稳定后再外出,穿戴保暖,活动量循序渐进。
“2不做”,一是不泡长时间热水澡,二是睡前不喝酒取暖。听起来像小事,实则有陷阱。热水澡虽然舒适,但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容易导致血管扩张、血压骤降,特别是老年人,一冲凉水或起身太快,容易头晕摔倒,甚至诱发晕厥。

家里一个七旬老人,习惯在晚上用热水泡脚泡澡,想着“祛寒助眠”。结果一夜起夜摔倒,送医检查发现是低血压引发的短暂性脑供血不足。
医生提醒:泡脚水温不超过40℃,泡澡控制在20分钟内,洗澡时浴室要通风,避免闷热缺氧。
还有人入冬后喜欢睡前喝点小酒“暖身子”。酒精虽一时让人脸红发热,其实是“掏空”体温的帮凶。它会扩张皮下血管,让热量迅速散失,反而加重身体受寒。

更重要的是,酒精影响睡眠结构,导致深睡时间缩短、夜间易醒,第二天精神不振。
“3要忌”,说的是忌嘴、忌风、忌剧烈起伏情绪。小雪之后,人的脾胃功能开始变得“挑剔”,稍有不慎就容易闹肚子、胀气、便秘。尤其是火锅、烧烤、辛辣食物,虽暖胃一时,实则耗气伤阴,容易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或溃疡加重。
在门诊中,冬季胃病患者明显增多,不少是因为“吃太猛”引起的慢性胃炎复发。医生建议:这个节气饮食要“温而不燥”。

如山药、莲子、南瓜、胡萝卜等温性食材,是养脾护胃的好选择。寒冷时节,胃肠如同“老机器”,需要慢慢启动,不能一上来就“高强度运转”。
至于“忌风”,并不是老一辈的“迷信”。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风寒侵入是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老寒腿”疾病的重要因素。老年人本身阳气不足,关节部位更易受寒,尤其膝盖、腰部、颈部,成为“重灾区”。

很多人爱图方便,屋里暖气一足就穿着单衣在室内走动,结果一阵冷风钻进关节,疼得整晚睡不着。医生提醒:“防风”不等于“捂热”,关键是“护住关键点”。围巾护颈、护膝护腰都是实打实的“防寒第一步”。
最后一个要忌的,是情绪的大起大落。冬季日照减少,人体褪黑素分泌增加,情绪容易陷入低落、烦躁、焦虑等状态,严重者甚至诱发季节性情绪障碍。这不是“矫情”,而是生理规律的体现。

有研究指出,冬季抑郁症发病率比夏季高出约20%。尤其是退休老人,生活节奏慢下来后,情绪一旦没有出口,容易陷入“越想越烦”的循环里。
医生建议:每天户外晒太阳20分钟,听听音乐、养养花、做些简单手工,能有效调节情绪波动。
所以,那些看似“唠叨”的老传统,其实藏着很多医学逻辑。小雪节气,不是“靠扛”的时候,而是“顺着来”的时节。养生,不是做难事,而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一个中午的阳光透过窗户,老人坐在椅子上,手里一杯热茶,膝上盖着毛毯,电视里放着老电影。窗外风大,他不出门,不强求锻炼,也不焦虑天冷吃得少。
他知道,顺着季节的节奏生活,就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卒中报告2023[R]. 北京: 中国卒中学会, 2023.
[2]张金凤,胡晓,李倩. 冬季寒冷天气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4, 44(03): 198-201.
[3]冯雪,刘志红. 情绪障碍与季节变化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23, 56(05): 356-359.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