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交易中,“凶宅” 始终是绕不开的特殊话题 —— 它关乎法律层面的信息透明,也涉及心理层面的接受度。日前四川成都二环万象城附近,一套 100 平米的房屋引发热议,其市场价约 165 万元,却以 26.6 万元的低价挂牌销售,核心原因正是这套房屋被标注为 “凶宅”。这场看似 “捡漏” 的交易,背后折射出特殊房源流通中的多重考量。

事件核心:黄金地段的 “低价悖论”
这套引发关注的房屋,位于成都二环东路外侧,距离万象城商圈仅 800 米,步行至地铁 4 号线双桥路站约 12 分钟,周边商超、学校、医院配套成熟。根据链家、贝壳等平台的同期数据,该小区同户型、同楼层的房屋成交均价约 1.65 万元 / 平米,100 平米的房屋正常成交价普遍在 160 万至 170 万元之间,部分装修精致的房源甚至能突破 180 万元。
而这套挂牌房源的信息页上,除了标注 “100 平米”“两室两厅”“简装” 等基础信息外,还特别用红色字体注明 “房屋为凶宅,介意者勿扰”,挂牌价 26.6 万元,仅为市场价的 16%。中介门店工作人员透露,房源挂出当天就接到了 30 多个咨询电话,“大部分人都是被低价吸引,但听到‘凶宅’后,一半以上会直接挂断,剩下的会追问具体情况”。

所谓 “凶宅”,在行业内通常指房屋内发生过自杀、他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房源。据中介透露,这套房屋在 2023 年曾发生过一起业主自杀事件,此后原业主便急于脱手,最初挂牌价 50 万元,因无人问津,才逐步降至 26.6 万元。房屋内部目前保持着简装状态,客厅的沙发、卧室的床具仍有留存,只是积了一层薄灰,阳台的绿植因长期无人照料已枯萎,整体氛围略显冷清。
行业规则:“凶宅” 交易的信息披露红线
“凶宅” 交易的核心争议点,始终是信息披露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在房地产交易中,若中介或卖方刻意隐瞒房屋 “凶宅” 属性,买家在知情后可依法主张撤销合同并要求赔偿。
成都本地一位从业 12 年的中介经理表示,行业内对 “凶宅” 的信息披露有不成文的准则:“只要是近 5 年内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且事件发生在房屋内部,必须主动告知买家。如果是发生在楼道、小区公共区域,或死亡时间超过 5 年,会根据买家询问情况选择性告知,但不会刻意隐瞒。” 他还透露,这套 26.6 万元的房源,中介在挂牌时不仅标注了 “凶宅”,还会向咨询者提供房屋所在辖区派出所的备案记录摘要,以证明信息真实性。

过往案例显示,因 “凶宅” 信息隐瞒引发的纠纷不在少数。2022 年成都金牛区曾有一起案例:买家以 130 万元购买一套房屋,入住后从邻居口中得知房屋内曾发生过他杀事件,随后起诉中介和卖方,最终法院判决撤销合同,卖方返还房款并赔偿 3 万元,中介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正是这类案例的存在,让越来越多中介在处理 “凶宅” 房源时,选择主动标注以规避风险。
市场博弈:低价与心理忌讳的拉扯
尽管价格极具吸引力,但这套房屋的成交进展并不顺利。中介透露,截至挂牌一周后,仅有 6 组客户实地看房,其中 3 组在进入房屋后 10 分钟内便离开,2 组详细询问了事件细节后表示 “需要考虑”,仅 1 组客户提出议价,希望以 22 万元成交,但未与卖方达成一致。
前来看房的 28 岁购房者王先生,是典型的 “刚需群体”,他表示:“总价 26 万,首付 8 万就能拿下,月供才一千多,对我这种刚工作的人来说太有吸引力了。但走进卧室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想‘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晚上估计会睡不好。” 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购房计划,“虽然知道是心理作用,但实在没法克服”。
也有部分购房者持 “理性看待” 态度。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李女士认为:“‘凶宅’的忌讳本质是心理暗示,如果能客观看待死亡,且房屋性价比足够高,其实可以考虑。但前提是必须完全知情,不能有任何信息隐瞒。” 她还提到,部分投资者会低价收购 “凶宅”,用于出租或等待区域升值后转卖,“但这类投资者通常会明确告知租客房屋情况,避免后续纠纷”。
后续隐忧:特殊房源的流通与居住风险
除了心理层面的接受度,“凶宅” 后续的流通和居住也存在隐性风险。上述中介经理表示,“凶宅” 的转售难度远高于普通房源,“即便再次降价,接手的人也很少,大部分买家会介意房屋的‘历史记录’”。此外,部分保险公司对 “凶宅” 的财产险承保也会更谨慎,甚至会提高保费或拒绝承保。
从居住安全角度看,这类房屋本身不存在物理层面的安全隐患,但可能存在邻里议论等社交压力。住在该小区的业主陈阿姨透露,事件发生后,小区里知道这套房屋情况的业主不少,“如果有人买了住进来,大家可能会下意识地避开,对新业主的生活多少会有影响”。
目前,这套 26.6 万元的 “凶宅” 仍在挂牌中。中介门店的玻璃门上,贴着房源的简要信息,红色的 “凶宅” 标注格外醒目。偶尔有路人驻足观看,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低声讨论,也有人摇着头走开 —— 这场关于价格、心理与法律的博弈,仍在继续。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