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前,中美在华盛顿密谈3天,中方给出忠告,值得美认真领会

这几天,中美经贸又有新动静了。8月27号到29号,中国商务部的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带着团队在华盛顿跟美方连着谈了三天。参与的人挺多,不光有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官员,还有美国商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人,另外不少在中国做生意的美国企业也派了代表来。

临走的时候,李成钢说了句特别关键的话:中美得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靠平等对话把分歧控制住,把合作做得更大,让经贸关系往健康、稳定、能长久的方向走。这话听着不花哨,可分量真不轻。

其实之前中美已经有过接触,在伦敦谈过一个合作框架,后来又在瑞典把这个框架巩固了一下,这次谈判算是接着之前的进度往下推进。这段时间,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大家对这事都特别关注。外界最想知道的是:美国会不会在关税、技术管制这些事儿上,拿出点实在的行动;中国会不会在开放市场、采购安排上,给点余地。说白了,这三天谈得好不好,不光影响中美两国的经贸,还牵着不少国家的心。

大家最关心的,肯定是为啥这时候两国又开始密集谈判了?原因其实不复杂。过去这几年,美国给中国商品加了不少关税,表面看是想对外施压,实际上把自己也坑着了。老百姓买日用品得多花钱,汽车企业的零部件成本一个劲儿往上涨,销量却往下掉,农产品也卖不出去,粮仓里堆着好多大豆,农场主急得不行,州议员也跟着着急。企业就更别提了,纷纷诉苦,有的说成本涨得扛不住,有的说订单都跑了,还有的没办法只能裁员。

事情发展到这地步,美国政府也看明白了,靠加关税根本压不住中国,反而会拖累自己的经济,所以开始往“务实”的方向转。

美方这次愿意坐下来好好聊,还有个现实的考虑。2026年美国要搞中期选举,农业州的选票特别关键。以前美国总想着让中国多买点他们的农产品当筹码,可现在中国采购早就不盯着美国一家了,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价格合适、质量也稳定,还能照着中国的标准来。中国的原则很明确:东西好、价格合理,那就买;要是想拿政治当幌子做文章,那肯定不买。这不是耍脾气,是做生意的基本道理。从长远看,想靠压制别人让自己好过,根本走不通。

还有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技术和供应链。美国一边说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一边又限制芯片、航空发动机这些关键设备卖给中国。结果呢?中国这边在不少领域反而加快了攻关的脚步,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这些产业发展得更快了;美国那边,有些企业丢了中国市场的订单,收入往下滑,只能缩减开支。全球产业链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非要硬把它切断,两边都得付出大代价。企业最清楚实际情况,他们想要的是稳定、能预料到的经营环境,不是今天一个禁令、明天一条红线,搞得上下游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次中方去华盛顿之前,有个细节还挺有意思。中方的专机在北美的第一站没去美国,而是先到了加拿大渥太华,开了中加经贸联委会。这释放的信号也挺好理解:中国的经贸合作不是只盯着一个地方,跟加拿大把关系搞好,对双方都有好处。对美国来说,这也是个提醒。

北美市场是连在一起的,美国要是给加拿大加关税,最后会让自己国家的物价上涨,老百姓压力就更大了;要是加拿大和中国合作变深,美国想靠关税彻底卡住中国的出口,也没那么容易。说到底,想把产业链拆散开、关起门来过日子,既不现实,也不划算。

一说到关税,中美双方的态度差别就很明显了。中国希望能一步到位,尽量把这些年加上去的关税都取消,别搞什么“选择性豁免”,因为这对企业做计划特别不利。美国这边却有顾虑,想保留一部分关税,还打着“安全”的旗号,把一些电子设备、机械零部件排除在取消关税的范围之外。可问题是,关税的账到最后还是得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来买单。拖的时间越久,损失就越大。有时候企业比政府还“务实”,美国商会、美中贸委会都在推动降低合作门槛、促进双方合作,这一点在这次会谈里体现得很明显。

外界也很关心,这三天的密谈到底谈成了啥?现在双方都比较低调,还没公布具体的清单,但一些大方向已经清楚了。

  1. 会照着两国元首通话时定的方向走,把在伦敦、瑞典达成的共识继续落实下去,不搞反复。
  2. 恢复并且用好双方的沟通机制,遇到问题先坐下来谈,尽量把矛盾在桌面上解决掉。

第三,给企业一个稳定的预期,让他们敢投资、敢干事,不用天天猜政策会怎么变。至于更具体的内容,比如哪一批关税什么时候取消、哪些技术限制怎么调整、怎么保证“说的话能落地”,还得看后面双方的通报和接下来的安排。

中方的底线是什么?其实很清楚。合作可以,但必须平等对等;买东西可以,但得你情我愿;技术交流可以,但不能总拿“卡脖子”当常态。中国现在有自己的优势产业,还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不靠别人也能好好发展,但如果大家都愿意往前看,一起把“蛋糕”做大,那当然更好。中国不拒绝合作,也不怕博弈;愿意稳住双方关系,但不接受“强买强卖”和反复无常的做法。

美国内部现在意见也不太统一。那些主张放松限制的人,希望企业能重新做对华业务,把之前的损失补回来;而主张继续强硬的人,又担心技术安全和所谓的竞争地位。两边这么拉扯,导致谈判代表有时候拿不出统一的方案,会开了,可落到纸面上的成果却不多。这其实也不意外,美国的制度就是这样,不同利益集团各有各的说法。但话说回来,市场会用实际行动投票,企业的生产线、订单和利润,最终会推着政策往更务实的方向走。

这事还影响着美国盟友的看法。像日本、韩国这些跟美国走得近的国家,都在盯着中美怎么互动。如果中美关系能稳住,他们做生意也能更放得开;要是总出幺蛾子,他们夹在中间也会很为难。中东、拉美那些靠出口资源的国家也一样,中美经贸要是活跃起来,对能源、矿产的需求就会增加,他们也能跟着受益。可以说,中美之间这点事,不只是两国之间的买卖账,还会影响不少国家的打算。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把自己的事做好才是最重要的。国内市场要继续扩大,营商环境要接着优化,产业升级要走得更扎实。新能源汽车、光伏、新材料、先进制造这些有优势的领域,得保持住优势,再进一步提升。同时,跟更多国家加深经贸联系,让产业链、供应链更稳定、覆盖范围更广,这样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手里都有应对的办法。至于和美国的合作,能谈就谈,能合作就合作;该坚持的原则得坚持,该争取的利益要争取。

这时候再回头看李成钢说的那句话,就不会觉得空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听着朴素,可正是现在最需要的。过去这几年,大家都见过“列清单、加关税、设门槛”的后果,没谁真正占到便宜。现在把话说明白,把事摆到台面上做,给企业时间、给市场空间,可能进度慢一点,但能走得更稳。

最后再说句实在的,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谁也离不开谁。你卖我买、你进我出,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合作,就像一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河。逆着水流走,硬要把水拦住,堤坝也会漏水;顺着水势修渠道引流,大家都能靠水灌溉田地。简单说就是,搞对抗,最后两边都不好过;讲合作,空间就大了,办法也会更多。

这次三天的密谈,别指望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但只要把方向定准、把沟通机制盘活,就已经迈出了不小的一步。接下来就看几件实事:关税怎么降、技术限制怎么调整、清单里的事项怎么一条条落实。只要这些方面有动作,企业就会有信心,市场就会有活力,中美经贸关系也能慢慢从“起起伏伏”,变得“稳稳当当”。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财经   华盛顿   中美   中方   忠告   美国   中国   关税   企业   加拿大   国家   经贸   方向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