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西方地理大发现近半个世纪,七万余海里航程书写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丽篇章。郑和七下西洋,从江苏出发,历经三十余国,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2025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4月20日,南京图书馆携手泰国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海内外十多家图书馆共同举办的“扬帆书海·互鉴文明——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大型阅读推广活动启动,追寻航海传奇,探秘海洋智慧,再启丝路华章。
溯源流:郑和舰队将“China”的文明印记镌刻在海上丝路
从“花枝不断四时春”的云南昆明,到六朝古都南京,15世纪航海家郑和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探寻中国向海图强的历史征程,书写海洋文明的璀璨华章。
云南省图书馆馆长杨和祥介绍,云南是郑和故里,这位15世纪的伟大航海家,从云南走向世界。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说,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策源地,郑和航海宝船的主要制造地,也是郑和的任职地和身后归属地。作为郑和的第二故乡,南京留有诸多郑和相关遗迹,见证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
620年前,郑和船队从江苏苏州太仓刘家港拔锚启航。苏州图书馆馆长接晔认为,这片土地不仅见证了宝船列阵、千帆竞发的航海盛景,更积淀着航海先驱“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是以福建福州的长乐作为舟师的驻泊地和开洋起点。福建省图书馆馆长叶建勤自豪地介绍,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
郑和船队携带丝绸、瓷器、茶叶,换回香料、宝石、珍稀动植物,促进了中国与沿途国家的物资交流,刺激了民间海上贸易的发展,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江西省图书馆馆长高澜说,景德镇的青花瓷乘着郑和舰队的浩荡风帆,将“China”的文明印记镌刻在海上丝路。
早在15世纪,郑和的船队便已到访新加坡及东南亚地区。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合作发展部主任 Lin Li介绍,郑和舰队停泊的“龙牙门”(即今吉宝港),见证了这段塑造区域发展的重要海上交流史。马来西亚国家图书馆总馆长Edy Irwan bin Zulkafli说,郑和的到来为中国与马来世界建立了早期的外交和文化联系,至今仍在启迪人们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和平合作。
晒典籍:郑和随行人员的海外见闻录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传世的文献典籍,是历史风帆的见证,为今人打开一扇对话先贤的窗口。
南京图书馆馆藏的《星槎胜览》《龙江船厂志》《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武备志》等典籍资源,记录了郑和下西洋始末,定格了古代中外交往的难忘细节。明代典籍《星槎胜览》的作者费信,曾随郑和四下西洋,到过22个国家和地区。他每到一地,抓紧公务之余,“伏几濡毫,叙缀篇章,标其山川夷类物候风习,诸光怪奇诡事,以储采纳,题曰《星槎胜览》。”
福建省图书馆馆长叶建勤推荐了《瀛涯胜览》。这是一部海外见闻录,由郑和随行、翻译官马欢归来后所撰写。马欢将郑和下西洋时亲历的二十国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记录下来,从永乐十四年开始著书,经过35年修改和整理,终于在景泰二年定稿。其明末祁氏淡生堂抄本现收藏于福建省图书馆,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合作发展部主任 Lin Li介绍,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珍藏了大量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中尤以《茅坤图》最为珍贵。《茅坤图》又称《郑和航海图》,是郑和下西洋时航路的记录,收录在明茅元仪编的《武备志》中。
共展望:从典籍到历史遗迹,从无字句处读星辰大海
“经过620年的岁月沉淀,郑和文化的影响力愈发广泛。”陈军说,作为活动的发起方,南京图书馆将通过文化走读、名人分享、名家讲座等特色活动,带领读者走近郑和,了解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那段壮丽岁月。
从南京、太仓到福州、泉州,郑和船队留下了许多码头遗迹、碑刻铭文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等待更多人用脚步丈量历史、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太仓市图书馆馆长沈洁介绍,郑和出航前祭拜妈祖的天妃宫依然香火鼎盛,高达十八米的郑和塑像始终瞭望着出海的方向。至今,郑和纪念馆、浏河天妃宫等遗迹,仍在诉说着吴地文化中开放包容、勇立潮头的精神特质。泉州市图书馆馆长陈文革介绍,泉州有许多地名与郑和有关,比如惠安接官亭、郑和堤、三宝宫等,郑和下西洋与泉州海丝文化交融共生,见证了中国向海图强的历史征程。福州市图书馆信息服务部主任黄梦玲认为,郑和船队的探索精神融入了福州的城市血脉中。云南省图书馆馆长杨和祥也表示,郑和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继续指引着人们前行。
“以典籍为舟、阅读为帆,在浩瀚的书海中续写文明互鉴的新篇章。”高澜表示,江西省图书馆特别策划推出“丝路丹青”主题系列活动,让读者在共同触摸历史经纬的文明弧光中,传承跨越时空的郑和精神。昆明市图书馆馆长夏熹发出邀约: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诚邀大家来昆明探访郑和故里。
泰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Bubphar Chuchat认为,郑和的庞大舰队穿越亚洲、印度、中东和非洲,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就像郑和的航行一样,我们相信书籍可以连接遥远的土地,一页接一页地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合作发展部主任Lin Li也表示,他们多次通过各类展览,向读者展示郑和这位历史人物的重要贡献。
620年斗转星移,郑和俨然已化身为一本“大书”。我们可以徜徉字里行间,感受典籍里的星辰大海,也可以走出书斋,走近一处处历史遗迹,从无字句处读书。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文 倪钰/视频后期
(部分图片、视频素材由南京图书馆提供)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