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老了,40岁心智障碍者何去何从?特需信托的希望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

北京西城区一栋老楼里,78岁的李奶奶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醒。

先帮40岁的女儿穿衣服,女儿眼神有些涣散,系扣子的动作要教十几次才能完成。

接着去叫15岁的外孙女,外孙女自闭症,看到牛奶洒了会突然尖叫,李奶奶得赶紧抱住她拍后背。

这样的早晨,李奶奶过了40年。

你以为这只是个例?全国像李奶奶这样的"老养残"家庭,多到数不过来。

有数据说心智障碍者大概1200万到2000万人,光孤独症谱系就有1400万。

这些孩子小的时候,能享受学龄前康复、义务教育,可一旦成年,社会服务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啪嗒掉地上。

家长们最怕什么?怕自己走了,孩子没人管。

李奶奶总说:"我要是闭了眼,她俩可怎么办?"这话戳中了无数心智障碍者父母的心。

他们大多步入老年,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可孩子的人生还长着呢。

这两年,北京、上海开始搞一种叫"特需信托"的东西,成了这些家庭的救命稻草。

说白了,就是家长把房子、存款交给信托公司,让专业机构按约定管钱,专门用来照顾孩子的生活、看病、康复。

听起来挺好,对吧?可真要落地,难着呢。

特需信托:从"老养残"到社会共担的尝试

特需信托能火起来,全是被"老养残"的困境逼出来的。

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做过调研,家长们平均要准备123万,才能让孩子未来15年的生活有基本保障。

这笔钱不是小数目,可更让人揪心的是,钱怎么管?人怎么托?

你想啊,心智障碍者成年后,46%的20到39岁年轻人、34%的40岁以上人群,基本都"宅"在家里。

不是家长不想送出去,是没地方去。

社区托养机构少得可怜,专业度也跟不上。

家长们只能自己扛,一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平均5871块,占了家庭开支的四成多。

特需信托就是冲着这个痛点来的,最早2020年深圳就出过指导意见,2023年国家层面终于给它定了性,叫"特殊需要信托"。

这几年试点下来,有133位家长咬着牙设立了信托。

去年12月北京更突破了,允许把房子放进信托,通州、昌平都有家庭办了登记,上海今年5月也跟上了。

可房子入托这事,看着美,实操起来全是坑。

有个通州的家庭,房子评估价500万,入托时契税、房产税、所得税加起来,多掏了几十万。

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这下更难了。

家长们吐槽:"我们是给孩子留保障,不是给国家交税啊。"

卡在中间的家庭:特需信托落地难在哪?

特需信托最大的坎,其实是"人"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把孩子托付给谁。

调研里39%的家长说"没可委托的亲属",另一个39%说"没信得过的人代管财产"。

你想啊,谁家亲戚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责任大、耗精力,还容易落埋怨。

那找社会组织?难。

28%的"老养残"家庭说,根本找不到能托付的社会组织。

这些机构刚起步,专业度跟不上。

有家长去考察,发现工作人员连"自闭症情绪爆发怎么安抚"都答不上来。

更别说有些机构压根没民政授权,真出了事,家长都没地方说理。

家长们不是不愿花钱,调研说,他们平均每月最多愿付1471元请人监护。

可这点钱,连专业护工的工资都不够。

社会组织要房租、要工资、要培训,哪样不要钱?没钱赚,谁愿意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

钱的问题更头疼,特需信托起步资金大多要30万以上。

可60%的心智障碍家庭是中低收入,一个月花5871块在孩子身上,攒30万得攒多少年?有家长算过,不吃不喝也得攒五年。

更别说信托公司觉得这事利润薄、麻烦多,积极性也不高。

专业人才也缺,管特需信托的人,得懂金融、懂法律,还得懂特殊教育。

比如孩子突然生病要取钱,信托公司得知道流程;机构倒闭了要换服务商,协议里得写清楚责任。

现在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全国都没几个。

怎么让特需信托真正帮到家庭?

要解决这些问题,得先把社会监护体系搭起来。

政府得多帮衬帮衬社会组织,给点场地优惠、资金补贴,让他们能活下去。

然后定个统一标准,比如监护机构要具备什么资质,服务流程怎么走,出了问题谁负责。

家长们看到规范了,才敢把孩子交出去。

政策也得跟上,房产入托的流程太复杂了,能不能开个绿色通道?

交税能不能少点?有专家建议,信托财产转移就当家庭内部传承,别收增值税了。

这些政策不松口,家长们哪敢把房子放进去?

信托公司也得转变思路,别光盯着利润,这事儿积德行善啊。

可以开发点小额信托产品,让中低收入家庭也能参与。

比如家长每月存几千块,积少成多,慢慢攒够起步资金。

家长们自己也得学点东西,特需信托到底是啥?怎么选信托公司?这些都得搞明白。

可以抱团取暖,成立家长互助小组,一起考察机构、研究合同。

人多力量大,总能少踩点坑,说到底,特需信托不是某一个人的事。

政府得给政策,金融机构得肯投入,社会组织得提能力,咱们普通人也得多理解、多支持。

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心智障碍者在父母走后,也能有尊严、有保障地活下去。

李奶奶最近听说了特需信托,托人去问怎么办理。

她摸着女儿的头说:"我要是不在了,希望有人能像我一样,给她热牛奶,陪她晒太阳。"

这个愿望,不应该只是个愿望。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育儿   心智   何去何从   障碍   父母   家庭   家长   孩子   机构   社会   奶奶   自闭症   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