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虽残暴,但做了件好事:为我国消灭了毒害近600年的"毒瘤"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提起黄巢,人们脑海中多半浮现的是战火纷飞、尸横遍野的画面。

他是乱世枭雄,更是暴乱象征,所到之处,哀鸿遍野。

但就是这样一位让史书都不吝笔墨批判的“乱臣贼子”,却在腥风血雨中,无意间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他一把火,竟烧掉了困扰中华数百年的“毒瘤”。

这个毒瘤到底是什么?为何连帝王都束手无策,却被黄巢一举铲除?

锦衣玉食的盐商之子

黄巢,出生在唐朝河南洛阳一个富庶的盐商之家。

父母经商有道,家业丰厚,这让黄巢从小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他不仅能穿上上好的绫罗绸缎,还能享用山珍海味,过着寻常百姓想都不敢想的奢靡生活。

然而,富贵人家的孩子往往也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烦恼。

黄巢虽然锦衣玉食,却也背负着家族的厚望。

父母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在仕途上有所建树。

为此,黄巢从小就刻苦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为家族争光。

可惜,事与愿违。

黄巢虽然才华出众,却始终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一次次的失意,让这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逐渐对仕途失去了信心。

他开始怀疑,一个寒门子弟,是否真的有机会在官场上出人头地。

就在黄巢彷徨无助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一年,他结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两人情投意合,常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黄巢这才得知,原来在这个看似太平盛世的背后,却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朝廷为了填补国库的亏空,变本加厉地向百姓征税。

饥饿和死亡,成为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一向热血的黄巢,听了好友的描述,心中燃起了一股熊熊的怒火。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天下的苍生做些什么。

铁骑驰骋的农民将领

公元875年,黄巢和他的好友一起,举起了反抗的大旗。

他们召集了一批和他们一样不甘命运的农民,组成了一支农民起义军。

黄巢凭借着出众的军事才能,很快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成为了大家公认的领袖。

起义军所向披靡,攻城略地,打得唐朝军队闻风丧胆。

然而,令黄巢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起义军如日中天之际,他和好友之间却出现了嫌隙。

两人对未来的道路有着不同的想法,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农民军的分裂。

好友带走了一部分人马,自立门户。

然而,他的军事才能远不如黄巢,很快就被唐军击溃。

残部重新归顺黄巢,这让黄巢的力量更加雄厚。

从那时起,黄巢成为了农民军的唯一领袖,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黄巢率领农民军一路高歌猛进,攻破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

唐朝军队在他们面前,显得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然而,黄巢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的目标是更加远大的--那就是长安,大唐的心脏。

唐朝君臣知道黄巢的意图后,慌了神。

他们调集了大量的军队,妄图阻止黄巢的脚步。

然而,黄巢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总能出其不意,避开唐军的锋芒,直逼长安。

眼看着农民军的铁骑就要踏进大明宫,唐朝皇帝慌不择路,连夜逃离了长安城。

没有了皇帝的长安,就像一盘散沙。

黄巢率领农民军轻而易举地攻入了城内,长安,这个曾经的皇城,从此易主。

黄巢成为了这个古老城市的新主人。

君临天下的齐国之主

攻下长安,对于黄巢和农民军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

然而,黄巢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部下的建议下,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称帝,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

公元880年,黄巢在长安城内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年号"天授"。

一时间,这个昔日的农民领袖,摇身一变,成为了九五之尊。

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将领们,也都因此而飞黄腾达,成为了朝廷命官。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事件。

一个出身底层的农民,竟然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令世人瞠目结舌。

然而,黄巢并没有多少时间来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

因为,唐朝的残余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并没有甘心就此放弃。

他们纷纷调集兵马,妄图攻下长安,推翻黄巢的统治。

面对四面楚歌的局面,黄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连年的征战,已经让起义军损失惨重。

而那些归顺的唐朝旧部,也并非都对他忠心耿耿。

最终,在各路军马的合围攻击下,长安城再次易主。

黄巢虽然力挽狂澜,却终究无力回天。

他只能带着残余的部众,退出长安,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

昔日的齐国之主,如今沦为了亡命天涯的逃亡者。

出人意料的"除弊利器"

黄巢的农民大军最终还是败在了唐朝的反扑之下。

他本人也在逃亡途中病逝,结束了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在史书上被描述为残暴不仁的农民领袖,却在无意中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原来,在黄巢起义之前,中国社会存在着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

所谓门阀士族,是指那些世代为官的士族家庭。

他们凭借祖上的功名和人脉,把持朝政,垄断了仕途。

寒门子弟,即便再有才华,也难以在官场立足。

这种不公平的局面,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民怨沸腾。

而黄巢起义,恰恰给了门阀士族致命的打击。

在战乱中,不少门阀家族损失惨重,势力大减。

黄巢对他们的屠戮,更是雪上加霜。

尽管黄巢本人并无改革社会的意图,但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地位。

从此以后,寒门子弟也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科举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股进步的力量。

它为Tang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也为宋代社会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说,黄巢是一把"除旧布新"的利器,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也在无意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千古争议的矛盾性格

在中国历史上,黄巢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对他的评价,向来毁誉参半。

有人认为他是罪大恶极的暴君,滥杀无辜,罄竹难书。

但也有人认为,他虽然行事残暴,却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功过并存。

如果我们客观地审视黄巢的一生,不难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一方面,他出身富庶,却能同情底层民众的疾苦,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他领导农民起义,也确实出于一种为民除害的初心。

另一方面,黄巢在军事行动中,确实表现出了极端残暴的一面。

他对待俘虏和投降者,从不手软。

在攻城略地的过程中,也难免伤及无辜。

这种暴戾的性格,无疑给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黄巢的历史地位。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或许只有黄巢这样的"狠角色",才能担当起反抗暴政的大旗。

他的残暴,固然令人不齿,但他的勇气和魄力,却也令人叹服。

总的来说,黄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

他身上,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

评判他的是非功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无论如何,他都给那个动荡的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结语: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的复杂。

一个人的一生,往往交织着善恶美丑,让后人难以断言。

黄巢的传奇人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我们固然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评判古人,但透过他的故事,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汲取智慧,启迪未来。

信息来源:

1.《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黄巢传。

2.《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三至二百五十七,唐纪。

3.《十国春秋》卷第一百,齐国上。

4.王曾瑜:《唐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姚汝能:《唐代门阀士族》,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标签:历史   毒瘤   残暴   好事   我国   黄巢   长安   农民   士族   门阀   唐朝   起义军   寒门   齐国   好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