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停喝这种补脑茶,喝得越多,记性或差越快?告诉你真相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爸,我给你网购的那种补脑茶你喝了没?他们都说对记性有用,我就想着你能多记点。”这句话是在一位三十出头的白领回老家时说出来的。

他走路有些快,身上还带着城市里的焦虑节奏。

桌上那袋没拆封的茶袋,已经被阳光晒得有点发黄。

这类所谓的补脑茶,最近几年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流行。

包装上写着“提高记忆”“延缓脑衰退”,成分往往包括益智仁、枸杞、何首乌、石菖蒲、莲子芯、绿茶、决明子、桑叶、罗布麻叶、杜仲等。

有的厂家甚至再往里加人参、刺五加、黄精等,声称“多种中药合成、补脑护脑”,还特意标注“中老年专用”。

一些人喝了觉得精力好像充沛了一些,就更依赖上了,开始长期饮用,甚至替代了日常饮水。

问题出在这里。

脑子这东西,不是靠“补”能变强的,更不是喝点什么就能记住更多内容。

一个不被说破的事实是——长期频繁摄入某些“提神类”或“安神类”的草本成分,非但没帮上记忆,还可能干扰中枢神经正常工作机制,甚至加速认知退化的过程。

补脑茶的概念本身就是个混乱的集合,它混淆了“提神”“安眠”“清热”“健脑”这几种完全不同的作用路径,却从不说清楚配比逻辑。

这种模糊不清的产品,在神经系统这么复杂的系统里操作,就像闭着眼在微电路板上焊接,很容易出错。

以最常见的几种成分来说,何首乌被反复拿出来当作“补脑护肝”的代表。

它确实含有二苯乙烯苷类、多酚类、有机酸,但这些成分对肝脏代谢酶有抑制作用,久用有一定几率诱发药物性肝损伤。

国家药监部门已经对该成分发布过多次风险提示。

而肝功能下降反过来会降低神经系统的解毒效率,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容易堆积,引起脑雾、注意力下降、精神不振等表现。

这些症状在人群中常常被误认为是“记忆差了”,从而导致进一步加大“补脑”剂量,形成恶性循环。

再看石菖蒲,这种成分常被宣称能“开窍醒神”。

它确实在某些传统处方中用于改善轻度痴呆症状。

但前提是剂量精准、周期受控。

而补脑茶中石菖蒲的添加量完全无法确定,存在“草药滥用”的隐性问题。

多项实验显示,长期口服石菖蒲提取物可能干扰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这种酶是调节大脑神经传递物质的关键,活性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认知功能,记忆力反而出现不稳定表现。

人在主观上可能“觉得清醒”,但实际上注意力持续时间变短,信息处理速度下降。

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认知错觉,特别是在中老年人中极易被忽略。

补脑茶里的另一个“常客”是决明子,这种成分属于润肠降压类中药,它确实含有大黄酚、决明酮等物质,具有一定的降脂、降压作用,但同时也是泻下药。

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功能依赖,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钾的流失。

一旦血钾浓度长期偏低,肌肉无力、疲乏、脑供血效率下降,很快就会出现短期记忆变差、反应迟钝等问题。

有些人误以为是年纪到了“正常变慢”,但实际上是电解质失衡带来的神经传导障碍。

没有基础医学知识的人很难把两者联系起来,更不容易意识到是补脑茶惹的祸。

记忆力这件事,不是靠“提高”来达成的,而是靠“维持”才能稳定。

人们太容易相信“功能提升”,却忽略了大脑本身的节律性和敏感性。

像莲子芯、桑叶、罗布麻这些被称为“清心安神”的成分,看似对情绪有好处,但都含有或强或弱的GABA样物质,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类似于轻度镇静剂。

偶尔喝能睡得稳,长期喝反而让大脑皮层反应变慢。

睡觉确实变香了,但白天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专注力丧失的情况更频繁。

尤其是在记忆任务增加、思考时间变长的时候,脑子的“响应速度”跟不上现实节奏,这是一个慢性反应过程,往往被归为“老了”“退化了”,其实是人为干预后的反跳反应。

喝这些补脑茶的人群,往往还有一个共同特征——本身就对记忆力下降有焦虑。

这种焦虑反而干扰了认知过程。

多个研究早已证实,记忆测试中的表现与情绪状态紧密相关。

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焦虑状态下进行记忆任务,识别准确率下降了17%,回忆延迟时间拉长了1.9秒。

这意味着,一部分“记不住”的表现,其实并不是脑子差了,而是神经系统被情绪牵制,处理信号的速度变慢。

而喝茶的“仪式感”,短期内可能会带来舒缓焦虑的作用,但长期依赖之后,焦虑并未减少,反而会对身体产生被动强化——不喝不安心,越喝越疲倦。

这个领域里一个被严重低估的问题,是混用。

很多人不只喝一种补脑茶,还叠加保健品、安神口服液、各种号称“脑营养”的软胶囊。

成分之间交叉、作用路径重叠,会增加肝肾代谢负担,还可能在中枢神经层面形成微弱却持续的“干扰波”。

这种干扰在年轻人身上可能几天内就被代谢掉,但在中老年人群体中,由于解毒通道效率下降,这些物质会缓慢堆积,影响神经可塑性,降低学习效率。

这也是为啥一些原本头脑灵活的人,在开始长期喝某些补脑茶一年之后,变得反应迟缓、不愿表达,甚至丧失主动记忆整理能力。

真正有长期数据支撑的是生活方式调整。

在一项追踪13年的观察研究中,日本京都大学分析了12500名中老年人群的生活习惯与记忆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每天睡眠质量稳定、平均饮水量达1.5升、早晨光照超过30分钟、每日走路超4000步的人群,其认知评分在70岁后下降幅度低于平均值26%。

而这些变量里,没有一项是靠“补”得来的,全是靠结构性节律维持的。

记忆力不是靠额外输入改善的,而是靠输入过程的清晰性、规律性、自主性来维系的。

记忆能力的稳定,更依赖大脑的代谢洁净度,而不是刺激强度。

很多人在面对记忆下降时,都选择“加法”。

其实,大脑更需要的是“减法”。

去掉刺激、去掉多余干扰物、去掉错误节奏,才是恢复神经功能的第一步。

认知力不是靠“补脑”饮品驱动的,而是靠清洁、轻负、高效、单一的神经通路完成的。

补脑茶的问题,在于它让人误以为“补”是一种主动修复,其实是被动的干扰。

这种干扰在短期内看不出来,但长期作用后,记忆系统的整体响应曲线会发生变化,从线性变成波动式,记忆能力反而更容易陷入不稳定。

那就要问一句:既然大脑不适合被补,那大脑的“清洁”到底靠什么来维持,普通人有没有简单方法能长期使用?

答案其实早就有了。

神经科学中提出的“突触修剪”理论提供了一个方向。

人在深度睡眠时,大脑会主动清除白天形成的无用连接,留下关键路径。

而这个过程需要两个条件——高质量的连续性睡眠,和白天有节奏的专注刺激。

简单来说,白天每次集中注意力超过25分钟的行为,能强化突触;

而夜间不被打断的睡眠,能把低效连接剪掉。

这是自然优化机制,不需要任何额外成分干预。

实践上,可以通过“定时冥想+固定作息+晚间少饮水”的组合来实现这种“脑内自清洁”流程。

关键不是让脑子更强,而是让它自己维持清洁和节奏。

补脑的幻想,往往阻止了这些自然机制的启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容小翔.补脑益智的膏、茶、酒效方[J].农村百事通,2000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7

标签:养生   记性   真相   记忆   成分   干扰   石菖蒲   大脑   焦虑   认知   作用   神经系统   记忆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