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宣告喜讯才半个月,官媒亲揭蔡磊真实现状,原来我们都猜错了

文|紫薯丸子

编辑|司徒夜


他曾是京东的副总裁,连续十个深夜会议不在话下;

如今他却连站立都需要三人搀扶,连喝一口水都成了生死考验。

短短几年,蔡磊从商业精英变成了渐冻症晚期患者。

更残忍的是,他研发的药物救了许多病友,唯独对他自己无效。

当生命被禁锢在轮椅上,他究竟靠什么继续战斗?

01、希望破灭

10月9号深夜,“蔡磊破冰驿站”的一条消息让无数人彻夜难眠“渐冻症治疗药物研究已进入优化阶段”。

紧接着10月14号,蔡磊亲自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评论区里满是“终于等到了”“蔡总挺过来了”的祝福。

那时大家都以为,这位和渐冻症抗争近6年的勇士,终于要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

可谁能料到,仅仅13天后,凤凰网发布的纪录片《旅途》,却用一行配文戳中了所有人的心:

“蔡磊丧失语言行动能力仍工作到深夜,研发药物对病友起效对自己没用。”

镜头里的画面更让人心碎,蔡磊想要站起来,需要三位阿姨合力协作。

两人架住胳膊,一人托住腰部,小心翼翼一同发力,他才能勉强起身。

喝水吃饭更难,护工阿姨拿着针管,将混入增稠剂的流食一口一口推入他口中,每喂几毫升,还要细心为他擦拭嘴角。

“去年还能小口吃饭,今年连水都不能直接喝了。”

助理滢芳解释,加增稠剂是为了防止呛咳,可即便这样,每一口吞咽都藏着风险。

在渐冻症患者身体功能评分量表ALSFRS-R中,低于19分已属晚期。

而蔡磊目前的评分仅在12、13分之间,这意味着他已步入疾病晚期。

我们这才猛然惊醒,原来所有好消息的背后,是他用生命在苦苦支撑。

02、不屈的抗争

这位前京东副总裁,曾经是能连续开十个深夜会议的“拼命三郎”,可现在,他的世界只剩下一张桌子的距离。

他的腿部肌肉早就没了力气,脖子连支撑头部都显得吃力,更别提几年前就彻底瘫痪的双上肢。

上半年还能勉强挤出几个音节,到了下半年连一点声音都发不出来,只能靠眼控仪打字交流。

助理滢芳坦言:“现在基本不能发声,全靠眼控。”

一次普通的感冒,对他而言都可能致命。

去年五一,他只是下楼散步时不慎着凉,发烧后便因痰堵直接住进ICU,苦苦熬了七天六夜。

渐冻症患者喉肌萎缩,没有自主咳痰的能力,一口痰堵住,就可能面临死亡。

每天八次的服药过程同样艰难,五次随餐药,三次日常药,每一粒都必须磨碎混入流食;

晚上睡觉更不能含糊,中晚期渐冻症患者最怕憋气,他必须戴着呼吸机才能入睡,机器的嗡鸣声成了病房里的背景音。

可即便处境如此艰难,蔡磊的日程依然排得满满当当。

依然是全天工作,从早上八、九点到晚上十一、二点,只是每坐两小时,就必须立即躺下拍打身体。

他用AI模拟的声音解释:

“否则一直疼,神经压迫疼痛,没有肌肉缓冲,皮肤也特别疼,会有压疮。”

正常人坐久了能换个姿势,可他连动一下手指都做不到,只能硬生生扛着煎熬。

凤凰网的镜头里,最震撼的画面不是他的虚弱,而是他盯着眼控仪工作的样子。

他和渐冻症专家开会,聊到一个半小时,实在扛不住了才暂停,三个阿姨赶紧扶他躺下放松。

可刚缓过来,他又盯着眼控仪追问药物试验数据。

助理透露:“蔡总所有工作内容都要亲自抓。”

通过眼控仪,他一分钟能打五六十个字,审阅论文、回复信息、跟进工作细节,丝毫不受影响。

自2019年确诊渐冻症后,看着刚出生的儿子可能将要失去父亲,蔡磊就放弃了“好好休养”的念头。

即便医生宣告这是“绝症中的绝症”,近两百年无突破,患者通常活不过3-5年,但蔡磊偏要掰一掰死神的手腕。

为了搞研发,他卖掉房子凑钱,拉来顶尖医学专家组队,甚至开直播间“破冰驿站”,把所有收益都投进科研。

有人骂他“炒作”,可他根本没时间理会,但最让人破防的,是他对“遗憾”的态度。

03、照亮他人之路

当记者问道:“自己研发的药救了那么多人,偏偏对自己没用,不难过吗?”

屏幕上,通过眼控仪逐字打出的回答平静而坚定:

“没有,特别振奋,已经拯救了很多病友的生命,大有成就,开心。”

有个21年确诊的小姑娘,用药前已经要靠轮椅走路,现在病情彻底“刹车”。

在她治疗期间蔡磊还去看望过她,如今治疗变好后还特意录视频给蔡磊送生日祝福。

遗憾的是,这种药物的突破对蔡磊没有用。

记者询问道:蔡总这边自主研发的这些药物,对蔡总来说依然没有任何作用吗?

助理滢芳回答:是的,蔡总还不算基因型,这几年单基因的药物其实已经有历史性的突破,像这些三五年之前必死的病人呢,已经不再面临死亡的危险了。

记者问他“还有时间见家人吗?”,他的回答更让人动容:

“我全部时间继续投入科研工作,战斗成功才是给自己和家人唯一的希望。”

这时候我们才彻底明白,之前真的都猜错了。

半个月前看到研究突破的消息时,很多人都以为蔡磊要“救自己”了。

可看完纪录片后才明白,我们从一开始就猜错了,他拼到现在,早就把“个人生死”放在了“群体希望”后面。

哪怕自己吞咽能力越来越差,滢芳说“再往后,蔡总可能就得做鼻子或者胃造瘘”。

哪怕每一次喝水、吃药都藏着风险,他想的还是“赶紧突破,让更多人活下来”。

就连聊到未来,他都透着乐观:

“早就心里计划好多遍了,要是有一天攻克了渐冻症,我要直播一场科学盛宴的晚会,改写200年历史,倪萍当主持人,她答应我了,我是不是超级乐观。”

这份在绝境里还想着照亮别人的劲儿,比任何研究突破都更让人难忘。

结语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

蔡磊可能没能等到“自己被治愈”的那天,但他种下的“希望种子”,一定会在未来开花结果。

部分参考资料:

凤凰网《旅途》|蔡磊近况:全身瘫软,语言能力丧失,靠眼控仪交流.2025

红星新闻|蔡磊深夜发文确认丧失语言能力,助理透露其日常用眼控仪一分钟能打几十字,每天“比较忙”;妻子:如果他走了,我真的很孤独.2025

新华社|今天是世界渐冻人日,他用眼控仪敲出希望!202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财经   喜讯   深夜   现状   真实   蔡磊   药物   增稠剂   晚期   患者   病友   能力   工作   流食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