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2024年全球石油开采量达到了42.14亿吨,这么抽下去,地下全是窟窿,地球会不会哪天突然塌了,现在从地下抽走这么多石油,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
不少人觉得石油就像地下藏着的巨型油罐,钻个孔就能轻松抽取,其实不然。
几亿年前,海洋生物死亡后沉入海底,被一层层泥沙逐渐掩埋。在地下长期的高温高压环境中,这些有机物慢慢转化为石油。但石油并非集中聚集,而是像雨水浸润海绵那样,分散在岩石的缝隙间。
全球近七成五的油田躲在地下1000到5000米处,这个深度相当于从300多层的高楼一直挖到1600多层楼的地底。中东波斯湾的油田较浅,大多不到1500米,开采成本大大降低。而中国塔里木盆地的油田深得多,埋在 7000 到 9000 米的地下,属于超深层油田,开采难度陡增。
在这样的深层环境中,温度能达到 200℃,压力更是高达1000个大气压。打个比方,这相当于用大拇指托举一头成年大象,稍有不慎便会引发风险,技术挑战难度很高。
根据2023年数据,中国石油消费量达 7.56 亿吨,而本土产量仅 2.09 亿吨;天然气消费量 3949 亿立方米,自产也只有 2324 亿立方米。供需缺口明显,向深层要资源成了必然选择。据专家估算,地下6000米以下的油气资源量高达 671 亿吨,占全国总油气资源的 34%,这无疑为能源补给提供了重要方向。
这个担心不是没道理。岩石缝隙里原本充满石油,突然被抽走,上面几千米厚的岩层压下来,确实可能出问题。美国墨西哥湾有些油田,早年开采时没注意这个,结果地表真的沉降了。这事给后来的开采敲响了警钟。
现在的做法是"边抽边灌",打两根管道下去,一根抽油,另一根同步注水。这边油刚被抽走,那边水马上补进去,保持地下压力平衡。就像你用吸管喝饮料的同时,另一根管子往杯子里加水,杯子永远是满的。
塔河油田还想出了更巧妙的 “一管双用” 方案。就是同一根管道,不同时段分别输油和注水,省钱又高效。他们还研发了"全重力平衡一体化分水"技术,每天处理1.15万立方米采出液,一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
四川盆地的开采环境更复杂,地下是喀斯特地貌,到处都是溶洞暗河,稍不注意就可能钻到空洞里。工程师们用三维地震勘探给地下做"CT",找准位置再下钻。有些井还得打成水平的,像蛇一样沿着岩层游走,精度控制在0.1米以内。
即便这样小心,注水也不能随便来。注多了会把原有缝隙撑大,反而可能引发微型地震。所以得实时监测,动态调整注水量。
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大约2446亿吨,听起来挺多的,但和地球的整体质量比起来,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毕竟只占总质量的四十万亿分之一。再看深度,石油基本躲在地下 10 公里以内的区域,可地球半径足足有 6378 公里。
所以那些"开采50年地球会塌陷"的担心,实在是高估了人类的能力。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火山喷发,造成的地质变化比人类开采石油剧烈多了。
倒是有些老油田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松辽盆地、渤海湾陆上、鄂尔多斯盆地这些地方,资源开采率分别达到70%、53%、50%。油井越打越深,开采成本越来越高。
胜利油田想出了新办法来开采页岩油,这类油气藏在致密岩层中,孔隙细微到纳米级别,常规技术完全没法把油气取出来。团队采用水平井加压裂技术,先在地下精准钻出 1500 到 2000 米的水平井段,再用高压水裹着砂石对岩层实施压裂,让原本被困的油气顺畅流出。
很多人以为新能源发展了,石油就没用了,这话只对了一半。
交通领域确实在转型,电动车越来越多,但石油的用途远不止烧油开车。你穿的衣服里的涤纶、氨纶,房子的建材,农业用的化肥,食品添加剂,这些都来自石油,一个人一辈子大概要消耗约4.6吨石油。
就算你买了电车,用上清洁能源,也不可能完全离开石油。工业、农业这些领域,短期内找不到替代品。
BP预测,2060年石油仍将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30%。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石油需求可能在2030年前达峰,2050年较当前减少25%到70%。这意味着开采规模会逐步收缩,地质风险自然也会降低。
而且市场有自我调节机制,页岩油开采成本高,油价低于50美元一桶就亏本。加上碳税和环保政策收紧,那些高成本、高风险的油田会自动退出,资源会向风险低的区域集中。
就比如涪陵页岩气田,自 2013 年开始产气,十几年来持续为长江经济带,70多个城市、2亿多居民输送能源,累计产量已近 700 亿立方米。他们创新采用三层立体开发模式,采收率比开发初期整整翻了一番。
从技术角度看,现代开采已经很成熟了。同步注水、智能监测、三维勘探,这些手段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局部可能出现沉降或微地震,但对地球整体结构根本不构成威胁。
真正该关注的是什么?是怎么通过技术升级,让资源利用更高效。是怎么加快能源转型,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仍然是工业社会的重要支撑。
地球经历了46亿年的风风雨雨,陨石撞击、火山爆发、板块碰撞,什么大场面没见过?人类开采这点石油,在地球眼里可能连挠痒痒都算不上。与其担心地球会不会塌,不如想想怎么把这些资源用得更聪明一些。#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突破地下万米!“人类挖穿地球,还需要多久?”
中国石化报-创新技术助力油田绿色高效注水
中国新闻网-美国能源开采诱发地震风险 700万居民受威胁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