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爷自打退休后,生活节奏慢了下来,也养成了“晚餐二两酒”的习惯。每天晚上,阳台上凉风习习,他总要端起小酒杯,举杯邀月,享受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儿女劝他少喝点,他总笑呵呵地反问:“喝点白酒,舒筋活血助眠,没坏处!”邻居们更是经常拿出“我家长辈喝了一辈子还活到八十多”的例子,让刘大爷信心倍增。可谁能想到,就在一次家宴后,刘大爷因突发胸痛被紧急送医,医生告知是“急性心梗”,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让家人措手不及。
你是否也有或身边有人,每天晚饭时都要浅酌几杯?明明身体还不错,甚至觉得喝酒就是“生活的调味剂”。但这个看似普通的习惯背后,暗藏着多少健康风险?“小酌怡情”、 “适度饮酒有益”真的靠谱吗?
吃饭配酒,为什么成了中老年人的“舒适圈”?但你知道吗,国家卫健委数据直指:45-59岁男性群体中,10人就有6人在晚餐饮酒中已远超健康建议标准,肝功能和心脑风险直线上升。到底喝酒的人最后会变成怎样?健康的底线在哪?
晚饭时来二三两白酒,是否真的能“活血化瘀”?其实,长期饮用,尤其是每日摄入高度白酒,被医学界公认为明确的风险行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酒精列为一类致癌物,也就是“确凿会致癌”的证据类别。大量医学统计显示,酒精对身体多器官的损伤是全方位的,涉及脑、心脏、肝、胃肠、血管等多个系统。
有些人说“喝白酒能杀菌、促进食欲”,但这类说法并未得到现代权威医学证实。相反,《柳叶刀公共卫生》对51万名国人的研究显示:只要饮酒,无论多少,罹患高血压、中风、肝病甚至多种癌症的风险都会增加。也就是说,没有安全的“饮酒阈值”。
而所谓“小酌怡情”、控制二两、三两就不会受伤害,实际上无法阻挡酒精在体内的分解和累积。不同人的肝脏解毒能力有差异,部分人“喝酒脸红”反而是体内乙醛代谢酶活性不足,更容易对肝脏、心脑血管造成伤害。
如果你坚持每晚喝二三两白酒,时间一长,身体会出现哪些变化?以下三大信号,尤其是第3个,很多人都没当回事,结果不可逆转。
心血管问题高发
酒精最直接的作用,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物质明显增加。长期饮酒,尤其是每顿饭都喝,极易诱发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乃至急性心梗。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陈定中主任曾指出,酒精会让心脏的“供血管道”出现痉挛,极端时斑块破裂可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和猝死。
肝脏受损,酒精肝悄然到来
肝是酒精主要解毒场所。长期摄入二三两白酒(即每天约50-75ml纯酒精),已远超推荐量(男性≤25g,女性≤15g)。肝脏先从脂肪浸润发展到炎症、纤维化,最终可能演变为酒精性肝硬化甚至肝癌。体检中转氨酶升高、B超显示脂肪肝,都是酒精损伤的早期信号。
大脑与消化系统隐患
酒精穿透血脑屏障,长期饮酒者更易出现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甚至情绪紊乱。同时对消化道的“侵蚀”,表现为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重则引发胃出血。很多喝酒人习惯以为“喝点就能入睡”,实则只是“麻醉”大脑,深度睡眠质量大打折扣。
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说,生活里应酬难免、朋友聚会总不能滴酒不沾吧?其实即便身不由己,也有一些方法帮你把伤害降到最低,但最健康的原则依旧是:能不喝就不喝。
喝酒前一定要先吃饭
空腹喝酒时,胃还能承受住酒精“猛烈进攻”吗?事实是酒精被胃肠快速吸收,醉得更快,对胃肠刺激也更大。建议饮酒前适量食用主食或牛奶,减少酒精吸收速度。
切忌快速、大口、混饮
洪流灌喉只会加速酒精进入血液,身体来不及代谢。合理的做法是慢饮,并坚决杜绝和碳酸饮料、药物同用,避免造成体内反应更激烈。
关注自身信号,定期体检莫忽视
如果你或家人出现睡眠紊乱、肝区不适、乳酸脱氢酶、血压升高等信号,最好尽早就诊。尤其是那些容易忽视的卡壳、胸闷、夜里盗汗等小问题,可能正是疾病早期的“预警灯”。
日常聚会,有无“无酒不欢”替代方案?答案是肯定的。无酒精饮品、低糖气泡水、喝花茶都是不错的选择,既不失仪式感,又能远离健康隐患。
一项面向1.2万中老年人的调查显示,选择戒酒或严格控制饮酒的人,其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下降了12.6%,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近18.5%,这才是看得见的好处。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2.《肝脏疾病防控指南(2021版)》
3.《慢性病防控与饮食建议白皮书》
4.《世界卫生组织酒精与健康报告(2018年)》
5.《柳叶刀公共卫生:51万国人饮酒与健康关系研究》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