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一边是40万个制造业岗位招不到人,另一边却是美国高调宣称“制造业回归”,这不禁让人摸不着头脑:到底是产业回暖,还是纸上繁荣?美国制造业真崩了,还是假装崩了?
这场看似热闹的“回归秀”背后,其实暴露出的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结构性问题——人才断档、效率失衡、政策反噬,三重夹击下,美国制造业的“复兴”更像是一次高空走钢丝。而在全球供应链的终极较量中,美国真能和中国正面掰手腕吗?
表面上看,美国制造业数据挺风光。GDP中制造业产值依然排全球第二,拜登政府一再喊出“制造业回美国”,还撒了几千亿补贴。
但《华尔街日报》指出,光是制造业岗位就有40万个长期空缺,企业开出时薪40美元都难找到合格焊工。听起来是工人挑工作,实则是企业找不到能干活的“熟手”。
美国制造业的GDP占比,从1979年的25%掉到现在的10.2%,这不是周期性波动,而是长期“空心化”的结果。你可以有波音、有SpaceX,但基础工业品自己造不出三成,连螺丝都要靠进口。这种“高端尖子生”带着“低端挂科生”的体系,撑不起完整的制造业复兴。
更要命的是,美国工人的单位生产效率,只有中国的43%。《纽约时报》曾调查过一家底特律的模具厂,订单排到半年后,不是没客户,而是机器坏了没人修,焊接工走了没人接。制造业不是喊口号,是靠一把把螺丝、一双双手撑起来的。
所以那40万个岗位,不是因为美国制造业太火爆招不满,而是根本没人愿意、也没人有能力干这些活了。
美国制造业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钱,而在于人。《彭博社》统计显示,从2010年到2025年,美国社区学院焊接专业的报名率下降了整整60%。年轻人宁愿去学编程、开Uber,也不愿进厂拧螺丝。整个产业的“技能链”断了一大截,厂长都快70了,接班的80后只占不到十分之一。
这也让自动化成了一种“伪解药”。美国机器人普及率还不到45%,而中国早就超过89%。不是美国没钱买机器人,而是工会怕自动化抢饭碗,政府怕选票出问题。
德州今年新建了一个360万美元的半导体实验室,新闻铺天盖地,但实际产能几乎为零,更像是“工业吉祥物”,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操作。
即便真投了钱,也未必能补上这条人力缺口。《美国制造商协会》预测,到2033年,美国制造业还将缺口190万个技术岗位,每年起码要培养35万技术工人,才勉强填平这个坑。但问题是,美国现在的教育体系,压根就没把技校当回事。
你可以砸钱建厂,但没人焊接、没人调试、没人维护,那些机器就只能落灰。制造业回不来,不是因为没市场,而是因为没人干活了。
美国政府为了让制造业“回流”,搞了一套叫“双轨制关税”的操作:一边对中国加税,想逼企业回国,另一边给国内企业补贴,吸引投资。听起来是一石二鸟,但现实却是砸了钱、捂了袋子,鸟飞了。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对中国商品加高关税后,原材料成本直接飙涨30%,汽车零部件进口价格翻番。别说造车,连修车都贵得离谱。2025年上半年,美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暴跌7.9%,二季度对外贸易直接蒸发5100亿美元。这不是保护,而是“自废武功”。
再看拜登政府最引以为傲的“芯片法案”:目标是让美国产能占比从12%涨到24%。听着挺振奋,结果台积电在亚利桑那的工厂投产一拖再拖,现在又延期三年。《金融时报》测算,在美国造芯片的平均成本,比在台湾贵42%。你想去地缘避险,结果被价格打脸。
而中国这边的供应链,还是那个节奏快、反应灵的节奏。义乌的工厂,48小时就能接单发货,美国这边,还在等模具维修师傅排班。制造业拼的不是谁喊得响,而是谁能稳、能快、能省。
中美制造业的对比,不在于谁会造飞机、谁能做芯片,而在于体系的完整性和韧性。中国的自动化生产从一线城市下沉到县域,2025年县域工厂自动化率已经达到74%。而美国,一个县能不能凑齐一条生产线,都是个问题。
中国每年新增800万工程类毕业生,AI优化产线早就成了标配。美国MIT搞了个“新制造计划”,一年才500万美元,还得靠企业联盟出资,搞得像个创业项目,不是真正的国家级战略。
美国想靠墨西哥、越南搞“友岸外包”,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中国的份额。但问题是:越南的产业链不完整,墨西哥的基础设施不稳定,你可以把拼图散出去,但拼不出中国这种“从螺丝到卫星”的完整体系。
至于欧盟,确实在承接一些中高端制造,日企对欧洲的投资增长了200%。但这更像是“第三极”的小动作,还远谈不上能接替中美主战场。制造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便宜劳动力的赛跑,而是体系强度的对撞。谁的体系能抗风险、能自循环,谁就有话语权。
美国制造业的“崩”,并不是完全假象,但它的“回归”也绝不是实打实的繁荣。40万个岗位的空缺,不是产业热起来了,而是冷了太久,突然发现没人能干了。这不是短期的过劳,而是长期的失血。
真正的比拼,不是哪个国家砸钱多,而是谁能把产业链磨成一把真正的刀。美国要想翻盘,不是搞几个芯片厂撑门面,而是要重新建起一套能“从人到产”的完整系统。而中国,之所以能站稳脚跟,不是靠低价,而是靠体系。
未来制造业的胜负手,不在喊口号的人,而在真正能拧螺丝、焊钢板、调机器人、修模具的那一群人手里。全球制造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哨。
参考资料
环球网财经观察:美国制造业回流遭遇“用工荒”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