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几乎断供欧盟稀土,欧洲工厂停产警报响起,谁来买单?

前言

9月以来,中国欧盟商会收到140多份稀土出口申请,获批的连四分之一都不到。

这个数字让欧洲工业界措手不及,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停产威胁,多条新能源生产线陷入原料断炊危机。

中方为何突然收紧闸门?欧洲产业将承受什么代价

657

140份申请只批25份,欧洲工厂拉响停产警报

走进任何一家欧洲汽车工厂,你都能感受到那种微妙的紧张气氛

德国舍弗勒集团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电动汽车电机磁铁,但原料库存已经亮起了红灯。

这家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发现,从中国进口钐钴磁铁的难度突然加大,过去几乎是例行公事的出口许可申请,现在需要等待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获批,更糟糕的是,批准率从以往的近100%骤降到不足25%。

这种变化绝非个例,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最近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他的办公室电话几乎被会员企业的求救电话打爆了。

数据显示,商会涉及的约140份稀土出口许可证申请中,获得中方批准的连四分之一都不到,这个比例让整个欧洲工业界感到震惊,因为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虽然用量不大,但没有它们,欧洲的汽车、手机、甚至军火,就真的只是一堆破铜烂铁。

更让人担忧的是连锁反应。

位于爱沙尼亚的Silmet工厂是欧洲最大的稀土加工企业,原本70%的原料来自俄罗斯,在欧盟对俄制裁后不得不转向中国采购,现在中国收紧出口控制,这家工厂面临着双重断供的困境,工厂负责人无奈地表示,如果情况持续下去,他们可能不得不考虑停产。

在新能源领域,影响更加显著。

欧盟计划到2030年实现风力涡轮机稀土需求增长4.5倍,但中国供应中断可能导致欧洲绿色能源项目严重滞后,德国经济研究所发出警告,若无法解决稀土供应链问题,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宏伟目标将面临重大挑战。

这种"卡脖子"效应正在迫使欧盟重新评估对华经济政策的风险收益比,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稀土供应,如今成了悬在欧洲工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方收紧出口闸门,一张许可证牵动整个欧洲

中国的这记精准反制并非突然之举。

早在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威胁对中国实施"二级制裁",理由是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为俄乌冲突提供资金,随后,美国进一步鼓动欧盟和G7集团参与对华制裁,要求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

面对这种压力,中国选择了一种既温和又有力的回应方式。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并没有完全禁止稀土出口,而是严格执行了已有的出口管制条例,2025年4月和8月,中国先后对钐、钆、铽、镝等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要求出口商申请专项许可,这些稀土元素是制造高性能磁铁的关键材料,而欧盟98%的稀土永磁体都依赖中国供应。

这种做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完全符合国际法规范。

中国通过《稀土管理条例》建立了全链条追溯体系,每一批出口的稀土都有详细的用途记录,这意味着中国可以精确控制这些战略资源的流向,确保它们不会被用于损害中国利益的军事用途

更重要的是,中国展现了一种新型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

一方面,中国对稀土实施严格管制,显示维护自身利益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中国为欧洲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优先审批那些符合条件的出口申请,这种差别化处理既体现了中国的战略智慧,也为中欧对话留下了空间。

数据显示,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精炼产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本土稀土开采和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瑞典虽然发现了百万吨级稀土矿,但从开采到量产需要15年时间,且面临环保组织的强烈反对,这种巨大的产能差距,使得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了不对称的影响力

正如一位欧洲官员私下感叹的那样:"我们以为经济全球化让大家都离不开谁,结果发现我们更离不开中国,"这句话道出了欧洲在这场稀土博弈中的真实处境。

美国施压要制裁,欧盟却选择低头认怂

就在欧洲企业为稀土供应焦头烂额的时候,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

9月22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接受比利时《晚报》专访时明确表示,欧盟将"自主决定"关税政策,拒绝加入美国的对华制裁联盟。

这个表态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要知道,这位以强硬著称的欧盟领导人,此前曾多次在贸易、人权等议题上向中国施压,但面对稀土断供的现实威胁,她不得不重新权衡利弊

冯德莱恩在采访中特别强调,欧盟理解美国制裁的意图,但必须维护自身战略自主,她指出,欧盟需要加强与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合作,以减少对单一能源供应方的依赖,这种表述看似外交辞令,实际上暴露了欧盟的真实焦虑

这一立场转变背后,是欧盟内部激烈的利益博弈。

德国、法国等工业大国对稀土的需求最为迫切,其汽车、电子产业若因制裁受损,将直接影响欧盟经济复苏,而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则更关注能源价格和民生问题,对进一步升级对俄制裁持反对态度

更为微妙的是欧盟的"选择性强硬"。

表面上看,冯德莱恩拒绝了美国对华"二级制裁"的要求,但实际上,欧盟还是换了一种方式执行相关政策,9月19日,欧盟推出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冯德莱恩表示"本轮制裁将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第三国的炼油厂、石油贸易商和石化公司"。

这种做法颇有些投机取巧的味道。

欧盟明面上拒绝了美国的全套制裁要求,背地里却偷偷拿走了几件"小首饰"交差,他们不敢直接对所有中国商品加税,因为中国的反制他们承受不起,稀土断供的后果更是谁也担当不起,所以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委婉"的方式:不全面打击你,只挑几个公司出来制裁;不说是因为你,而说是因为俄罗斯。

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充分暴露了欧盟在大国博弈中的尴尬处境:既想保持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又不想完全得罪中国;既要维护所谓的价值观立场,又不敢承担经济制裁的真实代价

稀土风波背后,谁在重新定义大国关系规则

这场稀土风波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时代变化。

在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大国竞争主要体现在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上,但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经济实力特别是关键资源的控制力,正在成为决定国际关系和外交选择的根本因素。

中国通过稀土管制,不仅是对美国制裁的反制,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的战略博弈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精准施压",与传统的大规模制裁不同,中国选择了一个看似很小的切入点——稀土出口许可,但这个小小的杠杆却能撬动整个欧洲的产业链。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体现了新时代大国竞争的技术含量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避免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困境。

中国并没有完全关闭对欧合作的大门,而是通过政策工具的精准运用,既表达了立场,又保持了灵活性,对那些真心合作的欧洲企业,中国仍然愿意提供绿色通道;对那些配合美国制裁的企业,则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的压力。

这种差别化处理策略,有效地分化了欧美联盟。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稀土博弈正在推动全球供应链的重新洗牌,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习惯了将制造业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自己专注于高附加值的设计和营销环节,但他们没有想到,当这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发展起来后,会拥有反向制约西方的能力。

欧盟现在面临的稀土困境,实际上是这种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当欧洲把稀土开采和加工完全交给中国时,他们获得了短期的成本优势,但也埋下了长期的战略隐患,现在这个隐患暴露了,欧洲才发现自己在关键原材料领域的脆弱性。

展望未来,这场稀土博弈很可能成为一个转折点

它将促使各国重新审视自己的产业链安全,推动关键技术和材料的本土化进程,同时,它也会让国际社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新时代的大国竞争中,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正在超越传统的军事和政治因素,真正的话语权,不是靠声音大小,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实力。

结语

这场稀土风波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话语权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力支撑起来的。

当全世界都在谈论供应链安全时,中国用一张张出口许可证证明了什么叫做"关键时刻见真章"。

面对这种新变化,各国该如何重新审视合作与竞争的界限?你认为这场较量会如何收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财经   欧洲   稀土   警报   中方   买单   欧盟   工厂   中国   美国   大国   德国   反制   管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