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喽,大家好,老庐今天要聊个有意思的现象,曾经冷清的城市旧厂房,如今摆上八仙桌、挂起老吊扇,成了年轻人打卡、中老年人扎堆的老茶馆,8 元一杯绿茶、2 元一个葱油粑粑,花 20 元就能坐一整天,长沙东茅街茶馆开业即巅峰,日接待量破万,东莞老茶馆也成了跨年龄段社交圣地。
这些带着斑驳墙面和红色标语的老茶馆,为啥能在网红店轮番迭代的市场里脱颖而出?城市更新浪潮中,工业遗存的 “二次创业”,到底藏着怎样的消费密码?


爆火现象与核心特征
消费市场正经历一场 “向内转” 的变革,人们不再执着于高端噱头和打卡数量,反而对 “慢下来的真实” 格外青睐,老茶馆的爆火,本质是踩中了 “慢消费” 与 “本地化” 两大趋势。
老庐发现,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买 “高价即高级” 的账了,更愿意为高性价比的体验付费, 比起几十元一杯的网红奶茶,8 元能无限续杯的绿茶、5 元管够的花生瓜子,显然更符合大众的务实消费心态。

而城市更新政策下,老旧厂房的活化利用为老茶馆提供了天然载体,这些保留着工业记忆的空间,不用刻意营造复古氛围,斑驳的砖墙、老式的结构本身就是 “流量密码”。
既降低了装修成本,又能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这种 “不刻意的复古”,比人造网红场景更有感染力,也让老茶馆自带差异化优势。


爆红底层逻辑
老茶馆的聪明之处,在于打通了 “全年龄段社交” 的任督二脉。上午是中老年人的专属时光,下棋聊天、闲话家常,这里成了替代棋牌室的低成本社交场,傍晚到深夜,年轻人循着社交平台的推荐而来,在老厂房的独特场景里拍照打卡,感受与网红店截然不同的市井烟火。

这种客群的自然流转,让老茶馆摆脱了单一客群的局限,实现了 “白天赚人气,晚上赚流量” 的双赢。更关键的是,它回归了茶馆的本质功能 —— 社交聚场,而非单纯的饮品销售。
没有复杂的茶艺表演,不用强行科普茶文化,一壶茶、几道小吃,就能让不同年龄段的人找到归属感,这种 “无压力社交” 正是当下市场的稀缺品。

不过老庐要提醒一句,老茶馆的爆火不代表就能长红,现在不少跟风者照搬 “旧厂房 + 低价茶” 的模式,却忽略了文化根基的打造,同质化严重的店铺已经开始显露疲态。
真正能走得远的,必然是那些深挖本地特色的玩家:东茅街茶馆计划通过文创零售延伸盈利链条,扬州古城的老茶馆则融入非遗体验,这些都是在场景之外构建核心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挑战
消费市场的逻辑从未改变:流量只能带来一时的热闹,价值才能支撑长期的繁荣,老茶馆的成功,不是因为蹭了复古潮流,而是因为它精准击中了人们对社交、性价比和文化认同的需求。老茶馆的爆红,是消费回归理性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

20 元坐一天的定价、工业遗存的场景、跨年龄段的社交,三者共同构成了它的核心竞争力。但要从 “网红” 变 “长红”,还需在本地文化深耕和业态延伸上多下功夫,毕竟能让消费者愿意反复光顾的,从来不是一时的新鲜感,而是能持续提供的价值与情感共鸣。

大家觉得呢?
澎湃新闻 网红老茶馆,挤满老年人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