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炒预制菜之争背后:标准有底线,信任需重建

西贝餐饮被曝“现炒”实为预制菜,引发舆论风暴。公众质疑的,不只是这家餐饮品牌的营销方式,更是整个预制菜行业的透明度与标准体系。

这场争议的背后,其实暴露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预制菜到底算不算“一个独立品类”?消费者的焦虑,标准能不能兜底?产业的未来,靠什么信任重建?

标准体系是有的,只是不够集中

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不是没有,而是太多了。国家层面的标准体系已经构建了几十年,从2009年《食品安全法》开始,经历了全面整合,到2025年,已有2242项现行有效的食品国家标准。这些标准覆盖了食品添加剂、微生物限量、标签规范、营养强化剂等方方面面。

但问题在于,预制菜并不是一个标准品类,而是一个“统称”——它可以是速冻饺子,也可以是即热即食的红烧肉。每一种预制菜,其实都可以在已有的标准中找到归属,比如调理肉制品有GB/T 27302,预包装食品有GB 29921。但这些标准是分散的,消费者看不到企业怎么引用,企业也没义务对外解释。

所以,预制菜不是无标准,而是“标准太多,缺一张导航图”。行业专家指出,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为预制菜专门制定一套新标准,而是建立一套“标准指引”,告诉企业和消费者该怎么查、怎么用。这才是解决预制菜争议的第一步。

争议本质,是信任与认知的落差

消费者为什么会对预制菜产生焦虑?很大原因在于预期与现实不符。

公众对“现炒”有情怀,对“预制”有疑虑。很多人看到能保存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第一反应不是技术进步,而是“添加剂是不是超标”。事实上,中国的食品添加剂管控标准在很多方面比国际还严。预制菜使用的冷冻、真空包装技术,本质上是为保鲜、保营养,而非“保质期越长越不新鲜”。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是因为没人在前端“讲清楚”。企业端习惯于技术闭环,却忽视了消费者的认知闭环。很多时候,消费者的情绪不是针对食品本身,而是对信息不对称的本能抵触。

这就是为什么广东等地开始尝试通过地方标准,比如《预制菜术语与分类》,试图对“预制菜”进行初步定义。但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统一概念,行业也没有共识。标准混乱、标签模糊、营销夸大,才是预制菜争议屡屡爆发的根源。

高质量发展,靠的是重建信任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它是食品工业与餐饮服务融合的产物。从供应链效率、环保节能到食品安全,本该是现代饮食的升级。但不讲清楚“怎么做的”“标准是什么”,消费者就不会轻信“一盒菜能当现炒”。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850亿元。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鼓励发展这个产业。但如果不解决“信任赤字”,这个产业再大也站不稳。企业要做的,不是花心思打“现炒”擦边球,而是把生产流程、标准合规、营养指标讲明白。政府要做的,不是推倒重建标准体系,而是建立标准使用的“导航图”,让公众看得懂、查得到。

预制菜的争议,归根结底是一个关于现代食品工业透明度的问题。从罐头、速冻食品,到今天的预制菜,没有哪个产业不是从争议中走向接受的。但前提是:标准要讲得清,产品要做得好,企业要敢于公开自己“怎么做的”。信任,不是靠宣传堆出来的,而是靠科学与透明,一点点重建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美食   底线   标准   消费者   企业   食品   体系   产业   闭环   品类   公众   营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