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还没登机,对华主战场圈定,中方绝不会妥协,英国元老出山

前言

特朗普还在推特上口嗨,欧盟却已经行动了。9月8日,欧盟代表团直飞华盛顿,主题只有一个:制裁中国。

更讽刺的是,欧盟一边还在大量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一边却要制裁中国购买俄油。这不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欧盟这波操作,到底是勇气可嘉还是脑子进水?这背后的棋局,究竟有多深

编辑;ls

特朗普还在犹豫,欧盟却抢先出手了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欧盟这是在演哪一出

9月8日那个周五,华盛顿的会议室里发生了什么,外界至今不得而知。但从后续的种种迹象来看,欧盟这次是真的想在对华制裁问题上抢个先手

按照英国《金融时报》的披露,欧盟官员们讨论的不是别的,正是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中国实施"二级制裁"。听起来很唬人,说白了就是连坐处罚——你跟俄罗斯做生意,我就制裁你。

问题是,特朗普自己都还在犹豫不决。早在8月份,他虽然嘴上威胁要对中国征收200%的关税,但没过几天就又延长了关税豁免期。

这边厢,美国还在和中国谈判桌上讨价还价。

那边厢,欧盟却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当美国的马前卒了。这种时间上的错位,怎么看都有点说不过去。

更让人觉得荒谬的是,欧盟自己还在大量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根据数据显示,去年法国一个国家就进口了近900万吨俄罗斯天然气,占欧盟进口总量一半以上。

一边自己买得欢,一边要制裁别人买——这不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吗?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直接就骂了,说欧盟委员会代表的是乌克兰利益,不是成员国利益,这种行为"可耻"。

说到底,欧盟这波"抢跑"暴露的不是勇气,而是焦虑。在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当下,欧盟担心自己被边缘化,所以急着表态站队。

美国下套,欧盟接招,谁是最大赢家?

这背后的博弈逻辑,其实很好理解。

美国需要欧盟当打手,但又不想承担直接制裁中国的经济风险。毕竟,中美贸易体量摆在那里,真要硬碰硬,美国自己也受不了。

所以特朗普的策略很明确:通过舆论施压和关税威胁来表达不满,真正的制裁让欧盟来做。这样既能向国内选民展示强硬态度,又能把风险转嫁给盟友。

从这个角度看,9月8日欧盟代表团的华盛顿之行,更像是一次"接受任务"的会议。美国画好了饼,欧盟心甘情愿地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但问题是,欧盟真的有这个能力吗

先看看经济体量。中欧双边贸易额超过8500亿欧元,中国是欧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德国、法国、意大利在这些合作中占比尤其大,涵盖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新能源等多个关键领域。

一旦对中国实施制裁,中国完全可以反制:限制关键原材料出口、暂停高科技合作、转移订单。尤其在新能源、稀土、芯片材料等领域,中国掌握的供应链地位极难替代。

记得中方曾经短暂收紧对镓和锗等关键金属的出口许可吗?结果导致欧洲相关企业原料采购价格暴涨。欧盟对此记忆犹新

更关键的是,美国有美元结算和全球金融体系做后盾,随时可以从"牌桌"上抽身。反观欧盟,既没有转嫁风险的手段,也没有脱身的机会

德国工业联合会已经警告:"对中国实施制裁将是对德国经济的直接打击。"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性判断。

自己还在买俄气,却要制裁别人买俄油?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欧盟内部的分裂了。

表面上,欧盟在对华制裁问题上态度强硬。但实际上,内部分歧大得很。法国、比利时等国家明确反对,理由很简单:断掉俄气,他们可能一个冬天就停摆了

数据不会说谎。去年法国进口了近900万吨俄罗斯天然气,不仅是俄气最大进口国之一,还是欧洲转运俄罗斯天然气的"中枢"。敦刻尔克、马赛等港口接收的俄气,很多最终流向德国、意大利、荷兰。

这就出现了一个极大的矛盾:一边自己还在买俄气,一边要制裁别人买俄油

更讽刺的是,欧盟曾经提出到2027年前全面停止使用俄罗斯天然气的目标。结果呢?执行起来问题重重,各成员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打小算盘。整个欧盟。

像波兰、立陶宛这些在制裁问题上态度强硬的国家,本身和中国贸易体量有限,当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但这部分声音并不能代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已经明确表示: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完全符合国际法和市场原则",不应受到人为干扰。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意味着什么?一旦欧盟真的迈出实质性制裁一步,中国的反制不会缺席

而且,这种反制可能比欧盟想象的更加有力。中国可以利用自身庞大的市场优势,减少对欧洲关键产业链的依赖,把订单转移到其他新兴市场。

到那时,受伤的不是中国,而是欧盟自己。制造业转移、出口下滑、供应链中断——这些"经济灾难"对于本就在通胀和能源危机中挣扎的欧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这场制裁秀,最终可能演砸在自己身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还记得美国对印度的制裁吗?8月份,美国对印度输美产品加征50%关税,理由是印度在过去12个月里大量进口俄油。结果呢?莫迪连续四次拒接特朗普电话,印度依然我行我素。

这就是"二级制裁"的尴尬现实——看起来很唬人,实际效果却很有限。

更何况,中国可不是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反制能力和手段要丰富得多

从长远来看,这场"制裁秀"最可能的结果,是欧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首先是经济代价。一旦中欧关系全面恶化,欧盟的产业空心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过去两年里,欧洲因为断掉俄罗斯能源供应,不得不高价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企业用电成本飙升,产业竞争力急剧下降。

如果再加上中国市场的流失,欧洲经济将陷入更深的衰退

其次是战略空间的压缩。在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当下,欧盟本来可以发挥平衡作用,在两大强权之间左右逢源。但如果选择完全站队美国,反而会让自己失去战略主动权。

最后是信誉成本。国际社会都在看着,欧盟一边自己违反制裁精神,一边要求别国遵守制裁规定。这种双重标准,只会让欧盟在道德制高点上越站越不稳。


从这个意义上说,欧盟的"愣头青"行为,最终可能让美国成为最大赢家

美国既避免了直接制裁中国的经济风险,又通过欧盟的行动向中国施压。而欧盟呢?既要承担制裁的经济代价,又要面对中国的反制压力,最终可能两头不讨好。

这就是所谓的"被美国吸干血"——名义上是盟友,实际上是工具人。

结语

说到底,这场"制裁秀"暴露的不是欧盟的勇气,而是它在大国博弈中进退失据的尴尬

当政治表态开始替代理性判断,当跟风成了习惯,欧盟的战略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面对这种"愣头青"式的外交,你觉得欧盟最终会食言而肥,还是真的敢跟中国硬碰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2

标签:财经   主战场   英国   元老   中方   欧盟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反制   印度   天然气   欧洲   经济   法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