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音乐节”20年后或许能成为部分中国人的青春回忆

周六(11月15日)如期举办了第二届庐山音乐节,定位是小众摇滚。老实说,名单上的乐队我一个都不熟悉,也没去现场凑热闹。不过,我身为一个庐山人,还是想为家乡办的这个活动点个赞。

因为摇滚代表着独树一帜,我年轻时也喜欢过摇滚,像崔健、唐朝、黑豹乐队……但不痴迷。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好像那些“闹腾”的歌渐渐听得少了,反倒是安静的诉说更能打动我。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转变,肯定还有很多比我年长的人依旧热爱摇滚。

办完第一届音乐节时,我就听到一些反对的声音,比如“歌手一个都不认识”、“劳民伤财”。不少人觉得,要办就该请知名流行歌手、一线大腕,那样才能更好地“推广庐山”云云。但我的想法恰恰相反。很多地方办音乐节,请大牌,本质上是在“卖回忆”——卖我们这代人,甚至上一代人,已经拥有的青春回忆。这种做法见效快,流量高,任何城市都可以复制,但它不属于庐山。

而庐山音乐节,它本身就是青春。它不是在贩卖过去,它是在创造未来。至此,关于“庐山音乐节”的定位,我有个建议,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请忽略。

那么,它该如何“创造未来”?答案,必须植根于庐山最不可复制的文化土壤。庐山是什么?它是李白高呼“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灵感之地 ,是苏轼顿悟“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思之所 。庐山,本质上是一座浸润了约16000首诗词的“圣山” 。

这就给出了音乐节的独特路径:“中国诗词摇滚”。

这绝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知音重逢” 。我们用摇滚的现代激情,去激活李白诗中的“崇高”与“史诗感” ;我们用“后摇”的哲思音景,去对话苏轼心中的“存在与迷雾” ;我们用民谣的质朴声响,去呼应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诗意 。当摇滚乐在瀑布前回响 ,当诗词光影投射在云海山峦 ,这才是独属于庐山、不可复制的文化现象。

所以,我真心祝愿“庐山音乐节”能坚持这个“中国诗词摇滚”的特色,在固定时间,一年一年办下去,用岁月之歌,重塑中国诗词之魂。我相信,等过了20年,当它在中国音乐版图上真正占有一席之地时,它必将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青春回忆。到那时,人们提起庐山,不只有匡庐奇秀,还有那年“中国诗词摇滚”的浪漫。

更加具体的建议,我或许会经过深思熟虑后再给市委、政府提书面的建议。


图片来源于:庐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娱乐   庐山   音乐节   年后   中国人   青春   摇滚   诗词   中国   哲思   建议   李白   乐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