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大地铺纸,岁月为墨,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几千年日升月落,
摇不尽的岁月悠长。
西辽河书写了
传承有序的历史文化。
载着晨曦,穿古越今。
桨声帆影,河水静深。
滚滚的浪涛里,
藏着文明最初的平仄。
2025年
内蒙古日报社与通辽市
联手打造
“西辽河印记”全媒体传播活动
对通辽市五大遗址遗迹
进行系统梳理 深度解读
承西辽河文化千年文脉
耀西辽河品牌辉光昭昭
再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历史瞬间
进一步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000多年前的哈民遗址,
先民采用榫卯结合
搭建的房屋架构,
如今依然清晰可辨。
这种“以柔克刚”的智慧,
实属世界建筑史同时期罕见。
出土的638粒
炭化农作物种子中粟黍居多,
印证了这里是
“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
南宝力皋吐遗址,
被誉为
“研究我国史前文化的一座宝库”。
人形陶罐、石兽首、石骨朵、
玉牙璧、刺猬形器、
骨冠、骨柄石刃刀……
上千件珍贵文物,
重现史前先民的生活,
尘封太多的如烟往事。
2024年春天,苏州博物馆“北方有佳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代女性文物展”开展。
通辽境内的陈国公主及驸马合葬墓、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文物绝美惊艳。
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工艺繁复,是契丹女子照容梳妆的心头好物;
琥珀饰件,充满异域风情的玻璃器皿,见证着东西汇融,文明多元;
高翅鎏金银冠、金花银靴、纯金面具,本族风格与外来文化完美结合。
西辽河畔
绵延着一段独特的“长城”,
这是金代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腾跃于山河之上,
盘卧于旷野之间;
刀光剑影已暗淡,
鼓角争鸣早远去;
从土夯的军事屏障,
到承载记忆的文化符号,
金界壕成为
见证地域交融的历史印记。
岁月悠悠,
西辽河日夜奔涌不息。
听!西辽河的涛声里,
藏着文明的铿锵,
那是辉耀千秋的灿烂,
是深入骨髓的骄傲。
看!西辽河流域的人民,
带着生命的磅礴伟力,
在中华文明的晨曦中大步前行,
元气充盈,生生不息。
总监制:吉莉 刘晓冬
策划:王静宇
监制:丁燕 韩继旺
文案:冯雪玉
摄像:王志伟 金泉
剪辑:王志伟 刘春霞
动图/呈现:李珍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