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亲自点名,36岁苏炳添再破天花板,让整个体坛又一次沉默

“只要国家需要,我就会一直跑下去”这是苏炳添在东京奥运后说的一句话。2021年8月1日晚东京新国立竞技场的百米决赛跑道上,他穿着唯一的红色战袍,站在清一色黑人选手中间。起因是他用十年打破“黄种人跑不进十秒”的刻板印象,终于站到了世界最高舞台的决赛线。

2021年8月1日晚东京新国立竞技场男子百米决赛的起跑线上,八位选手各就各位,最左边的红色战袍格外扎眼,那是苏炳添,赛道上唯一的黄种人。他眯起眼睛盯着前方的终点线,手指轻轻蹭了蹭起跑器。

发令枪响的瞬间,他的身体像弹簧一样弹出去,起跑反应时间只有0.142秒,几乎是人类的极限。接下来的50米,他始终保持在前三位,手臂摆动的幅度比平时大了一点,膝盖抬得更高。到80米时,他已经追上了旁边的黑人选手,终点线前的冲线动作干脆利落。

成绩出来的那一刻,电子屏上的“9秒83”让整个赛场沸腾了。他挥舞着双臂,眼睛里闪着光,没人知道,为了这一天,他熬了十年:2015年尤金的9秒99打破十秒 barrier,之后两年的瓶颈期让他差点退役,全运会的失利让他重新捡起跑鞋,每天拿着气球练腹式呼吸,用高速摄影机拍自己的起跑动作,连睡觉前都在想“怎么再快0.01秒”。

东京奥运后苏炳添多了个新身份,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他没放下训练,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先去操场跑五公里,再去办公室处理学生的事情。2025年9月,全红婵以保送生身份进了暨大,苏炳添亲自找她谈话:“你要兼顾训练和学习,我帮你做个时间表。”他把自己当年的训练时间表复印给全红婵,上面标着“6:00 跑步”“7:30 吃早餐(别喝牛奶)”“19:00 背单词15分钟”。全红婵后来跟记者说:“苏院长的时间表很有用,我现在再也不会忘背单词了。”

同年9月3日苏炳添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的队伍里,西装革履,胸前别着勋章。网友们评论:“原来英雄不仅在赛场,还在阅兵场。”三周后全国田径冠军赛上,36岁的他主动要求跑4×100米接力第一棒,第一棒需要起跑快、交接稳,很多年轻选手都怕跑。

他的起跑反应时间是0.145秒,比队里的20岁小将还快,帮广东队赢了0.3秒的领先,最终拿了小组第一。人民日报特意写文章表扬他:“苏炳添用行动告诉我们,团队比个人更重要”。

很多人以为苏炳添是“天赋型选手”,其实他的成绩里藏着“科学”二字。他的教练团队有5个人:生物力学专家、体能教练、康复师、营养师、心理辅导师。生物力学专家用高速摄影机拍他的起跑动作,每帧分析膝盖角度,比如他的膝盖抬到“与髋同高”时,爆发力最强;体能教练帮他设计“间歇训练”:跑100米休息30秒再跑,这样能提升耐力;营养师给他做“定制食谱”:训练前吃燕麦和香蕉(补充碳水),训练后吃鸡肉和西兰花(补充蛋白质),连喝水都有讲究,要喝“电解质水”,不能喝纯水。

还有他的“七步起跑”:2017年瓶颈期时,他去美国找教练调整,把原来的“八步起跑”改成“七步”,这一点点变化,让他的起跑反应快了0.02秒。这些“科学细节”,才是他“一直能跑”的秘密。

苏炳添的故事里最打动我的是“细节”,不是逼自己练到累,而是找对方法。家长们可以学学他:比如孩子练体育,别光喊“加油”,要帮孩子找“技巧”,像苏炳添练腹式呼吸,用气球吹气找感觉;比如孩子学英语,别逼他背整本书,用15分钟碎片时间背单词,就像他给全红婵的建议。

还有“坚持”,苏炳添练了十年才跑到9秒83,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家长们别着急让孩子“立刻见效”,慢慢来,找对方法比什么都强。就像苏炳添说的:“成绩不是靠急出来的,是靠‘细’出来的”。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大家下方留言讨论!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人民日报,京报网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体育   人民日报   体坛   沉默   东京   选手   教练   时间表   膝盖   战袍   摄影机   决赛   竞技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