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今年65岁,是个对生活颇有仪式感的老头。每天清晨,他都要用温水泡一壶茶,再拿出在超市特价区“狠心淘”的牙膏,仔细地刷好牙齿。一管牙膏8块钱,包装上写着“亮白、防出血、抗敏感”,他觉得物超所值。可谁曾想,半年过去,口腔却开始“出状况”:牙龈红肿、溃疡反复、牙齿还发酸。
心里纳闷的是:明明天天刷牙,怎么反倒口腔变成“多事之地”?李大爷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年纪大了,牙齿“该坏”了?
直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遇到老何,跟他一样爱买特价牙膏的“刷牙搭子”。老何却说:自己前阵子牙周炎发作,牙医一口气问了好几样牙膏成分,才发现原来很多“便宜、花哨”牙膏,里面藏着不少对牙齿、牙周不友好的成分。
李大爷悬着的心才第一次警觉起来:是不是,买牙膏真有门道?“便宜大碗”,可能也有看不见的健康隐患?尤其中老年人,牙膏没选对,真的会“越刷越坏”吗?
这几个问题,或许你也曾遇到过。市面上牙膏五花八门,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广告宣传也是天花乱坠。可到底该怎么选?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牙膏,哪些成分是“护口腔”,哪些则暗藏健康陷阱?
今天,就带你深扒牙膏背后不为人知的5大健康陷阱,尤其中老年人,只有用对了,牙齿和口腔健康才能真正“刷”出来。文末还有实用选购技巧,根据权威指南精心总结,建议收藏!
许多人去超市买牙膏,脑子里往往只有几个“简单判断”,看价格、看包装、看广告宣传。是不是品牌知名、功能花哨的就一定比便宜基础款好?其实,牙膏的“本事”,远不止广告或价格表面看到的那些。
便宜牙膏≠坏,贵价牙膏≠一定更安全高效
其实,牙膏的主要作用是清洁牙齿和口腔、辅助预防牙病。据《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及《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明确指出:无论十几元还是几十元的牙膏,基础配方的核心功能都是清洁。贵一些的牙膏,很多时候贵在品牌营销、口感和包装,并非“成分更高级”。
但是,“便宜”牙膏在成本压力下,很多时候使用的清洁剂或辅助成分可能刺激性更大。如一些长期促销的牙膏会大量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发泡剂,而这种成分被反复证实对口腔黏膜有一定刺激,中老年口腔耐受性下降,更容易诱发溃疡、灼烧感。
“多功能牙膏”多数只是营销噱头
市面上一些牙膏宣称“修复牙洞”“防治胃癌”“去牙渍”“抗幽门螺杆菌”等多种功效。实际上,权威部门明文规定,牙膏不能作为药品宣传或防治疾病工具。特别是“修复牙洞”“抗幽门螺杆菌”类宣称,没有经过系统临床验证,属于违规广告。(详见国家药监局发布的相关公告)
你最该关心的是“成分”而非品牌和噱头
牙膏里真正影响健康的,是成分表和剂量。像摩擦剂、保湿剂、发泡剂是牙膏的基础,部分功能性牙膏会添加有效成分(如氟、硝酸钾),但如果叠加了强刺激或潜在致敏成分,反倒对中老年口腔“雪上加霜”。
为什么你的牙膏,反而越用越出问题?其实,罪魁祸首多半藏在成分表中,这些“健康陷阱”不少人都忽视了。
【你以为“清新口气、除牙渍、润白”都是健康保障?这5种常见牙膏成分,或许正悄悄加重你的口腔问题,尤其是第3点,极易被忽视!】
二氧化钛:作为增白剂、改善外观被广泛使用,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已将其列为2B类致癌物。长期高剂量接触有吸入、摄入致癌风险,欧盟已明确禁止在口腔类产品中使用。虽然日常刷牙接触量有限,但对于口腔黏膜薄、抵抗力弱的中老年人来说,长期使用“增白”牙膏,反倒有健康隐患。
三氯生:号称具有强抗菌、抑制牙菌斑等功效,但三氯生实际上是一种环境激素,动物实验发现其可干扰内分泌,甚至影响心脏、肝脏健康。美国FDA已禁止在洗手液等日常产品中使用三氯生,有数据显示三氯生摄入过多,儿童和老年人肝肾损伤风险上升。部分净白、草本类牙膏配方中依然存在,应警惕。
月桂基硫酸钠(SLS):SLS是一种常用发泡剂,能制造丰富泡沫并乳化油污,却也是引发口腔溃疡和刺激性口炎的“幕后黑手”。特别是口腔本身有慢性损伤、黏膜变薄的中老年人,长期高泡沫、强刺激配方容易反复爆发口腔溃疡。
氨甲环酸 :号称能“牙龈止血、防牙周炎”的功效牙膏,多添加了氨甲环酸成分。其实氨甲环酸是一种止血处方药,乱用可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中老年人肝肾代谢慢,刷牙长期摄入微量积累,反倒得不偿失。临床上,只有明确出血倾向的人,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应用才安全。
高强度“漂白”成分:不少美白牙膏加入过量摩擦剂或低剂量过氧化物,长期使用容易削弱牙釉质、防护层变薄,使牙齿容易冷热敏感、龋损甚至断裂。尤其牙齿本已老化、钙化不良的中老年群体,更容易“越刷越伤”。
权威评测机构“老爸评测”历年抽查发现,低价牙膏滥加廉价发泡剂的比例,比高价产品更高,但个别高价“多效果”牙膏反而为了炒卖新功效,也会植入三氯生等成分。无关价格高低,真安全还得靠“懂看配料”。
面对货架上一排排“百变牙膏”,怎么挑选才对?特别是中老年人,牙膏选择更要“量体裁衣”,注意这些实在细节,家人健康不踩坑。
优先选择“含氟牙膏”,拒绝无科学依据的药效宣称
科学明确:氟化物能够显著减少龋齿风险,强化牙釉质。普通成人建议选择含氟量0.10%—0.15%(1000-1500ppm)的牙膏。如不在高氟区生活,一般无需特意买“无氟牙膏”。如有特殊过敏史,建议求医指导。
多看成分表:这4种成分为“慎买”警示红线
含二氧化钛、三氯生、氨甲环酸、月桂基硫酸钠(SLS)者,长期使用建议避免。尤其“多泡沫、漂白增效”牙膏,基本是这类强刺激成分的高发区。
中老年人更要注重“低刺激、温和型”成分
随着年龄增长,口腔黏膜变薄、牙龈更脆弱。氯化锶、硝酸钾等抗敏成分、木糖醇、天然植萃类基础型牙膏,是更优选择。避免牙膏“香精、色素”成分过多,清水淡味比重口味更安全。
功能型/特效型牙膏切勿长期无指导下使用
如有牙齿敏感、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等特殊需求,一定先咨询正规口腔医生, 切忌相信“草本、民间偏方”型牙膏长期使用无害的宣传。
刷牙方式和频率比牙膏价格更重要
哪怕最优质的牙膏,如果刷牙时间和方法不对,疗效大打折扣。建议每日早晚各刷1次(2-3分钟),采用巴氏刷牙法,轻刷牙龈边缘、牙面,切勿用力横刷。
【小贴士】购买时优先选“大厂牌、基础款、注明氟含量、少成分”牙膏,更安全保障,中老年人建议3个月换新。
口腔健康,其实就藏在每天那“一小管”牙膏里。五元也好、五十元也罢,选对更温和、成分纯净的产品,才能真正保卫我们的牙齿和口腔。
切记:选牙膏不是拼品牌,也不是越贵越好,更不是看谁宣称“用后无牙”。最靠谱的方式,是学会看成分、循证选择,按照自身口腔状况有的放矢。“健康刷牙”,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你或家人有牙龈出血、牙齿敏感、口腔溃疡等持续困扰,一定要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口腔科就诊,在专业医生建议下科学用牙膏。文章建议仅供一般健康科普参考,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疗机构面诊,不可盲目自我诊治。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老爸评测 | 发现生活中看不见的危害》
3. 《超市里5元和25元的牙膏,有啥区别?3种牙膏不建议买,或潜在危害》
4. 《几元和几十元的牙膏有何不同?4种牙膏不建议买,或有潜在危害》
5. 《几元和几十元的牙膏有什么不同?4种牙膏不建议买,或有潜在危害》
6. 《几元和几十元的牙膏有何不同?3种牙膏不建议买,或有潜在危害》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