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台北金马影展,李安导演在一场映后座谈会上,被一名观众突然发问,是否考虑以监制身份参与自己在内的新人作品。此问题一出,现场哗然。
面对突如其来的尖锐提问,李安并未回避,反而以一贯的幽默化解尴尬:“感谢这位观众,这个问题让我有机会聊聊自己最不适合的身份——监制。”他随即回忆起1995年监制首作《少女小渔》的往事,坦言:“那是我唯一一次担任监制,结果证明我更适合专注导演工作。”

从导演到监制的转折
李安在座谈会上透露,《少女小渔》原计划由他亲自执导,但在筹备期间接到好莱坞邀约《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1995),最终选择退居监制,并力荐张艾嘉接棒导演。这一决定背后,既有个人职业规划的考量,也暗含行业现实的压力。

“当时我刚拍完《推手》《喜宴》,正尝试转型国际制作。项目《少女小渔》也获得了创投辅导金,支持了影片的剧本开发,但拍摄期间我发现,监制需要平衡投资方、演员、市场等多方诉求,而我更享受导演的纯粹创作状态。”李安形容,监制角色如同“成人世界的父母”,需承担更多责任,而自己“更像一匹赛马,只能专注赛道”。

张艾嘉的接棒与创作分歧
李安坦言,退出执导后,他与张艾嘉在创作理念上存在分歧:“她完全不听我的建议(笑),纽约拍摄现场我成了‘局外人’。”尽管影片最终入围多伦多电影节,但李安坦言“监制经历让我明白,创作控制权一旦让渡,就再难找回导演的初心”。
“我就确定我不是干制片的料。因为我的脑子是导演的脑子,因为做导演好像是一个小孩,制片是一个成人、大人,像做父母,有的人可以两个兼,很多人都可以,可是我就没有办法。”

这一经历也影响了李安后续的职业选择。1995年后,他虽多次以监制或制片人身份参与其自己执导的项目,但始终强调“导演身份不可替代”。
“监制”提问折射电影产业共性困境
李安以《断背山》等作品证明,超越地域与身份的共情才是电影的核心价值。正如他在座谈会上所言:“我们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至少要让每一帧画面配得上‘电影’二字。”
李安在金马影展面对的纠葛,既是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洪流的碰撞,亦揭示了华语电影在全球化与在地化之间的艰难平衡。电影人或许更需要李安式的“笨拙坚持”——在争议中守护初心,在困境中寻找新路。

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