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美军强睡了两江总督曾孙女,宋美龄、胡适都干了什么

1946年,中国的北平发生了一件大事,直接把中美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那年的圣诞夜,北京大学一个19岁的女学生沈崇,被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强暴。这事儿不仅让老百姓怒火中烧,也让当时的国民政府高层坐不住了。

沈崇不是普通人,她是清朝两江总督沈葆桢的曾孙女,家世显赫,身份敏感。这案子一出,全国哗然,学生上街抗议,报纸天天报道,连宋美龄和胡适这样的大人物都被卷了进来。

1946年的中国啥样?

1946年,抗战刚结束没多久,日本投降了,但国内一点没消停。国民党跟共产党打得不可开交,内战已经冒出了火苗。老百姓刚从战争的苦日子爬出来,又得面对新麻烦。

与此同时,美国人来了。作为国民政府的盟友,美国派兵驻扎在中国,名义上是帮着蒋介石对付共产党,顺便收拾战后残局。到1946年,美国在华北、华东等地都有部队,北平也不例外。

但美国兵来了不是啥好事都干。他们纪律松散,经常惹麻烦,欺负当地人、闹事儿的新闻时有耳闻。中国人本来就对外国势力敏感,这下更是火上浇油。沈崇案之前,美国兵在上海、天津等地已经有过类似丑闻,但都没这次影响大。因为这次受害者的身份太特殊了,事件一爆出来,直接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沈崇案:到底发生了啥?

沈崇,1927年出生,福建人,1946年时是北京大学先修班的学生。她家世不简单,曾祖父沈葆桢是清朝晚期的大官,两江总督,搞洋务运动有名的人物。沈家到她这一代虽然没那么显赫,但也算书香门第。她父亲沈宗濂在政府部门工作,家里对她教育抓得挺严。沈崇自己学习认真,品行也好,在学校里口碑不错。

1946年12月24日,圣诞夜,沈崇去看了一场电影。看完后,她从东长安街往北大宿舍走。那时候北平晚上挺冷清的,街上人不多。她走到东单草场附近时,碰上了两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威廉·皮尔逊(William Pierson)和沃伦·普里查德(Warren Pritchard)。这俩人喝了酒,状态不太正常,直接拦住了沈崇。

根据当时的报道和后续调查,这俩美国兵把沈崇拖到旁边一个偏僻的地方,实施了强暴。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期间有个路过的工人发现了情况,赶紧跑去报警。警察赶到时,抓住了皮尔逊,但普里查德跑了。沈崇被送到医院,检查发现她身上有明显的外伤,精神状态也很差。

这事儿第二天就传开了。北大学生听说了,炸了锅。当天学校里就有人组织抗议,喊着要严惩凶手。消息很快传到全国,上海、南京、天津的学生也开始游行。报纸上全是这件事的报道,标题一个比一个耸动,老百姓看了都气得不行。

沈崇案一下成了导火索。1946年的中国,民族情绪本来就高涨,美国兵这时候还干出这种事,简直是往火堆里扔油。学生们走上街头,喊着“美军滚出去”“还我沈崇公道”。北大的教授们也坐不住了,48个人联名写请愿书,要求政府和美方给个说法。全国上下都在盯着,看这事儿怎么收场。

宋美龄的反应:说了不少,干得不多

宋美龄是谁?蒋介石的老婆,国民政府的“第一夫人”。她在美国读过书,英语溜得很,在国际上挺有影响力。这次沈崇案,她不可能不掺和,毕竟这不光是刑事案件,还牵扯到中美关系。

事件爆出来没多久,宋美龄就站出来说话了。她公开谴责了这件事,说对沈崇的遭遇“深感同情”,还表示要严惩凶手。当时报纸上有她这些话的报道,看起来挺硬气。她还派人去医院看望沈崇,表面上显得很关心。

宋美龄不光说了几句场面话,还真跟美国那边接触了。她在北京和南京见了美国使馆的人,要求美军把皮尔逊和普里查德交给军事法庭审判。据说她态度挺强硬,强调这事儿不能不了了之。美国那边也知道这案子闹大了,不好糊弄过去,所以答应配合。

但说归说,做归做。宋美龄的动作到这儿就有点打折扣了。她没公开要求美军撤出中国,也没对美国在华部队的政策提啥意见。1947年1月,她去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见了沈崇,承诺要“讨回公道”。可实际上,她在背后跟美国人谈的时候,立场没那么硬。有人爆料,她私下跟美方说,只要士兵认罪,可以考虑轻判,免得影响中美关系。

结果呢?皮尔逊和普里查德确实被审判了,但后续发展证明宋美龄的“公道”也就那么回事。她的重点还是保住国民政府跟美国的联盟,毕竟内战在即,蒋介石离不开美国的钱和枪。

老百姓和学生对宋美龄不满意。很多人觉得她嘴上说得好听,实际上没啥真动作。抗议的人里,有人直接喊她“假惺惺”,觉得她拿沈崇的事做政治筹码。还有人说,她要是真硬气,就该让美国兵滚蛋,而不是光说几句漂亮话。

胡适的反应:站着说话不腰疼

胡适就更不用说了,大名鼎鼎的学者,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1946年他刚当上北大校长没多久,沈崇案就砸他手里了。作为校长,又是受害者的老师,他得表个态吧?但胡适的反应,真是让人有点看不懂。

胡适没完全沉默。他在报刊上写了文章,批评了这起强暴案,说这是“对人权的践踏”。他还发表了几次演讲,呼吁给沈崇正义。听起来挺有道理,毕竟他一贯标榜自己是民主和法治的捍卫者。

但说到实际干了啥,胡适就有点拉胯了。北大学生和教授递了请愿书给他,想让他带头抗议,结果他没签字。他跟教授们说,这事儿“影响太大”,得“冷静处理”。学生们急了,直接在校门口喊他“无耻”。胡适呢?站在办公室里看着,没吱声。

他还跑去参加了美军法庭的庭审,结束后跟检察官握手,笑眯眯的。有人说他这是想两边不得罪,既当好人,又不跟美国人翻脸。可这态度在学生看来,就是软弱。

胡适为啥这么低调?有几方面原因。他刚当上北大校长,学校刚从战乱里缓过来,他不想把事儿闹太大,怕影响校园秩序。再一个,他跟美国关系不浅,当过驻美大使,对美国有好感。他可能觉得,这事儿得靠外交解决,瞎闹没用。可学生不吃这套,他们觉得校长就该硬气点,护着自己的学生。

胡适这回算是踢到铁板了。学生对他失望透顶,觉得疗法直接说他“懦夫”。报纸上也有人骂他,说他“书生误国”。他晚年的名声多少受了点影响,有人觉得他在沈崇案上没担起责任。

1947年1月22日,美国军事法庭在北平开庭。皮尔逊被判了15年监禁,普里查德抓回来后判了10个月劳役。法庭外头老百姓挺高兴,觉得总算有了交代。国民政府这边也松了口气,觉得事儿算过去了。

但这结果没维持多久。1947年8月,美国海军司法部突然说证据不足,把皮尔逊的判决推翻了,他被放了。普里查德也早早出来了,回了部队。这消息传回来,中国人傻眼了。报纸又开始骂,但那时候内战打得热火朝天,国民政府顾不上管这事儿,民众的怒气也就慢慢散了。

沈崇这事儿之后,精神打击太大,没法在北大待下去。她转学去了复旦大学,改名叫沈君,低调把学业读完。后来她在出版社干翻译,结了婚,日子过得挺平静。2012年,她接受了一次采访,公开了自己的身份,澄清了一些谣言。她2014年去世,87岁。

这事儿有啥影响?

沈崇案让中国人对美国的不满加深了。那几年美国兵在中国的破事儿不少,这案子一闹,彻底点燃了反美情绪。1948年上海又出了类似的事儿,抗议声更大。这都给后来的中美关系埋下了伏笔。

这案子也暴露了国民政府的软弱。他们靠着美国撑腰,但遇到这种事,又不敢真跟美国翻脸。老百姓看了,觉得这政府靠不住,心里的支持度又降了一截。

宋美龄1948年跟蒋介石去了台湾,后来又搬到美国,2003年去世,活了105岁。她后半生还是挺活跃的,但沈崇案这事儿在她人生里也就是个小插曲,没啥人老提。

胡适1948年底离开北平,1949年去了美国,1958年回台湾当了“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他心脏病去世,70岁。北大给他立了碑,但他在沈崇案上的表现,一直是争议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胡适   北平   曾孙女   中美关系   国民政府   总督   美国   中国   美军   抗议   事儿   老百姓   学生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