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山西大同(27):广灵西蕉山古建群(省保,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蕉山乡中部)
站在斑驳褪色的砖雕影壁前,指尖抚过年轮般深浅交错的木刻纹路,突然听见头顶传来清脆的铜铃声——檐角残存的瑞兽口中,那枚悬吊了百年的风铃,仍在守护着这座被时光封印的古村落。这个被列入山西省级文保名录的西蕉山古建群,究竟藏着多少匠人未宣的绝技密码?
当越野车碾过最后一段碎石路,那座残破的"西蕉山"公交站台像位沉默的守门人,将我们引入时光隧道。南侧卷棚顶戏台的飞檐划破晴空,残留的彩绘仿佛还能听见百年前观众的喝彩。据《广灵县志》记载,这个形成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古村落,至今保留着42处完整明清院落,堪称晋北民居的"活态博物馆"。
穿过野草蔓生的石板路,推开一户虚掩的垂花门,眼前的场景令人屏息:正房墀头上三重镂空砖雕演绎着"福禄寿"三重天,门簪上莲花瓣纹饰竟暗藏北斗七星排列。最绝的是东厢房的万字纹窗棂,拇指大的镂空处内嵌活动的木雕蝴蝶——这是我在山西考察古建十余年首见的精妙机关。
"当年老木匠做门窗,光凿子就要换三十六把。"同行的当地文化馆张老师轻叩窗棂,"你们看这些榫卯接缝,别说胶水,连根头发丝都插不进。"正说着,后院传来瓦当坠地的脆响,惊起檐角停驻的灰鸽,扑棱棱掠过那些布满裂纹的"五福捧寿"砖雕。
在村西那座带瞭望楼的大院里,我们破解了晋北民居的防御密码。看似寻常的两进院落暗藏玄机:门房二楼瞭望口正对村口,青砖墙体厚达1.2米,窗台内侧竟嵌着可拆卸的射击孔。村民老马说起祖辈口传的故事:"光绪年间闹土匪,全村人躲进这座宅子,半月都没攻破。"
这些建筑不仅是艺术品,更是生存智慧的结晶。东南角的马厩地基下藏着三眼地下窖,既作储藏又兼逃生通道。正房屋顶的"气楼"可不只是装饰——冬季西北风经过时形成的负压,能将地火龙的热气均匀送至每个角落。这种"会呼吸的房子",恰是古人"天人合一"营造理念的绝佳印证。
在一户荒废的宅院里,我们发现了令人心碎的细节:西厢房窗棂上新旧两种木材突兀拼接,就像首被篡改的古琴曲谱。户主老李蹲在门墩上抽着旱烟:"前年暴雨冲垮了梁柱,找遍全县都没有能做透雕雀替的师傅,最后只能拿水泥糊上。"
这种传统技艺的断层触目惊心。蕉山乡非遗保护中心资料显示,鼎盛时期村里有28位专业木雕匠人,如今只剩83岁的王守业老人还能完整运用"整木镂空"技法。在他昏暗的工作间,上百把形状各异的凿刀静静躺在樟木箱里,最细的刀头仅2毫米宽。"现在年轻人觉得这个不挣钱",老人摩挲着半成品的"麒麟送子"窗花,"等我这把老骨头入土,这些花样就要绝种咯。"
夕阳将新村的红瓦屋顶染成金色时,我们遇到了回乡创业的小马。他家的老宅门楼挂着文保牌,院里却停着崭新的农用三轮车。"政府不让拆老房子,可住着实在遭罪。"他指着墙上泛黄的《古建筑修缮标准》苦笑,"去年想修东厢房,光定制雕花砖就要去曲阳订制,运费比砖钱还贵。"
这种纠结在村中随处可见:某户保留了精美的砖雕影壁,却安着不锈钢防盗门;某座清代门楼旁突兀地站着太阳能路灯。文物局正在推进的"新旧共生"试点颇具创意——用3D扫描技术复制破损构件,现代建材制作的仿古部件远看竟能以假乱真。
暮色中折返村口,戏台残破的藻井突然掠过一阵穿堂风,檐角铜铃叮咚作响。这声音让人想起王守业老人展示的"响木"绝技——他轻敲房梁某处,整座建筑便会发出特定频率的共鸣。或许这些古建本身就是件巨型乐器,等待着知音前来合奏。
当我们驾车驶离时,后视镜里最后瞥见的是那座孤独的瞭望楼。它像支倔强的毛笔,在暮色中书写着未完成的建筑史诗。或许下次再来时,这里会找到传统与现代共生的完美和声?
参考资料:
1.《广灵县志》(2015修订版)
2.山西省文物局《晋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调查报告》
3.大同市人民政府官网古建保护专栏
4.蕉山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访谈记录
【本页文字是“寻迹/巡游华夏”原创作品并经AI模型校对。全网著作权监测中,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搬运。图片来自网络。本页全部内容均为非盈利,意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及建筑等。】
更新时间:2025-05-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