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称祖先皆来自河南固始的谬误


郑樵曾撰《荥阳郑氏家谱序》云:今闽人称祖者,皆曰光州固始。实由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王潮兄弟以固始众从之。后绪与宗权有隙,遂拔二州之众入闽。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故闽人至今言氏谱者,皆云固始。

意思是:“郑樵曾在《荥阳郑氏家谱序》中写道:如今福建人提及祖先来源,都称来自光州固始县。这一现象源于唐末王绪率领光州、寿州军队归附秦宗权,王潮兄弟带着固始县民众一同追随。后来王绪与秦宗权产生矛盾,便带领光、寿二州的军队南下进入福建。王审知凭借这批军队平定福建,因念及同乡之谊,特别优待固始籍军民。所以福建人至今编纂家族谱牒时,仍普遍将祖源追溯至固始。


清代侯官学者陈衍曾指出:"福建的文化启蒙发展较晚,直到唐代才出现本土诗人。至唐末五代时期,中原诗人陆续流寓福建,诗歌教化逐渐兴盛,到宋代达到鼎盛。"与此同时,王潮、王审知兄弟凭借军事力量建立闽国,随其入闽的固始同乡皆成为统治阶层,门第宗族的夸耀显得尤为必要。"王氏建国初期,武将士卒气焰嚣张,闽地民众战栗自危,纷纷自称与统治者同乡以求怜悯,或期望获得提拔。据葛振雄教授认为,中原迁移至福建的人数远低于福建本地土著。后世沿袭这种说法,随着年代久远,逐渐淡忘了最初的动机。"这正是福建族谱多自称固始籍贯的根源。可见家族血缘与统治者的优越感,强化了福建居民对宗族关系的依赖和标榜。


因此当隋唐五代中原地区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衰微之时,福建却呈现相反态势——标榜门第宗族成为获取政治、社会与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许多与王氏兄弟入闽毫无关联的家族,为在社会立足也纷纷伪托光州固始籍贯以夸耀门庭。正如郑樵所批评:"今闽人族谱皆称固始籍,实则谬误泛滥。"即便是原住的闽越土著,为适应新社会环境也多改中原姓氏、附会固始祖源。因此,皆称来自固始则误,相当一部分并非来自固始。当然不可否认部分姓氏或姓氏中的支派来自固始。


《舆地纪胜》记载:"闽州乃越地...今建州亦属其域,居民多为蛇图腾后代,有王姓者,称林、黄等姓乃其分支。"《刘氏族谱·入闽考》亦云:"汉武帝迁闽民于江淮后,此地氏族多称中州来源。然《路史》载闽人实为蛇种,黄、林等姓本是土著,考其谱牒却又并非如此...皆自称光州固始。"原有的闽越土著后代大多同化为汉人,而在汉人族谱中完全抹去了闽越族源的记载。这种虚构附会家族渊源的现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福建社会崇尚宗族血缘关系的风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固始   谬误   福建   河南   祖先   人称   光州   土著   宗族   固始县   中原   荥阳   族谱   姓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