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里的显微镜:油灯下,他与民族共“争气”

编者按: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解放日报“抗战·寻迹上海”报道组多路并进,从不同视角探寻上海抗战印迹。第三路报道,我们将镜头拉升,俯瞰上海各界群众的抗战全景,探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背后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个中国学生都熟悉的名字。

童第周奋发图强的故事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一定要争气》里:一个本来家境贫寒、成绩落后的男孩,坚持不懈,在路灯下学习,最终苦读成才。当他长大后去比利时留学,在被别人看不起的时候,用自己的努力使实验成功。他说:“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一定能办到。”

工作中的童第周。供图 同济大学校史馆

在嘉陵江边的宜宾,我们看到了这个路灯下男孩人生故事的后半段:

39岁的童第周,受聘为同济生物系教授。当时在抗日战争的隆隆炮火中,原本安身于上海吴淞的同济大学不得不经历六次迁徙,落地宜宾李庄。童第周和妻子随校漂泊,为了从二手摊上买下一台德式双筒显微镜,不得不举债。他靠着借用的干电池、煤油灯,甚至窗台上的阳光做实验,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克隆技术研究,并取得了领先世界的生物胚胎研究成果。

在李庄时期的童第周教授和夫人叶毓芬,叶毓芬是同济附中教师,也是童第周的得力助手,二人被称为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同济大学校史馆供图

受邀来到李庄的英国著名学者、博士李约瑟,惊讶于这样的成果竟产生于条件如此艰难的李庄。李约瑟在《川西的科学》中写道:“童博士无疑是当今中国最活跃的实验胚胎学家,他与夫人叶毓芬博士携手,设法在拥挤不堪、极不舒适的环境里创造了佳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但依靠每一步骤临时想办法,还由于童博士选择了一个能够尽量少使用染色剂、蜡和切片机等的重要课题,即确定胚胎的纤毛极性……此发现与地球另一端的权威人士霍尔特弗莱德博士的最新观点不谋而合。英国科学访华团非常荣幸地将童氏夫妇的科研报告交由西方科学杂志发表。”

李约瑟赠送给童第周的书籍。供图 同济大学校史馆

李约瑟也有他的不解。在条件艰苦的李庄,他问童第周:“在布鲁塞尔有那样好的实验室,你为什么一定要到这样偏僻的山村进行实验呢”?

童第周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

在李庄的油灯下,在举债买来的显微镜前,童第周似乎还是童年那个路灯下苦读的男孩。他的底气来自对科学的探索和坚持,也来自于眼前李庄人民的热情:当地老百姓搬出九宫十八庙的佛像菩萨,腾出了大户人家的家族宗祠,欢迎同济大学、金陵大学、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余所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

东岳庙,现为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摄于 四川宜宾李庄

本来就节衣缩食的民众,热情呵护着远道而来的师生弦歌不辍。他们似乎是凭着朴素的常识坚持:抗战胜利不仅靠前线的浴血奋战,更需要教育的救亡图存。

因此,在李庄,我们至今可以看到:同济大学的校本部就设在禹王宫,工学院搬进了东岳庙,祖师殿是医学院的解剖课堂,南华宫则是理学院的教学用房……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童第周使用过的显微镜复制品,他在这小小方寸之间的镜头下,一定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

“一定要争气”。

原标题:《庙堂里的显微镜:油灯下,他与民族共“争气”》

栏目主编:王潇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沈轶伦 朱雅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历史   庙堂   油灯   显微镜   争气   民族   同济   同济大学   上海   解放日报   博士   胚胎   宜宾   路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