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合作这块儿,信任和诚信那可是基石。可肯尼亚政府跟中国企业的合作,却整出了一出“过河拆桥”的戏码。
2016年,肯尼亚单方面撕毁了跟中国企业签的肯雅塔国际机场扩建项目合同,事后不仅拖着高达176亿肯尼亚先令(约合1.76亿美元)的赔偿金不给,还在几年后厚着脸皮又跑来求中国帮忙。
这事儿不仅让中国企业亏得底儿掉,还让国际社会对肯尼亚的商业信誉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肯雅塔国际机场在内罗毕,是东非最忙活的航空枢纽。这地方随着肯尼亚经济蹭蹭往上涨,客流和货运量年年攀高,原有的设施早就撑不住了。为了把机场容量和服务水平提上去,肯尼亚政府决定搞扩建,目标是把这地方打造成非洲的航空中心。
2013年,肯尼亚政府跟中国企业签了合同,项目总投资6.5亿美元,中国企业负责设计、施工和设备供应。这项目不光是中肯合作的亮点,也是中国在非洲基建领域的一个招牌。
中国企业靠着经验和技术打包票,说能在规定时间里干出高质量的活儿。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事儿靠谱,前景一片大好。但谁能想到,这项目后来会变成一场闹剧呢?
合作干到2016年,肯尼亚政府冷不丁宣布终止合同,说是项目进展慢、质量有问题。这决定来得太突然,正在干活的中国企业直接懵了。
据了解,肯尼亚这边在撕合同前压根没跟中方好好商量,直接就下了终止令,跟说翻脸就翻脸似的。中国企业当然不干了,说肯尼亚的指控完全站不住脚。
实际上,项目拖延根本不是中方的锅,而是肯尼亚政府在资金到位、土地征用这些事上没按时兑现承诺,工程才没法按计划推进。而且,国际权威机构的检测结果也证明,中国企业的施工质量没毛病,完全符合标准。
肯尼亚这单方面撕合同的做法,明显违背了国际商业合同的基本规矩,挨了不少国际社会的批评。专家们都说,肯尼亚这么干不光伤了中肯两国的经贸关系,还把自己国际形象搞臭了。可当时肯尼亚政府像是铁了心,完全不care外界的看法。
这还不算完,撕合同只是开头,后面的赔偿纠纷才是真让中国企业头疼。
合同撕了之后,按双方签的协议,肯尼亚政府得赔中国企业一笔钱,毕竟中方在这项目里投了不少人力物力。结果呢,肯尼亚政府开始耍起了赖皮,拖着赔偿金就是不给。一开始,他们说要时间核实金额,可好几个月过去了,钱还是没影儿。
到了2017年,中国企业正式发了索赔通知,要求肯尼亚付176亿肯尼亚先令的赔偿金。这回肯尼亚政府更绝了,直接玩起了“拖字诀”。
一会儿说财政困难,没钱赔;一会儿又质疑赔偿金额不合理;甚至还倒打一耙,说是中国企业先违约。这种推脱的招数,真是让人看了直摇头。
中国企业这边可就惨了。项目停了,大把资金和人力砸进去收不回来,肯尼亚还拖着赔偿金不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没办法,中方只能走法律路子讨公道。可在肯尼亚的司法体系里,案子推进慢得像蜗牛爬,赔偿金啥时候能到手,谁也不知道。
肯尼亚政府这拖延战术,摆明了就是不想掏钱。可他们没想到,这事儿还没完,后续还有更离谱的剧情等着呢。
就在大家以为肯尼亚会跟中国企业杠到底的时候,2023年,肯尼亚政府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又跑来找中国合作。
据报道,他们希望中国企业能参与肯尼亚的基建项目,包括铁路、公路和能源这些领域。这消息一出,很多人直接傻眼:拖着巨额赔偿金不给,现在还有脸来求帮忙?
为啥肯尼亚会突然“变脸”?说白了,还不是经济压力顶得他们受不了。过去几年,肯尼亚经济不太好,债务堆得跟山似的,基建项目又缺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再找中国,毕竟中国的资金和技术在非洲是出了名的靠谱。
可中国企业这边早就被坑怕了。合同被撕、赔偿金被拖,这教训还不够深刻吗?好多企业都明确表态,除非肯尼亚先把赔偿金结清,不然压根不会考虑新合作。肯尼亚政府这出“变脸”大戏,演得是挺热闹,可人家中国企业也不是傻子,谁还愿意再跳这坑啊?
肯尼亚这一通操作下来,中国企业是实打实吃了大亏,经济损失不说,时间和精力也搭进去不少。更严重的是,这事儿让中肯两国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以前大家觉得中肯合作是大有可为,现在谁还敢轻易信肯尼亚政府啊?
不仅如此,这事还让国际社会对肯尼亚的商业信誉起了疑心。外国投资者一看,肯尼亚这么不靠谱,投资风险得多高啊?以后谁还敢放心把钱投进去?肯尼亚政府这短视的做法,短期内可能省了点钱,可长远看,他们的损失可比这176亿肯尼亚先令多得多。
从这事儿里,咱能总结出几点教训:
国际合作里,合同就是双方的底线,谁也不能随便说撕就撕。肯尼亚这单方面毁约的举动,违反了最基本的商业原则,最后害人害己。
国家之间合作,靠的是互信互利。肯尼亚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短期占了便宜,可谁还敢再跟他们玩儿?诚信这东西,丢了可不好捡回来。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吃了这回亏也得长记性。以后得多研究当地法律,有问题就走法律途径,别指望对方自觉给钱。
话说回来,肯尼亚政府这么折腾,到底图啥?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2016年撕合同那会儿,肯尼亚可能是觉得中国企业好欺负,或者想省点钱干别的。可拖着赔偿金不给,又跑来求合作,这就暴露了他们现在有多缺钱。
肯尼亚的经济这几年确实不太好。外债压得喘不过气,国内基建又不能停,不然经济更起不来。中国作为肯尼亚最大的债权国之一,肯尼亚政府自然又想到了找中国帮忙。
有分析说,肯尼亚这回求合作,可能是想通过新项目来“抵债”,或者用新合同把旧账糊弄过去。但中国企业也不是吃素的,没见到赔偿金,谁会轻易点头?这局面看着挺僵,肯尼亚政府估计还得再想想办法。
这事儿不光是中肯两国的事儿,还牵扯到中国在非洲的大布局。过去十几年,中国在非洲投了不少基建项目,像铁路、港口、机场,帮了不少国家搞发展。可肯尼亚这出戏,也给中国企业提了个醒:在非洲做事,机遇多,风险也不小。
非洲国家里,像肯尼亚这样经济有潜力但管理乱七八糟的地方不少。中国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光靠技术和资金还不够,得学会怎么应对这些“翻脸不认人”的政府。以后签合同得多留心眼,条款写清楚,法律保障弄到位,别再被坑得这么惨。
另一方面,这事儿也让中国在非洲的形象有点尴尬。肯尼亚拖着赔偿金不给,外界难免会觉得中国企业是不是太好说话了点。以后中国得在这块儿硬起来,该追的钱得追回来,不然别的国家也学着拖账咋办?
肯尼亚这波操作,不光中国企业在意,国际社会也在看热闹。美国和欧洲一直盯着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这次的事儿没准还让他们偷着乐呢。毕竟,肯尼亚这么一闹,等于给西方国家递了个话柄,说中国在非洲的合作不靠谱。
可实际上,西方自己也没少在非洲吃瘪。他们的投资不少是“画大饼”,承诺多、落地少,跟中国实打实修路盖楼比不了。肯尼亚这事儿,表面看是中国吃了亏,可深挖下去,还是肯尼亚自己不守规矩闹的。国际社会与其看中国笑话,不如想想怎么让肯尼亚这种国家靠谱点。
眼下,中肯这关系有点冷。肯尼亚想合作,中国企业却不敢轻易点头。以后这事儿咋发展,还得看肯尼亚政府的态度。要是他们能痛快把赔偿金结了,再拿出点诚意,新合作也不是没可能。毕竟,中国在非洲的战略布局里,肯尼亚的位置挺重要,双方都有互相需要的点。
但要是肯尼亚还这么拖着,啥都不解决,那中肯合作估计得凉一阵子。中国企业也不会傻乎乎再往坑里跳,宁可把钱投到别的国家去。肯尼亚政府得明白,国际合作不是过家家,想翻脸就翻脸,想求和就求和,没这么便宜的事儿。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