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到底如何赋能教育?近130家教育单位上海集中“秀”突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 实习生 郝思源)日前,在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的2025第二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上,近130家教育单位在现场集中展示各自在AI+教育方面的实践与成果。

参展的中小学校在现场展示了有趣的AI创新实践成果:有会下围棋、象棋、五子棋的机械臂;有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组装、编程的积木机器人;还有运用AI进行图案设计,结合“热转印”非遗制作而成的帆布包等等。

小学生现场与机器人比拼棋艺。主办方供图

中学展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嘉定实验学校推出阶梯式AI课程体系,帮助学生逐步学习AI技术——先学习编程逻辑,启蒙科技思维;再运用各类编程语言对算法进行开发;最后运用AI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实践。面向中高年级的学生,这所学校推出了“人工智能大揭秘”“学术建模创想家”“智能导航AI听说引擎”等特色课程,指导学生在智能体助教、智能批改机器人、英语听说机器人等应用场景中进行探索与研究。学校还配置了AI教育提供乐高编程套件、智慧种植仓传感器、云端轨迹分析系统、Python数据分析工具链等硬件。据悉,这所学校75%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的学历,承担了12项国家级、市级课题。

教博会AI赋能教育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高校方面,上海师范大学在AI时代面临人才培养如何适配、如何成长的新命题。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摇篮”,该校校长袁雯认为,大学已经不再是人才培养的终点,而只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学校发布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师教育实践实训大模型MetaClass系统,结合大语言模型,用学生智能体作为师范生们的“陪练”,着力解决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缺乏实践场所及教学指导等问题。

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是师范生培养中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不仅是上师大,华东师范大学也开发出大模型驱动的智能虚拟学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多模态交互系统、智能虚拟环境等技术,运用大模型驱动语言理解、生成,实时采集分析语音、表情、行为数据,融合情感识别与动态反馈。学校开发的虚拟学生具有不同性格和认知特点的学生,能实时对师范生的授课效果进行反馈。该校还运用多维度综合画像赋能技术,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进行精准诊断与个性化推荐。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4

标签:科技   上海   家教   单位   师范生   学生   智能   学校   中国青年报   人才培养   模型   机器人   技术   上海师范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