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经是中国戏剧界的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得到过梅兰芳大师的高度称赞。
然而,就在她即将成为中国戏剧界的翘楚的时候,一次赴美国演出,却成了她命运道路上的转折。
这个人是齐淑芳,被骂了大半辈子 “叛徒” 的京剧大师。
1960 年的上海吉祥剧院,只有16岁的齐淑芳登台唱了一曲《四郎探母》。
她那嗓子亮得很,透着股清凌凌的劲儿,曲子一起,台下观众连茶碗都忘了放下。
身段也稳得像扎了根,她台步一转,拉胡琴的师傅都得多添了三分劲才能跟得上。
当她回到后台,连著名的梅兰芳大师都笑了,拍着她的肩说:“这孩子,是块顶梁柱的料。”
而她能获得这份赞誉可不容易,这场精彩演出的背后是她多年来的努力。
要知道,齐淑芳一家祖辈都是唱京剧的,祖父齐甲成更是清朝时期就闻名京城的“老生”演员。
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她打小泡在戏班子里。
期间,绑腿、吊嗓、练身段,这些苦日子她都经历过,可她没喊过一声累。
1958 年考进戏校后,她还大胆把新花样揉进老唱腔里。
她的老师们都常说:“这姑娘,脑子活,功夫更硬。”
而且,在学校与家里近乎严苛的训练下,她的表演却总能显露出一股子灵气。
70 年代,她在《智取威虎山》中演的 “小常宝”就将这股灵气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个年代,收音机里一放《智取威虎山》,街头巷尾都能跟着哼两句。
演出时,齐淑芳那眼神,那嗓子,透着股子精气神,谁看了不叫好?
可谁能料到,这颗京剧界冉冉升起的星星,会在赴美后拐了个大弯。
1988 年,齐淑芳带着30多个演员来了趟美国行,一趟演出下来确实风光。
华人企业家砸钱办巡演,纽约剧场里红旗招展,跟过年似的。
头场演的《贵妃醉酒》,齐淑芳水袖一甩,台下华人便纷纷落泪,感慨起了对家乡的思念。
之后的表演也很是精彩,连老外都在外面举着望远镜看,散场还要堵着要签名。
那场演出后,美国许多报纸上都出现了“神秘东方艺术席卷纽约”的标题。
当时的齐淑芳的团队里,任谁都觉得,京剧要在海外火了。
于是齐淑芳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了决定,那就是留在美国。
她就是想赌一把,把京剧变成美国人能接受的玩意儿。
30 个演员里,有人犹豫,有人舍不得国内的家,但看着齐淑芳的眼神,还是点了点头。
可消息传回国后,骂声铺天盖地。“吃里爬外”“忘本”,各种难听的话都来了。
这还没完,在美国的发展前景也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
刚决定在美国落脚那阵儿,齐淑芳的团队日子苦得没法说。
演员们拿惯了道具的手,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
不仅如此,他们演出的热乎劲还没撑过三个月,以往总来捧场的华人观众就来得少了,老外更实在,新鲜劲过了就没再来过。
就这样,她们的票房是一天比一天差,剧团连住酒店的钱都快没了。
这时有人提议先回国,等攒够钱再来。
却被齐淑芳顶了回去,她红着眼说:“走了,美国就再也没人传播京剧了。”
当初为了拉人看戏,齐淑芳这个顶梁柱都要亲自带着人往学校跑,劝校长拉学生来看他们的演出。
不但如此,教堂、社区活动中心……团队里的人也把能去的地方他们都去了,只为给他们的演出多拉些观众。
而面对齐淑芳团队的低声下气,有人扔硬币,有人翻白眼,她们全都笑着鞠躬,没有流露半分不满。
可这样的生活没人能一直坚持下去,人心还是散了。
30 人的团队,三年不到,就不剩多少演员了。
老王师傅家里来信,说老伴病了,抹着泪走了。小李年轻,嫁了个美国人,改行当保姆了。
为此,齐淑芳把大家凑到一起,指着报纸上 “林肯艺术中心征演” 的消息:“再拼一把。”
大家没人看好,可谁也没说走。
就这样,在那个舞台上,他们竟然真就凭着硬功夫,赢得了许多美国人的喜爱。
连当时的《纽约时报》都写道:“她让京剧有了呼吸。”
就这样渐渐地,齐淑芳的京剧团成了,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京剧艺术团体,剧团更是多次受邀参加林肯中心户外艺术节。
之后,他们还在纽约百老汇成功演出了《杨门女将》,齐淑芳也因此成为继梅兰芳之后,第二位登上百老汇的中国京剧艺术家。
可每次散场后,她总会蹲在后台哭。不是因为高兴,是想北京的胡同,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群人,说到底是赌徒。赌京剧能在异国活下来,赌自己的坚持不是笑话。
只是这赌局,代价太大。
但你说他们后悔吗?齐淑芳后来讲,每次看到美国孩子能哼两句 “苏三离了洪洞县”,就觉得值了。
七旬那年,齐淑芳拖着个旧箱子,悄悄回了上海。
街坊邻居见了,愣了半天才认出她来。
她没解释啥,就住回了老弄堂,窗台上摆着当年的戏服照片。
身子骨还算硬朗,每天清晨,跟丈夫丁梅魁对打排练,枪花耍得比小伙子还稳。
戏校请她去讲课,她拎着一沓旧剧照就去了。
指着照片里的 “穆桂英”,跟孩子们说:“这翎子功,得练到胳膊抬不起来才算数。”
谁也不知道,这个当年被骂 “忘本” 的人,说起国粹眼睛发亮。
回头看看齐淑芳这一辈子,像出跌宕的大戏。
能在异国他乡守着京剧三十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而且,林肯艺术中心的演出证,海外学生寄来的感谢信,《纽约时报》的报道,这些都不是假的。
她确实让老外知道了,中国有这么好看的戏。
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结局 —— 争议总会淡去,留下的,是实实在在的传承。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