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从备战出发而进行的以国防工业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17年间,共建成1100个建设项目,四川是三线建设重要的省份,有300多个大中型项目落户四川,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青神县位于川西平原西南边缘,境内江河纵横、溪流交错,有“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的称誉。三线建设时期,青神是四机部重要的建设区域,形成了“三厂一院”的布局,即:建川机器厂(4501)、建华仪器厂(863)、星华仪器厂(867),为了满足上述三厂职工的医疗问问,还设立408职工医院。
1967年6月17日,四机部决定将成都前锋电子仪器厂(766)的时间统一勤务系统第十九车间的部分职工和设备迁至西北的甘肃或陕西,新建一个时统设备厂。
1968年,时统设备厂进入到实质的筹备阶段,四机部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将厂设在四川。1969年,成都前锋电子仪器厂抽调5人骨干力量加入到新厂筹备组,开始对仁寿、广元、青神等地进行勘测,最终将厂址定在青神县黑龙公社十一大队(今黑龙镇肖坝村),正式确定厂名为:国营星华仪器厂,军工代号867,通讯地址:青神709信箱。
1970年9月,建设队伍开始集结进场,同年12月正式破土动工。四机部在青神布局的三个厂几乎是同期开工,导致缺少专业建设队伍和原材料,建设者们展现出强大的革命意志,他们与天斗、与地斗,发扬苦干、巧干、加油干的方针克服万难,在他们的努力下,1974年11月28日,国营星华仪器厂建成,很快通过相关部门验收后投入生产。
国营星华仪器厂建成后,成为当时全国唯一定点研制时间统一勤务系统的三线军工企业,为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七十年代,国营星华仪器厂的订单不断,最辉煌时,拥有职工3000余人,加上家属有五六千人生活在厂区。生活区配套设备也非常完善,建有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子弟学校、技工学校、幼儿园、大礼堂、职工食堂,还设有澡堂、图书室、资料室、治安室等,职工们不出厂就能够完成基本生活需要。
职工们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厂就是职工的家,同事邻里之间的关系和睦融洽,过着无忧无虑、简单幸福的生活。那时候没有攀比,因为每家住的都是一样的,吃、穿也差不多,甚至聊的话题都是一致的。
国营星华仪器厂的文化生活办的非常好,在大门口设有常务公开栏,上面有厂里的重大新闻和各个车间的生产情况,每当上下班很多职工都会驻足观看。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每周都会放映“坝坝电影”,很多附近的村民也会一起观看,看电影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娱乐方式。
七八十年代,国营星华仪器厂还有自己的果园,秋天采摘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这个时候,孩子们经常结伴去果园摘树上遗漏的果子。星华子弟的生活更是“丰富”,夏天,一大群孩子跑到后山的小河游泳、摸鱼、捉蟹,玩累了烤土豆红薯,多少星华子弟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
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三线军工企业的指令性任务锐减,纷纷开启了军转民。1983年开始到90年代,星华厂依托雄厚的军工优势,先后生产有电视数字辅助设备、录像设备电池充电器、视频音频切换器、彩色照片自动放大打印系统等产品。
改制转产是艰难的,星华厂最终还是以无奈退出历史舞台,2006年破产。职工一部分被分流到眉山东坡、一部分被分流到成都。生产、生活区的建筑大部分都在,经过512汶川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后,很多都成了危房,如今,这座承载二代人记忆的功勋老厂杂草丛生,满目疮痍,子弟学校门口上的“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字样依稀可见,这里是多少星华人梦开始的地方......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