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六点钟,很多老年人已经习惯早早起床,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或者是直接去楼下走两圈。看上去这是健康的好习惯,然而医学研究提示,清晨这个时间段,其实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关键时段。
动脉硬化本身并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是长期饮食、作息、血压波动、血脂异常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但一旦动脉血管壁变硬变厚,清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反而更容易成为危险的触发点。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殊不知清晨体内的生理特点和外部环境共同叠加,让血管负担明显加重。
首先要说的是,早晨刚醒来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会突然增强。
这种情况下,血压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
有统计显示,早晨6点到10点,是血压最容易出现明显波动的时段,这也是心梗、脑梗发作的高峰期。
动脉硬化的人,血管弹性已经下降,当血压突然升高,就很容易出现血管内斑块破裂。
斑块一旦破裂,血小板马上聚集形成血栓,就可能堵住脑血管或者心脏血管。
因此,早起之后不要立刻从床上坐起来,给血管一个缓冲的机会很重要。
很多医生都强调,老年人醒来后最好先平躺几分钟,活动一下四肢,再慢慢起身,避免直立性低血压或者血压波动过大。
其次,晨起时的血液黏稠度往往比白天更高。
因为一整夜没有补充水分,体液相对缺乏,血液会变得粘滞。
动脉硬化的人,本来血管就狭窄,如果血液又比较稠,就更容易形成血栓。
有研究数据表明,缺乏水分的状态下,血液粘度可以增加10%—20%,对动脉硬化的患者来说,这就是不小的隐患。
所以医生常常建议,起床之后不要着急吃早餐,先喝半杯温开水,哪怕是100毫升,也能让血液循环顺畅一些,降低清晨血栓形成的风险。
殊不知,很多人觉得喝水是小事,反而坚持喝茶、咖啡,但这类饮品利尿,反而容易加剧体液流失。
再者,清晨温度变化也是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
尤其是在秋冬季,早晚温差大,刚起床时如果骤然接触冷空气,会刺激血管收缩,让血压进一步升高。
对动脉硬化患者来说,这是双重打击。
一方面血管壁本来僵硬不易扩张,另一方面突然收缩会让血流受阻。
统计显示,冬季清晨的心梗和脑卒中发病率,比夏季高出近三成,就是因为寒冷导致血管痉挛和血压升高。
因此,医生常常提醒老年人,早晨起床后先在室内活动几分钟,披件衣服再出门,尤其是风大的天气更要小心。
总的来说,动脉硬化和早晨的关系,更多是因为这一时间点,人体自身的生理变化和外部环境叠加在一起,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
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每天晨练很规律,其实如果忽视细节,反而可能让风险更高。
在笔者看来,养生并不是单纯坚持早起锻炼,而是要结合身体状况做调整。
尤其是已经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的人群,更要注意清晨的细节管理。
例如,饮食方面,如果动脉硬化已经比较明显,晚餐就不要太油腻,避免夜间血脂升高。
夜里血脂高,第二天早晨血液就更粘稠,这是双重的风险。
同时,晚饭后适度活动有助于血液循环,也能减少清晨的不适。
除此之外,规律作息也很重要,熬夜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早晨的血压波动更剧烈。
长期如此,对血管就是慢性伤害。
有些人会问,既然早晨风险大,那是不是应该晚点起床?其实并不是。
关键不在起床的时间点,而在起床的方式和习惯。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突然的血压波动,才是重点。
总而言之,老年人要学会和自己的身体“和解”,不是简单模仿别人所谓的健康习惯,而是要针对自身情况,调整合适的方式。
数据上也有明确的提示。
国内一项针对高血压老年人的追踪研究发现,清晨血压升高的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全天血压平稳的人高出近40%。
这说明清晨管理血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换句话说,谁能把握住早晨这个关键节点,谁就更可能减少动脉硬化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起床别急、补水要及时、保暖要注意,这三点看似简单,却往往决定了动脉硬化患者的风险高低。
在笔者看来,健康是细节的积累,尤其是清晨这一刻,更需要多一些留意和耐心。
毕竟,血管一旦出事,后果往往不可逆,与其事后懊悔,不如在平时多留点心。
总的来说,老年人晨起时的小心思,其实就是保护血管的大智慧。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方留民.“夜猫子”更易患动脉硬化[J].家庭医学,2024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