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张鹤亭前往北京探访华国锋,问及:“为何后面不当主席了?”对此,华国锋是怎么回答的?张鹤亭与华国锋又有着怎样的交集?
华国锋与张鹤亭的深厚情谊,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湖南,那时,两位实干家分别在湘潭与宁乡两地深耕,华国锋是地委书记,张鹤亭则以宁乡县委书记,尽管职务有别,但都有着深入基层、脚踏实地的信念。
面对湖南的种种挑战,从推动农业合作化到治理血吸虫病等民生难题,华国锋与张鹤亭并肩作战。这段并肩奋斗的时光,见证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悄然孕育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在那个年代,华国锋与张鹤亭在工作上的相互扶持,他们在思想上的高度共鸣更是难能可贵。
两人皆是性格内敛、不善张扬的老实人,一旦行动起来,便雷厉风行,务求每一项工作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这种性格上的相似,仿佛是天作之合,让两人在众多事务中总能心照不宣,默契配合。
1965年,湖南迎来在湘中腹地筹建韶山灌区的决策,以解决当地长期以来的缺水问题。在此背景下,华国锋担任该工程的总指挥长兼政委,力荐张鹤亭出任指挥部副政委兼党委副书记。
在韶山灌区建设的日日夜夜里,华国锋身先士卒,频繁深入施工一线,亲自督战,同时,他高瞻远瞩地提出“三高一低”的严苛标准,旨在打造一座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工程。张鹤亭则提出一系列诸如“修好渠道炼好人,精神物质双丰收”的响亮口号,这些话语极大地激发建设者的热情。
更令人钦佩的是,张鹤亭还以诗寄情,亲笔创作了十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歌颂劳动之美,号召众人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历经2年的奋斗,1966年,韶山灌区顺利竣工并正式通水,这一壮举彻底解决湘中地区的缺水难题,更推动湖南的农业灌溉与经济发展。华国锋与张鹤亭的名字,也成为湖南人民心中公认的“水利功臣”。
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华国锋与张鹤亭的职业生涯带来挑战。华国锋虽被赋予革委会副组长的职务,其实际工作的空间却遭到严重挤压,张鹤亭的命运更为坎坷,一度被派遣至基层工厂,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逆境没有消磨他们的意志。在华国锋的鼓励下,张鹤亭在工厂里无怨无悔地投身生产一线。终于,张鹤亭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重新获得组织的信任,相继担任多个工厂的领导职务,为湖南的工业发展留下脚印。
华国锋在历经波折后重返政治舞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中,不遗余力地推动湖南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努力恢复并提升湖南的经济实力与综合竞争力。
2002年,华国锋已悠然享受离休后的宁静生活,张鹤亭亦步入晚年的。岁月的长河并未冲淡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同年九月,轻风拂面,张鹤亭再次前往北京,心中满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即将与华国锋重逢的期待。抵达后,张鹤亭径直前往华国锋的寓所,与那位曾与自己并肩作战、共度无数风雨的老战友面对面地叙旧。
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张鹤亭终于鼓起勇气,提出那个长久以来萦绕在他心头的疑问:“你后来为何不当主席了?”
面对老友的真诚询问,华国锋沉思片刻,随后缓缓道来:“那些年,我身兼数职,责任重大,加之身体时常不适,确实感到力不从心。为了大局考虑,我在五届人大会议上主动辞去了国务院总理的职务,随后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辞去了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
华国锋的这番话,揭示他辞职背后的深层原因,更展现他那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
2008年,华国锋因病遗憾离世,享年87岁。华国锋同志有担当,为人忠厚老实,以大局为重,是一位忠厚的长者。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