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挖出一口金丝楠木棺材,重达1500斤,揭开千古“黄金头”谜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2011年,浙江宁波鄞州区五联村的竹林里,一群盗墓贼的出现打破了这个村子的宁静。

谁也没想到,这次意外事件竟牵出一段埋藏八百多年的秘密。

当考古队挖出那口重达1500斤的金丝楠木棺材时,村里世代流传的"黄金头"传说终于有了答案。

这位墓主人到底是谁?他的头颅真的是纯金打造的吗?

竹林深处的惊天发现

2011年7月,五联村几个村民照例在竹林里乘凉。月光下,他们突然发现几个鬼鬼祟祟的人影在林子深处晃动,手里还拿着工具在挖什么东西。

村民们心里一紧,这年头盗墓的新闻可没少听说。几个人商量了一下,立马报了警。

警察赶到现场时,那伙盗墓贼已经跑得没影了。地上留下一个半挖开的大坑,黑漆漆的洞口往下延伸,谁也不知道下面藏着什么。

宁波文物部门得到消息后马上派出考古队进驻。专家们到现场一看,这事儿不简单。

从土层结构和墓葬形制来判断,这很可能是一座南宋时期的大墓,而且墓主人的身份绝对不一般。

考古队迅速拉起警戒线,开始了抢救性发掘工作。

他们没有急着往下挖,而是先用无人机从空中拍摄整个墓葬区域的地形,然后用电阻率层析技术探测地下结构。

这些高科技手段让专家们心里有了底——这座墓保存得相当完整,墓室规模也很可观。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每一层泥土。他们在墓道周围布置了振动传感器,防止再有盗墓贼打主意。


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整个发掘过程虽然缓慢,质量却有了保障。

墓室的墙壁上没有华丽的壁画,只有厚厚的青砖层层垒砌。考古队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两个石盒子,里面装着南宋时期的墓志铭。

打开一看,墓志上清清楚楚写着墓主人的名字——史嵩之。这个名字让在场所有专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史嵩之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南宋时期握有实权的宰相,掌管军政大权将近十年。

价值五亿的惊世宝棺

清理到墓室中心位置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一口巨大的棺材静静躺在那里,表面虽然沾满泥土,木材本身却散发着淡淡的金黄色光泽。有经验的老专家一眼就认出来了——这是金丝楠木!

金丝楠木在古代就是顶级木材,生长极其缓慢,木质坚硬细腻,千年不腐。

更难得的是,这种木材有天然的防虫防蛀功能,古代皇室和高官最喜欢用它做棺材。


眼前这口棺材长2.37米,用卷尺量了一圈,居然都是整板金丝楠木制成的,没有拼接痕迹。

工作人员尝试着移动棺材,几个壮汉一起使劲都搬不动。找来秤一称,足足1500斤!

这么大体积的整木棺材,在南宋时期得花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做出来?

专家们请来文物评估师,评估结果让人咋舌——按照当时的木材市场价格,这口棺材的价值超过5亿元人民币。

棺材的制作工艺更是让人叹服。整个棺身没有用一颗铁钉,全靠榫卯结构咬合在一起。


木匠们把每一块木板的边缘削成特定形状,相互嵌入后严丝合缝。

这种工艺要求极高,差一点就合不上,多一点就会留缝隙。八百年过去了,这口棺材依然保持着完美的密封状态。

考古队不敢在现场贸然开棺。他们动用了特制的运输设备,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把这个大家伙小心翼翼地运到实验室。

到了实验室,专家们更加谨慎了。他们先用内窥镜从棺材缝隙探进去观察内部情况,又用CT扫描技术透视整个棺材内部结构。确认安全后,这才开始缓慢揭开棺盖。


棺材里的景象保存得相当好。墓主人的遗骸周围摆满了各种陪葬品,金光闪闪的器物排列整齐。

工作人员清点后发现,这批陪葬品共有90件套,总重量达到15公斤。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金镶玉革带,上面清晰地刻着"御前赐史相公"几个字,这是皇帝御赐的恩典。

还有一件缂丝作品让文物专家们兴奋不已——那是一幅《出师颂》的缂丝书法,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缂丝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难以估量。

揭开八百年的“黄金头”传说

在宁波鄞州一带,关于"黄金头"的传说流传了八百多年。老人们说,五联村地下埋着一个金头颅,是古代某个有钱人用纯金铸造的脑袋。

这个传说听起来玄乎,可一代代传下来,很多人都信以为真。甚至有人画过藏宝图,标注着"黄金头"的大概位置。

打开棺材后,专家们确实在墓主人的头部位置发现了闪闪发光的金属物。灯光一照,金光灿灿,难道传说是真的?

工作人员激动地凑近观察,却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这些金色物质不是一整块铸造的头颅,而是薄薄的一层贴在骨骼表面。

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小块样本,送去做成分分析。XRF光谱仪的检测结果出来了——这是金箔,厚度只有0.2毫米,含金量高达92.1%。

把这个数据和南宋国库里的金锭成分一对比,几乎完全一致。这说明这些金箔确实是当年官方出产的真金,不是后来添加的假货。


原来这不是什么"黄金铸造的头颅",而是南宋时期流行的一种丧葬习俗——覆面。达官贵人死后,家属会在死者脸上贴满金箔,覆盖整个面部。

这样做有两层意思:一是显示死者生前的显赫地位,二是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保持尊贵的容貌。

金箔在地下埋了八百多年,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里的化学物质,表面慢慢氧化变黑了。

当初盗墓贼或者村民偶然看到这个黑乎乎又隐约发光的东西,在昏暗的光线下误以为是整个金头,就这样以讹传讹传成了"黄金头"的传说。

权相史嵩之的浮沉人生

史嵩之是谁?为什么能用得起这么豪华的棺材?

翻开史书,这个人的故事相当精彩。他出身"四明史氏",这是宁波当地的名门望族,世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

史嵩之从小就聪明,科举考中后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右丞相兼枢密使,掌管整个国家的军政大权。

那个年代的南宋朝廷日子不好过。北方的蒙古大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攻打。

国库空虚,军队战斗力下降,朝中大臣们整天吵架,谁也拿不出像样的对策。史嵩之接手这个“烂摊子”后,采取了一套很务实的办法。


考古队在他墓里发现了一份《边防札子》的草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这是史嵩之当年上报给皇帝的边防策略。

他的想法很清楚:南宋打不过蒙古,硬碰硬只会死得更快,不如暂时花钱买平安,每年给蒙古送岁币,用这段时间赶紧整顿内部防务!

他提出了"屯田—筑堡—训练乡兵"的三步走计划。

屯田就是让军队自己种地,减轻国家负担;筑堡就是在边境要塞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训练乡兵就是把各地百姓组织起来,教会他们基本的作战技能。


这套方案听起来挺实际,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是没办法的办法。

史嵩之掌权近十年,南宋确实没有发生大的战事。可朝廷里骂他的人也不少。那些主战派说他是卖国贼,拿着国家的钱去讨好敌人,是"苟安误国"的典型。

史家的后人则认为,祖先只是在艰难时局中寻求务实的生存之道,算是"务实救时"的能臣。

历史上对史嵩之的评价一直有争议。有人说他是贪生怕死的投降派,有人说他是在绝境中保全南宋最后生机的实干家。


这场争论到现在都没有定论,大概永远也不会有标准答案。这位权倾一时的宰相去世后,家族给他办了场风光的葬礼。

那口价值连城的金丝楠木棺材,那些重达15公斤的金器陪葬品,都是为了彰显他生前的权势和地位。


《——【·结语·】——》

那口“金丝楠木棺材”现在收藏在宁波博物馆的"海丝之路"展厅里,专门用恒温恒湿设备保存着,每年光维护费就得花30万元。

考古队把所有发掘数据都录入了"南宋高等级墓葬数据库",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宝贵资料。

八百年的"黄金头"传说终于有了科学的解释,史嵩之的故事也随着这些文物重新回到世人眼前!

信息来源

1.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鄞州五联村南宋史嵩之墓发掘报告》(2012)

2. 《南宋宰相史嵩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3. 中国文物报《浙江宁波发现南宋权相史嵩之墓》专题报道(2011年8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8

标签:历史   楠木   挖出   金丝   浙江   棺材   千古   黄金   南宋   专家   文物   金箔   宁波   蒙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