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1945-202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形势发生根本变化。为适应时局与国防需要,同时巩固国民政府在西南的统治,1934年10月8日,国民政府决定修筑川、湘、黔、鄂、陕五省公路,即川黔线、湘黔线、川鄂线、川陕线及陕鄂线。
1935年隆冬,川湘公路正式开工修筑。
蜀道天险:勘测难,难于上青天
西南公路路线略图。
当时的酉阳,陆路前往重庆仍依靠古代驿道,山高路险,小道崎岖,时而需换乘小船,舟车交替,抵达重庆主城需时近40天。而勘测黔江、酉阳、秀山三县路线时,三县人民都不信这里能修通公路。
据民国二十五年三月的《川湘路测堪报告概要》记载:自酉阳两河口(今黔江区阿蓬江镇)向土塘溪、黑水坝、邓家坨经酉阳双河口、渤海场以达龙潭一带,均系崇山峻岭,山路崎岖,工程之难,实为川湘全路之最。
入冬的酉阳,冰天雪地、大雾弥漫,十步以内,昏不见人,加上酉阳匪风甚炽,随时可能威胁到测量人员的安全,这使酉阳段的勘测工作困难重重。又因重庆行营限期紧迫,黔秀段不得不采取边测量、边施工的方式,同时进行。
测量统计显示,川湘公路起自川黔公路98公里处的雷神店,经万盛、南川、水江、白马、巷口、江口、火石垭、彭水、郁山、两河口、黔江、酉阳、龙潭、秀山等地,最终至茶洞出川入湘,抵达三角坪,全程长894公里。其中四川境内709公里,湖南境内185公里。而四川段中,酉阳县境内长达168公里,为沿线各县之最。
征工之困:万人赴役,步履维艰
川湘公路开路石工塑像。
当时的酉阳积贫积弱,全县50余万人口中贫者居多,许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1937年1月,《国民公报》记者傅襄谟途经川湘公路时写道:“沿线百姓除城镇商人和近郊富农可食米饭外,多数仅以包谷度日,甚至日仅一餐。”
鉴于酉阳段所经之地山高路险、土地贫瘠、连年歉收,1936年1月2日,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赵鹤请示四川省公路局,建议将原定9米宽的路基标准降为7.5米。同年1月14日,省公路局批复同意特殊地段可按7.5米宽修筑。
同时,为尽快征调民工,1935年10月4日,四川公路局发布《义务征工建筑川湘公路告民众书》。同年12月11日,重庆行营颁布《义务征工发给赶工奖金医药抚恤及工具购置费办法》,明确奖励、工具购置及抚恤标准。
酉阳额定征工35000人,但因百姓生活困苦,征工工作极为困难。石工尤为紧缺,因本地从未修过公路,缺乏技术与经验,不得不从湖南、湖北招募。然而外地石工见生活艰苦、工程险巨,多中途离去。直至1936年,经黔秀总段长张熠光反复申请,才从湖南、浙江、上海等地调来数千石工,勉强满足工程需求。
绝壁攻坚:风雨匪患难阻众志
1936年1月28日,川湘公路酉阳段正式开工。正值严冬,民工实到人数远未达标。春节后,为尽早修通责任路段,沿线老人、妇女、儿童也纷纷加入筑路队伍。
施工初期,因石工短缺、民工缺乏经验,新筑堡坎屡屡垮塌。集体居住条件恶劣,加之严寒天气,疾病频发,甚至致人死亡。三四月青黄不接、五六月农忙、七八月秋收时,民工数量波动极大。
1936年夏季酉阳大旱,八月后又连降暴雨20余日,粮食歉收,工款短缺,工程几近停滞。湖南米价远高于本地,民工生活雪上加霜。最终经张熠光、赵鹤协调,由本地商人担保发行流通券数万元,才暂解燃眉之急。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公路局规定每公里仅拨款50元用于购置工具,远不敷使用。而爆破工具与技术匮乏,悬崖坚石全凭人工凿打。加之匪患严重,施工人员屡遭袭击,乡丁叛变频发,民工、石工纷纷逃离。后经重庆行营指派湘鄂川边区剿匪司令徐源泉率部清剿,工程才得以继续。
工程进度一度严重滞后。在赵鹤全力统筹下,民工权益得到一定保障,征工峰值达35000人,有力保障了川湘公路的建设。
血路铸成:烽火川湘线,千秋家国魂
川湘公路通车典礼。
1936年9月初,酉阳南段完工,同年9月15日试通车。至11月9日,箱子岩、三阳岩打通,黔秀全段通车。
川湘公路四川段竣工里程691公里,实支工款539万余元,平均每公里造价7800元。酉阳段开挖石方60余万立方米、土方17余万立方米,架桥32座,修涵洞858道,筑堡坎2.7万方,投入民工345万余工日,邹长青、吴国宝、胡汉书等160余名民工献出生命。
川湘公路通车后,四川陆路可直通湖南,向东经江西抵江浙,向南经湖南达广州,四通八达,成为“第二条长江”,对四川交通、文化、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抗战期间,尤其在日军占领南宁、宜昌,封锁南下通道与长江航运后,川湘公路成为连接四川与湘鄂以东地区的“抗战生命线”。无数工厂、学校经此撤往大后方,保存了国家元气。川军由此奔赴湖南前线,四川井盐运往湖南解决民需,军火、汽油、桐油、钨砂等战略物资经此往来输送。
数据显示,抗战期间每月经川湘公路运往前线的物资达上千吨。仅1942年6月至1943年3月,有记录物资运输量即达26000吨。
军队调动、工厂内迁、物资输送、信息传递……一切都依靠这条穿梭于绝壁之间的“血管”,在战火中以苦难、勇气与坚韧,书写了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壮烈史诗。
记者/曾常
编辑/唐宇丨值班/任桂容丨总编辑/陈杰
往 | 期 | 推 | 荐
家乡酉阳1群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