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32年后,回到上屋场的毛泽东,睹物思人,心底感慨万千!

韶山风光依旧,人间几度沧桑,阔别32年后,回到上屋场的毛泽东,睹物思人,心底感慨万千。那天晚上,他彻夜难眠,一会走到房子外的地坪里,一会儿又踱回房间,最后,他提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到韶山》,将归乡的百般滋味,淋漓尽致地吐露了出来。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救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左图】这就是那张人们非常熟悉的照片:《毛泽东与私塾老师毛宇居携手而行》。其实,似乎是毛宇居牵着毛泽东的手更为准确。被牵着的毛泽东,温顺得像个孩子。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还当过毛泽东的私塾先生。毛泽东离开韶山后,善良的毛字居主动帮他照料父母,帮衬着上屋场毛家。他还帮毛泽东料理父母后事,乃至护卫毛泽东祖坟等。

于毛泽东而言,毛宇居为可敬的良师、为宽厚仁爱的兄长。也因此,在白发苍苍的毛宇居面前,花甲之年的毛泽东返璞归真。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右图】照片中的小女孩名叫毛小青,是毛泽连的女儿。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5岁的她由母亲领着,见到了伯父毛泽东。多年后,毛小青在北京创办毛小青美食城,成为毛家第一个“下海”的创业者。

【左图】毛泽东回到故乡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给父母扫墓。40年未见的儿子,带给父母的唯一祭礼,只是一枝松枝而已。

【右图】毛泽东在上屋场自己的卧室里。故居基本上还是原来的模样。鲜为人知的是,有关方面曾拟建一栋大宅“代替”毛泽东故居,被毛泽东及时制止了。

1950年,湘潭县政府派建设科技术员来韶山,拟配合韶山乡政府,在上屋场和南岸之间的稻田处,重建一栋大房子代替毛泽东故居,并已备料、打基。毛泽东得悉后,于当年9月20日致信黄克诚、王首道和邓子恢:“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中共湖南省委收信后,即令工程停工。

壮观的合影人群。毛泽东在蜂拥而至的乡亲中间寻找相识的故人——“神六花”、“土地老倌”、“牛三鞭”、“四道士” ……他还记得他们的外号。遗憾的是,这些故人均已过世。望着黑压压的合影的人群,毛泽东半开玩笑半是失落地念叨了一句:“咯多人,一个都不认得。”

【左图】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毛霞生家,毛霞生是急急忙忙从田里赶回来的,鞋都没来得及穿,光脚杆上满是泥巴。

毛霞生说:“搭帮毛主席,我们解放了,土改分了田,现在生活过得很好。”毛泽东说:“搭帮我什么?我在北京。他又问毛霞生水稻亩产多少斤?毛霞生怕讲少了挨领导批评,讲多了毛泽东又不相信,拿捏了半天,说:“800斤左右吧。”毛泽东有些疑惑:“莫瞒我!我看这号田,每亩扮得五六百斤禾就谢天谢地了!

【右图】1956年6月,毛泽东同族亲毛顺清等在韶山招待所合影。

回到韶山的第二天,毛泽东招待韶山乡亲共七八十人吃了一顿饭,饭前,召集一些年老的乡亲和当地干部开了座谈会,听取大家对政府的意见。毛泽东鼓励大家讲真话。为了表示对讲真话的肯定,他还特地让摄影师为他和几位敢讲真话的老人单独合了影。照片中的毛顺清等两位老人,就在座谈会上猛烈地开了“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韶山   地坪   睹物思人   私塾   感慨万千   故居   乡亲   真话   故人   片中   北京   心底   年后   父母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