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辛酸历程(二)


魏源受林则徐影响,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之长以制夷”的主张。《海国图志》于1843年1月3日首次出版,当时出版的是50卷本。此后,魏源又对此书不断增补,1847年出版了60卷本,1852年出版了100卷本。

与魏源同时期的开眼看世界的还有徐继畬和梁廷枏。徐继畬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考中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此后,他历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广西浔州知府、福建布政使等职。

1842年,道光皇帝命徐继畬纂书进呈,他广泛搜集资料,于1848年著成《瀛环志略》。该书先为总说,后为分叙,图文并茂,对各洲的疆域、种族、人口、沿革等情况都有详细介绍,还介绍并推崇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给予当时中国思想界及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重大影响。

与徐继畬相比,梁廷枏在科举道路上并不顺利,直至1834年三十九岁时才考中副榜贡生。曾历任澄海县训导、广州越华书院及粤秀书院的监院、学海堂的堂长和广东海防书局总纂等职。1836年,粤海关监督豫坤聘他总修《粤海关志》,经过三年努力编成该书。

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前,曾托人请梁廷枏提供相关资料,梁廷枏“就局中录为巨帙”并托人呈献,还与林则徐“谈极畅”,为其“规画形势,给海防图以进”。

梁廷枏更重要的贡献是于1846年撰成《海国四说》,包括《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英、美等国的情况,向封闭的国人展示了一个与中国文明迥然不同的文明体系,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近代意义。

虽然有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但此时的大清帝国气数未尽,绝大部分统治阶层依然沉浸于天下第一强国的美梦中不愿醒来。魏源、徐继畬、梁廷枏等人相当于给国人留下了“师夷之长以制夷”的种子,但种子的发芽还需要更多的苦难去浇灌

大清帝国前脚刚与英国签署完《南京条约》,美国人和法国人就凑上来打劫了。由于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也收缴了美国鸦片贩子的烟土,所以美国人找道光麻烦还属于情有可原,但是法国人就纯属趁火打劫了,因为法国人压根就没有在禁烟运动中受到损失。

道光大概是被英国人一次就打怕了,因此面对美国人和法国人的趁火打劫,没有一丝犹豫,直接就分别签下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在这两个条约中,美国人和法国人除了没有获得割地赔款,其他待遇等同英国人。而且,美国人和法国人还各自获得了一项特权。

美国人获得的特权是“定期修约”。条约规定“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这个条款为后来列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法国人获得的特权是“传教权”。条约规定“法国人可在五口建造教堂、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此后,牵扯到各地教堂和牧师的“教案”比比皆是,这为后来的义和团运动埋下了伏笔。

直到今天,华北地区广大农村还有很多的教堂和教徒。写这个不是要否定信仰,而是要让大家明白这就是思想和文化入侵,所造成的影响远比军事入侵更长久。

1850年,林则徐去世的同一年,能排进史上最节俭皇帝排名前三甲的道光皇帝也因病去世,享年69岁。大清帝国被传给了雍正之外的另一个四阿哥奕詝,年号咸丰,史称咸丰皇帝。

顺便提一下,林则徐是死在前往广西的路上。因为广西发生了民乱,道光皇帝再次启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稳定局势。后来,广西的民乱演变为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没有假如,所以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如果让林则徐和洪秀全掰手腕,赢得那个人会是谁。

看到这里,大家就能想象咸丰继位后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咸丰继位时还不足20岁,本身能力也不如六弟恭亲王奕訢(记住这个名字,大清帝国末年此人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咸丰),靠着老师杜受田“藏拙示仁孝”的计策赢得了皇位。当咸丰登基后,面对如此严峻的内乱外辱,很快就躺平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各条约的签订,洋人有权在五口定居和通商。但是由于英国人曾经攻打过广州,所以广州人民便搞出一个“反入城斗争”,阻止英国人入城。

当时的两广总督先是耆英(任期1842-1848)。这位大人在任内和英国人签订了《虎门条约》,对英国人采取的是妥协态度,同时施展出官场最高秘诀拖字诀。面对英国人时一切都好,背地里又怂恿广州人民搞斗争,把英国人恶心的不行。

耆英的继任者是徐广缙(任期1848-1852)。徐大人的态度比耆英更为明确,坚决抵制英国人进入广州城。他组织团练,集合数万人,向英人示威。英国侵略者见广州民众反抗情绪强烈,且有官方组织力量相抗,被迫暂时放弃入城要求。后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徐大人被调往武昌,署理湖广总督,参与镇压太平军。

徐广缙的继任者是叶名琛(任期1852-1858)。叶大人继续执行抵制英国等列强入城的政策。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对形势判断失误,采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策略,最终导致广州城被英法联军攻陷,他本人也被俘虏,后被送往印度加尔各答,客死他乡。

之所以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因为英国人因为广州的“反入城斗争”心中颇有积怨,于是在1854年,援引《中美望厦条约》中的“定期修约”条款和《虎门条约》中的“最惠国待遇”,要求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以取得更多的特权和利益。

法国人就跟苍蝇一样,闻者臭味就过来了,也趁机要求修改《中法黄埔条约》。

此时的咸丰刚登基4年,太平天国已经定都南京,占据了大清帝国的半壁江山。北京紫禁城每天都要操心着太平天国的北伐和西征,洋人不但不体谅皇帝的辛苦,还要跟着添乱。于是,咸丰很干脆的回绝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修约要求。

被拒绝的英法两国并没有急着动手,因为他们的联军正在克里米亚跟俄国人死磕呢。英法两国没有动手反倒让咸丰产生了错觉,认为洋人也不过尔尔,同时也让年轻气盛的咸丰觉得大清依然是天下第一强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清战败可能非战之罪。

一直等到1856年,英法联军取得了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终于能够抽调大量士兵赶往远东。同时,英国人和法国人都找到了出兵的借口。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港的一艘商船“亚罗号”上逮捕了两名海盗和十名有海盗嫌疑的水手。该船为走私船,曾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但已过期。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硬说它是英国船,要求清政府释放被捕人员,并向英国道歉。

时任两广总督叶名琛据理力争,指出“亚罗号”是中国船,船上的船员是大清政府管辖的臣民,大清水师有权在自己的领土上缉拿罪犯。但英国方面蓄意挑起事端,巴夏礼在英国驻华公使包令的支持下,拒绝接受清政府的解释。10月23日,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糜各厘率领英舰突入省河,炮击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另一边,从1852年开始,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不顾中国政府禁令(《中法黄埔条约》不准传教士私入内地活动),擅自潜入中国内地湖南、贵州、广西等地活动。1853年,马赖从澳门经广州、梧州、南宁来到贵州马安山,后窜到广西西林县进行非法传教活动。

马赖在西林县传教期间,肆意横行,他勾结当地歹徒,怂恿他们拦路抢劫、杀人越货,还对诱骗入教的妇女进行污辱,同时四处勘查地理山川、刺探情报。

1855年夏,县城附近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经查实是马赖庇护和指使其不法教徒所为。当地百姓掌握证据后,多次要求知县严惩马赖及其不法教徒。1855年冬,新上任的知县张鸣凤把罪大恶极的马赖忠实教徒马子农正法,并向马赖发出警告,但马赖有恃无恐,继续作恶。

1856年2月24日,张鸣凤逮捕马赖及其中国籍天主教骨干分子25人。2月29日,张鸣凤将首犯马赖、白小满、曹贵等三人按律处斩,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西林教案”。这下法国人也有了出兵理由。

当时的情况是英法联军在前面冲锋陷阵,美国和俄国在后面摇旗呐喊,在国际舆论上声援英法。美国是因为国内正在酝酿南北战争,所以没有派兵参加。俄国则是在克里米亚被英法联军打败后,把大清帝国当软柿子捏。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舰队抵达大沽口外,要求清政府谈判修约。在遭到拒绝后,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将领谭廷襄无心抵抗,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随后沿白河逆行而上,进逼天津。

当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之后,咸丰皇帝跟他爹道光皇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一样,立马认怂。1858年6月,清政府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

4、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5、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条约签订后,咸丰又闹出幺蛾子。按照条约内容,各国大使要进京换约和建立使馆。为了避免礼仪之争,条约中专门有一条规定:外使无需行跪拜礼。

咸丰因为这个规定爽约了。当时大清帝国周边的藩属国朝鲜、越南、泰国等还经常到北京上贡,都是按照朝贡礼仪对咸丰三跪九叩,这让年轻的咸丰过足了万国来朝的瘾。所以说,在咸丰看来,虽然战争打输了,但输人不输阵,各国大使必须按照藩属国的礼仪进京。

英法美俄四国哪里会答应咸丰的要求,不但拒绝行跪拜礼,同时为了确保各国大使的人身安全,还派出军队随行保护。咸丰一看这个架势,知道明着来是没戏了,于是暗中吩咐蒙古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给洋人点厉害看看。

1859年6月25日上午,英法联军舰队司令贺布率领英、法、美三国军舰20余艘,士兵2000余人,驶至大沽口外。贺布要求清军拆除海河中的障碍物,开放白河,让联军舰队前往天津换约,遭到清政府拒绝后,贺布下令进攻大沽炮台。

清军早有准备,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大沽炮台守军沉着应战。当联军舰队接近炮台时,清军突然开炮,炮弹准确地落在敌舰上,给联军以重创。英法联军的旗舰“鸻鸟”号被击中,贺布受伤。联军舰队在清军的猛烈炮火攻击下,队形大乱,纷纷躲避。

英法联军见舰队进攻受挫,便组织陆战队强行登陆,企图从陆路攻占大沽炮台。清军在炮台周围设置了大量障碍物,并以火炮和小口径火器向登陆的联军射击。同时,驻守在附近的清军骑兵也赶来增援,对登陆的联军进行包抄和反击。联军在登陆过程中遭遇顽强抵抗,伤亡惨重,多次进攻均被击退。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英法联军遭受重创。英军参战的11艘舰艇中,有6艘被击沉或重伤,其余舰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联军死伤400余人,其中英军司令贺布身负重伤。美军在战斗中保持中立,但也有一艘军舰被清军炮火击中。而清军方面,大沽炮台仅有3座被击坏,守军伤亡30 余人。6月26日,英法联军残部被迫狼狈撤离大沽口。

这场由满蒙两族最后的名将僧格林沁指挥的大沽口守卫战是两次鸦片战争中唯一的一场胜利。胜利消息传回北京后,咸丰趁机宣布《天津条约》作废。

此时,由美国引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已经蔓延至英国和法国,原本英法指望靠大清帝国的赔款回一下血,结果被咸丰摆了一道。于是,英法迅速增兵,卷土重来。这一次,僧格林沁也没能捞着好处,很快就被联军赶到了京城附近的通州。

面对近在咫尺的英法联军,咸丰又怂了。连忙喊话:我们认输,《天津条约》有效。英法联军听到后回话:优势在我,得加钱。咸丰没脾气,只得答应一切条件重新谈。

可是谈来谈去,双方还是卡在了礼仪之争。洋人坚决不肯行跪拜礼且要带兵进京,咸丰在无能狂怒之余又想出一个歪点子。他命令僧格林沁将谈判使团抓起来,以这些人为人质逼英法让步。

这尼玛可算是捅了个大篓子。常言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结果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使团一行三十九人被僧格林沁抓起来后,活着回去的没几个。

英法联军立即展开报复。 1860年9月21日凌晨,英法联军分三路向八里桥清军阵地发起进攻。东路为英军,中路和西路为法军。联军凭借先进的枪炮,在炮火掩护下向清军阵地推进。

僧格林沁指挥清军进行了顽强抵抗。蒙古骑兵首先向联军发起冲锋,他们挥舞着马刀,不顾敌人猛烈的炮火,奋勇冲向联军。然而,在联军密集的枪炮火力下,蒙古骑兵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尽管如此,清军步兵仍然坚守阵地,与联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清军终因武器装备落后、火力悬殊而战败。八里桥失守,英法联军得以长驱直入,进逼北京。清军在战斗中伤亡惨重,而英法联军则凭借先进的武器和战术,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它标志着清军在京津地区防御的崩溃,加速了北京的沦陷。咸丰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决定北上热河打猎,离开紫禁城之前,他将国事托付给弟弟奕訢。

1860年9月底,咸丰带着25岁的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和5岁的儿子(后来的同治皇帝)以及皇帝印玺,逃往热河。最终,彻底躺平的咸丰在女人和鸦片的麻醉下死在了热河。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为灰烬,大清帝国积累两百余年的财富统统进了英法联军的腰包。

奕訢和懿贵妃从此走上了历史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历程   中国人   英法   咸丰   联军   条约   炮台   英国   广州   僧格林沁   帝国   英国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