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耳朵不好使,经常听不见,提醒:做好2件事,帮助恢复听力

62岁的王阿姨,总觉得这两年和老伴说话总要让对方“再说一遍”。

早上去菜市场买菜,商贩喊的特价她常常听漏,亲戚来串门聊天,有时大家都笑了,自己却满头雾水。

家人带她到医院检查,王阿姨有些慌:“是不是年纪大了,耳朵就要聋了?”医生在检查后反问道:“您平时注意这两件事吗?其实听力的问题并不一定完全不可逆。”

这个答案让王阿姨充满疑惑,日常该怎么做,真的对耳朵有效果吗?而医生叮嘱的两点建议,又有哪些科学依据?许多年过半百的朋友,都低估了“听力保养”对健康生活的影响。

其实,有调查发现,60岁以上人群听力障碍发生率已达31.3%,而不少中老年人因忽视保养,让听力问题悄然加重,进而影响社交、记忆甚至心理健康。

听力下降,真的无药可救?医生这么说

“上年纪耳朵背,是不治之症吗?”许多人习惯认为,听力减退就是自然衰老过程,根本无解。实际上,确有数据证明,人体每过十年,听力阈值平均升高5~10分贝,但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会严重听不见

医学研究指出,应用适当干预手段,部分人听力可改善10-20%。联合国卫生组织也指出,三分之一的老年听力损失与日常不当习惯、慢性病、环境噪音有关,是可控风险。

那么,听力为什么会减退?内耳毛细胞受损、血管微循环差、糖尿病等慢病累及、长期暴露噪声,均是主因。

毛细胞类似感应“电流”的天线,一旦受损就很难完全再生,但通过血流改善和科学保健可一定程度“激活”残存功能。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表明,合理锻炼、饮食与规范控糖,可使耳部微循环改善,进而抑缓听力下降速度。医生反复强调:“大部分老人不是一下耳聋,而是‘磨出来的’,可做的事其实不少!”

长年忽视,耳朵会出现哪些变化?尤其要提防第2点

许多人觉得“听力下降影响不大”,其实不然。长期放任不管,不仅影响交流,更可能带来以下变化:

情绪与认知影响有研究显示,听力障碍老年人患抑郁症风险提升65%,认知衰退风险高出29%。听不清导致社交退缩,孤独感加重。

影响平衡,易跌倒中耳、内耳兼管人体平衡听力差者跌倒风险提升40%。一旦摔伤,对老年人危害巨大。

与慢病互为因果:长期血压高、糖尿病控制差,微小血管损伤影响耳部供血,反过来耳聋推高焦虑和慢病管理难度。

诱发“幻听”:长期听不见,大脑皮层为“寻找声源”常易出现幻听、耳鸣等不适。

尤其是第二点,“影响平衡、易跌倒”经常被忽视。其实,轻度听损老人,发生意外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很多。英国《柳叶刀》统计,因听力差致跌倒住院老人,年均增加17.2万例。所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提醒!坚持做好这两件事,帮你守住“耳朵健康线”

既然外因可控,那日常到底该注意什么?医生给出的两条黄金建议,对改善晚年听力、延缓退化极为有效:

坚持适度锻炼,促进头部血流

规律慢走、八段锦、气功等轻缓运动,每天30分钟左右,有助耳部微循环和神经反应。哈佛医学院20年追踪显示,有运动习惯的人群,听力障碍风险降低28%

做好耳部卫生,坚持科学用耳

耳道保持干燥、定期清洁(避免使用棉签深挖),防止细菌或真菌感染。外出注意防噪,厨房油烟或家用大功率电器工作时建议戴耳罩/耳塞,减少噪声暴露。此外,随身音频设备音量控制在最大60%,不连续超过60分钟,是国际推荐的护耳黄金法则。

当然,对于伴有心脑血管、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规范控糖、控压、定期服药,更是保护听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组数据显示,三项习惯同时坚持,3个月后受试者主观听力改善明显,日常沟通更加顺畅。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听力健康白皮书》

《哈佛听力健康指南》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医学界《听力与跌倒风险最新循证综述》

糖尿病与老年人听力损伤综述.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养生   好使   老年人   听力   耳朵   耳部   风险   医生   微循环   糖尿病   内耳   日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