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的“墨镜”,碎了。
近日,编剧古二曝光的一段录音,像一颗炸弹,把这位“文艺教父”的体面炸得稀碎。
录音里,那个我们熟悉的、说话慢悠悠、充满“金句”的王家卫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言辞尖锐、刻薄,随意批评唐嫣、陈道明等一众演员的“暴躁老板”。
一时间全网哗然,那个被“封神”的王家卫,和这个“嘴毒”的王家卫,哪个才是真的?

在聊“崩塌”之前,我们得先说说,王家卫这个“神”,是怎么造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是“快餐”,王家卫是唯一的“慢炖”。
在那个“七日鲜”的时代,他偏要“十年磨一剑”。

他不要剧本要感觉,他不要表演要状态;
他标志性的墨镜,更像是一种“结界”,把他和那个“粗糙”的世界隔开,他成功了。
他的电影关于漂泊、迷茫、疏离,精准地击中了那个时代所有“文艺青年”的内心。
王家卫这三个字,成了一种“审美标准”,于是“被王家卫折磨”,也成了一种“勋章”。

王家卫的“慢”,是出了名的。但这个“慢”,是靠“熬”演员熬出来的。
我们听过太多“传说”:梁朝伟,一个眼神,拍27遍;
刘嘉玲,一场擦地的戏,擦了20遍,擦到崩溃;
拍《阿飞正传》,张曼玉吃几十碗云吞,吃到吐。

拍《繁花》,辛芷蕾和马伊琍也“吐槽”过,几年的拍摄,几乎是在“重塑”和“打碎”中度过的。
以前我们管这个叫“精益求精”,演员们也“心甘情愿”。
因为王家卫能把他们“点石成金”,但有些事早就超出了“艺术”的范畴。

比如宋慧乔,她满心欢喜地来拍《一代宗师》,以为两三个月,结果拍了一整年。
更夸张的是,传闻王家卫收走了她的护照,防止她“逃跑”。
这哪里是追求艺术?这分明是掌控欲和偏执。

如果说,“折磨”演员是为了镜头前的“完美”;
那这次“录音门”的曝光,则彻底撕掉了这层“遮羞布”。
录音里,他对唐嫣、陈道明的尖锐批评,与艺术无关,纯粹是私下里的“刻薄”和“傲慢”。

这让公众第一次意识到,那个神坛上的王家卫,在摘下墨镜后;
可能只是一个“不好相处”的“老板”。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繁花》之后,演员们的“吐槽”开始变多,因为时代变了。
当年的梁朝伟、张曼玉是“被选择”,而现在的辛芷蕾、马伊琍,她们有“话语权”。
然而演员还是给王家卫面子的,不会真的撕破脸,但是作为大佬的向太就不会忍着了。

在录音门之后,向太直接公开怒怼王家卫,
一句 “没张叔平,他王家卫啥也不是” 的粗口,把心里的吐槽彻底摆上台面。

向太觉得王家卫最让人诟病的是其忘恩负义。
张叔平作为贵人,帮他剪片冲奖,甚至拿下《一代宗师》奥斯卡提名;
可王家卫走红后毫无感恩,最终两人翻脸。

他的拍戏模式更是资本噩梦,一部片子不是拖好几年才拍完,就是反复拍。
对他来说是追求艺术,但是对背后的影视公司来说全都是泪,不仅耗钱,还费力。

而且对从业者也极尽刻薄,压价到底,哪怕拍戏耗好几年,工资是根本不涨的。
也许当“折磨”的过程,已经大过了作品的“光环”;
当导演至上的“暴君”,遇到了自我意识觉醒的“演员”——“神话”,就该破灭了。

王家卫的“录音门”,不是一个“意外”,它是一个“必然”。
当一个导演,把“自我”凌驾于“合作”之上,把“控制”当成“艺术”,那么“反噬”是迟早的事。

墨镜,可以塑造“神秘感”,也可以掩盖“傲慢”。
如今墨镜碎了,那个曾经的“时代宠儿”,是会继续“偏执”下去;
还是会“睁眼”看看这个已经变了的“江湖”?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