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巴航天员将登中国空间站!中美媒体紧盯,印度遭降维打击

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尘埃落定,张陆、武飞、张洪章三位航天勇士脱颖而出。与此同时,中国航天雄心壮志尽显,明确将2030年前实现登月列为目标。

但比这些重磅消息更让中美媒体紧盯的,是发布会披露的另一关键信息——中国空间站首位外籍航天员已锁定巴基斯坦,两名巴方航天员将与中国航天员联合训练,其中一人将以载荷专家身份执行短期飞行任务。

这则消息的热度甚至盖过部分军事演习,而最坐不住的,当属隔壁印度。

35年深耕的“太空情谊”

很多人好奇,其实,在长达35年的航天合作渊源里,绝非一时兴起的“人情账”。

早在1990年,中国长征二号E火箭就首次将巴基斯坦卫星BADR-1送入轨道,这是巴方首颗人造卫星,也开启了两国“上天入地”的合作序幕。

此后30多年,中巴航天合作密切。

更关键的是中国空间站的“时代定位”。

从“独立自主建造”到“引领国际合作”,中国空间站的开放不是简单“搭便车”,而是要构建全新的太空合作体系——区别于美国主导的ISS曾对中国长期封闭的排他性模式。

同时,印度近年加速推进“加甘扬”载人航天计划,试图在南亚太空竞争中抢占先机,中巴航天合作也被外媒解读为平衡区域力量的关键一步。

对中国而言,选择巴基斯坦作为首个合作对象,也是一次“示范演练”——通过成熟伙伴验证国际合作模式,为后续更多国家加入铺路。

巴航天员的“中国修炼记”

中巴航天合作的“载人突破”,早在今年2月就埋下伏笔。

巴航天员的选拔过程堪称“过五关斩六将”,完全对标中国航天员标准,分为初选、复选、最终选拔三个阶段。

目前初选已在巴基斯坦完成,巴方从空军飞行员、航天科研人员中筛选出候选人;后续复选、最终选拔将在中国进行,内容包括体能测试、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科学实验操作等。

最终脱颖而出的两名巴航天员,将进入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与神舟系列乘组开展联合训练,重点磨合空间科学实验、应急处置等协同任务。

中国还为巴方提供系统性支持:从训练教材翻译、专业设备适配,到后勤保障,全程实现“一体化融入”。

这种深度参与模式,与冷战时期印度航天员单纯“搭车”苏联联盟号飞船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印度航天员仅作为“观察员”在轨停留,未参与任何核心实验。

发布会披露的细节更显诚意:除一名执行短期任务的载荷专家外,另一名巴航天员的安排虽未明确,但业内推测可能参与长期训练或地面指挥协调,形成“在轨+地面”的完整合作体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明确表示:“这只是开始,欢迎更多国际伙伴加入”,但首位名额给巴基斯坦的选择,已传递出清晰信号——信任与长期合作是中国太空外交的核心逻辑。

中美媒体为何紧盯?

中巴航天合作的消息一出,中美媒体的关注度远超预期,对美国而言,这种关注源于三重焦虑:

首先是技术话语权的转移。中国空间站的稳定运行,打破了美国主导的太空“俱乐部垄断”。

ISS退役后,中国将成为唯一能提供长期在轨科研平台的国家,巴基斯坦航天员的入驻,意味着中国开始实质性主导太空合作规则,这让长期以“太空霸主”自居的美国倍感压力。

其次是合作模式的竞争。巴基斯坦之后,已有多个国家表达合作意愿,美国担忧“中国将形成新的太空合作阵营”,冲击其传统盟友体系。

最后是软实力的较量。航天员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象征,巴基斯坦作为中国“铁哥们”率先进入中国空间站,将极大提升中国在伊斯兰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

美国媒体刻意渲染“太空地缘政治”,试图将中巴合作解读为“阵营对抗”,但这种解读反而凸显其自身将太空工具化的狭隘思维。

中国媒体的关注,则更多聚焦于“自主到引领”的突破。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一号,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首位外籍航天员的确定,标志着中国从“太空探索者”升级为“太空合作组织者”。

这种角色转变,被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太空领域的生动实践,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

西方媒体的解读则充满复杂情绪,既有对中国航天技术进步的认可,也有对“西方主导时代结束”的惋惜。

布鲁塞尔智库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马克·莱昂纳德分析:“中国的太空合作不附加条件,这让欧洲一些国家陷入矛盾——既想参与科研,又受制于美国的压力”,这种矛盾心态,正是中美媒体紧盯此事的深层原因。

暴击

中巴航天合作最刺痛的,当属印度。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以“南亚航天霸主”自居,可这次面对巴基斯坦的突破,却陷入“嘴硬心软”的尴尬境地,堪称一场降维打击。

印度的太空“荣光”早已是陈年旧事。让印度焦虑的是“进度差”。

印度喊了多年的“加甘扬”载人航天计划,原定2022年实现首次载人飞行,却因技术问题一再推迟,最新目标定在2025年年底,能否如期实现仍是未知数。

而巴基斯坦借助中国力量,直接跳过“自主载人航天”的漫长过程,一步到位进入空间站执行任务,这种“借梯登高”的模式,让印度多年的投入显得性价比极低。

为了挽回颜面,印度在中巴签署协议后不久,就通过商业公司宣布“将于2025年5月搭乘美国SpaceX龙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同行的还有美国、波兰、匈牙利航天员。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差别:巴基斯坦是中国空间站的“官方合作伙伴”,承担科研任务,享受技术共享;而印度是“商业付费乘客”,本质是花钱买体验,无法参与核心科研,更谈不上技术合作。

有印度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人家是合作伙伴,我们是付费游客,这能一样吗?”

更关键的是区域影响力的此消彼长。

巴基斯坦通过嫦娥六号搭载立方星,已成为第四个拥有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如今又将成为首个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外籍航天员所在国,在航天领域的“南亚话语权”大幅提升。

而印度的航天计划始终“单打独斗”,虽有一定进展,但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在国际航天格局中的存在感反而被稀释。

结语

中巴航天合作的推进,绝非简单的“双边事件”,而是全球太空合作格局重构的开始。对巴基斯坦而言,借助中国力量,其航天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卫星发射到月球探测,再到载人航天,用3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成为发展中国家“借势发展”的典范。

神舟二十一号即将发射,中国的登月计划稳步推进,巴基斯坦航天员的训练也将陆续展开。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是中国航天从“独立自主”到“引领合作”的底气,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太空领域的生动实践。

未来,随着更多国家加入中国空间站合作,一个开放、包容、共赢的太空新格局正在形成,而那些固守霸权思维的国家,终将被甩在身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2

标签:科技   中美   航天员   印度   空间站   首位   中国   媒体   巴基斯坦   太空   航天   中巴   神舟   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