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何战胜中国?美军上将曾咨询基辛格,后者的话让全场唏嘘

亨利·基辛格是美国外交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大人物。他活了整整100年,见证了冷战、中美建交、全球化这些大事。2023年2月,他在一次活动中被一位美军上将问到“美国怎么战胜中国”,结果他的回答没啥火药味,反而让全场有点唏嘘。

基辛格这人,起点其实挺苦的。1923年5月27日,他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一个叫菲尔特的小城,家里是犹太人。那时候纳粹开始抬头,日子不好过。1938年,15岁的他跟爸妈弟弟一起跑路,先去了伦敦,然后辗转到了美国纽约。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挺大,让他从小就明白啥叫权力,啥叫生存。

到了美国后,基辛格一家住在纽约曼哈顿的华盛顿高地,那是个移民扎堆的地儿。他一边打工一边上夜校,高中毕业后本来想做会计,但二战爆发改变了他的轨迹。他被征召入伍,加入美国陆军。因为会说德语,他在部队里干起了情报工作,战后还参与了德国的去纳粹化。这段军旅生涯让他接触到了国际事务,也磨出了他的韧性。

战后,基辛格靠着退伍军人法案进了哈佛大学。1950年,他拿了学士学位,后来又读了硕士和博士。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19世纪欧洲的外交平衡,写得挺深,奠定了他后来搞外交的理论基础。在哈佛,他开始研究核战略和国际关系,1957年还出了一本书,叫《核武器与外交政策》,提出可以用有限核战争应对苏联,这在当时挺炸裂的。

基辛格不是光会读书的书呆子,他很懂得怎么混圈子。60年代,他给好几个政府部门当过顾问,还帮过尼克松竞选。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直接把他拉去做国家安全顾问。这时候,基辛格才真正开始大展拳脚。1973年,他又当上了国务卿,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身兼两职的人。

说到基辛格的功绩,最牛的肯定是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他偷偷跑去北京,跟周总理见了面。这次访问可不简单,直接促成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把中美关系从敌对拉到了对话。这事儿不光是冷战格局的大调整,还让中国慢慢融入了世界经济,后来能崛起成今天这样,基辛格绝对是关键推手之一。

他搞外交有个特点,叫“现实主义”。啥意思呢?就是不讲啥大道理,主要看国家利益。比如在越南战争里,他谈成了《巴黎和平协定》,想让美国体面撤军,1973年还因此拿了诺贝尔和平奖,虽然北越那边没领奖。在中东,他也搞了“穿梭外交”,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帮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停了火。

当然,基辛格也不是没争议。有人说他太冷血,比如支持轰炸柬埔寨,还有在拉美扶植过独裁政权。这些事到现在还常被拿出来批。不过话说回来,他那套现实主义的玩法确实帮美国稳住了不少局面,尤其是在冷战那会儿。

1977年,他从政府退休,但没闲着,开了一家咨询公司,继续给各国政府和企业出主意。他还写了好几本书,像《外交》《论中国》《世界秩序》,全是干货,讲得特别透。后来年纪大了,他还是没消停,经常发文章、接受采访,聊中美关系、全球局势啥的。尤其对中美,他一直说两国得好好管住竞争,不然可能出大乱子。

基辛格活到100岁,真算得上是个传奇。不过他2023年11月29日去世了,留下的遗产有褒有贬,但影响力是实打实的。

2023年2月6日,加州有个活动,是在里根总统图书馆纪念里根112周年诞辰的。那天来了不少人,有政界大佬、军方高层,还有学者。基辛格作为主讲嘉宾,讲了讲里根当年的领导力,说他既是冷战硬汉,也是和平推手。

讲完后有个问答环节,一位美军上将站出来问了个很冲的问题:“基辛格博士,现在中国军事经济都起来了,美国咋才能在这场大国竞争里赢?或者说,咋战胜中国?”这问题一出,现场气氛立马绷紧了。毕竟中美关系那几年挺僵,贸易战、科技战、军舰在南海对峙,大家都想听听这位老外交家咋说。

基辛格没急着答,停了一下才开口。他说的大意是:“‘战胜’中国这个提法本身就不太对。中国不是苏联,它有几千年历史,经济跟全球连得死死的,想‘打败’它既不现实,也没啥好处。”他觉得中美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游戏,得靠外交和对话来管住。

接着,他话锋一转,说:“美国要想强,先得把自己家收拾好。咱们的力量在团结上,现在国内乱糟糟的,哪来的底气跟人硬碰硬?”他点了点美国这几年的问题——政治撕裂、经济差距拉大、大家互相不信任。他还拿中国比了比,说中国疫情那会儿动员力强,上下拧成一股绳,这才是大国该有的样子。

基辛格这话一说完,现场没啥掌声,反而有点唏嘘。为啥呢?可能有人期待他给个狠招,比如加大军费、全面脱钩啥的,结果他却说美国得先治自己的病。这种“泼冷水”的回答,跟一些人的预期差太远了。

不过你细想,他这话其实挺实在。中美现在啥情况?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贸易战谁都疼;军事上,中国在亚太的实力上来了,美国想压住没那么容易。基辛格这么老狐狸,肯定知道硬刚不是啥好主意。他那套现实主义,还是想找个平衡点,既保美国利益,又不搞得天下大乱。

基辛格那番话传出去后,媒体炒得挺热。美国好几家大报都写了,网上也吵开了。有人觉得他讲得对,美国确实得先团结起来,不然光喊口号没用;也有人不爽,说他太软,对中国不够硬。

政策层面,基辛格的话没啥立竿见影的效果。2023年下半年,美国对华政策还是老样子,一边加码科技限制,一边在亚太搞军演。国内团结?更别提了,国会里吵得不可开交,连个预算都通不过。反倒是中国那边,2023年夏天南方发大水,政府组织救援挺给力,跟基辛格说的“凝聚力”还挺搭。

基辛格自己也没闲着。2023年7月,他又跑去北京见了中国领导人,聊了聊和平共存的事。这次访问挺低调,但能看出来他还是想推中美关系往好的方向走。可惜,没过几个月,11月29日,他在康涅狄格州家里去世了,100岁整。

他走后,中美关系还是那个老样子——斗而不破。两国在气候变化、AI治理上有点合作,但贸易、科技、军事上的角力一点没少。基辛格留下的现实主义思路,倒是还挺有参考价值。他老说大国得看长远,不能光图一时痛快,这话在今天的中美博弈里听着挺有分量。

参考资料

张静.基辛格1971年北京之行[J].百年潮,2012,(09)
:57-63.DOI:10.16624/j.cnki.11-3844/d.2012.09.00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历史   基辛格   美国   上将   中国   美军   全场   中美关系   尼克松   中美   外交   现实主义   冷战   里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