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林时砚
编辑 | 林时砚
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科技评论分天问一号的“星际抓拍”:中国相机的太空奇迹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这背后有怎样的黑科技?


意外走红的5秒影像:来自星际的“访客合影”
一帧连5秒都不到的遥远影像,最近在全球新闻圈炸了锅,《自然》杂志官网首页用它做了头条配图,欧洲空间局的推特更是直接转发,配文“来自火星轨道的惊喜”。
这张看似模糊的灰白色图像,拍的是人类第三颗确认的星际天体——3I阿特拉斯,而按下“快门”的,是我国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上的高分辨率成像相机。
国家航天局11月6日的公告里写着,观测时探测器距离目标约2896万公里,是当时最接近这颗天体的探测器之一。

没人能想到,这台设计初衷是“给火星拍写真”的相机,会在茫茫太空里逮住一位“银河系来客”。
要知道,3I阿特拉斯比火星表面暗了数万倍,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让它在星空里像颗流星,想看清它堪比在万米高空给一只飞虫拍特写。
2017年人类发现第一颗星际天体“奥陌陌”时,全球顶尖望远镜凑了半天才抓拍到模糊轮廓,这次天问一号的“随手一拍”,直接把中国深空观测的实力摆到了世界面前。


硬核装备的底气:43公斤相机的“超能力”
这台立下大功的相机,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它总重不到43公斤,却在火星轨道上稳稳运行了5年多,早就交出过不少亮眼成绩——我国首幅火星图像、祝融号火星车的高清工作照,全是它的手笔。
咱们先拆解这台相机的硬件,它的厉害之处藏在三个地方。
第一个是“大眼睛”——镜头口径超过38厘米,焦距达到4.64米。

家用相机的镜头口径通常只有几厘米,这么一对比,就知道它能收集多少光线了。
太空里的光线本来就暗,3I阿特拉斯反射的光子更是少得可怜,就像在黑夜里看一支远处的火柴。
这颗“大眼睛”就像太空里的聚光镜,把零散的光子都收拢起来,再微弱的信号也别想跑。
相机的“视网膜”也不一般,用的是国产面阵CMOS和TDI CCD双探测器,为了减少噪声干扰,它在太空里会把自己冷却到零下几十度,就像把收音机调到最清晰的频段,排除所有杂音。

地面上的天文望远镜也会用类似技术,比如云南天文台的1米望远镜,就靠冷却系统捕捉过超新星爆发的余晖,天问一号把这套技术搬到太空,难度直接翻了好几倍。
最后是“稳”,天问一号的姿态控制精度能达到毫弧度级,相当于在1000米外瞄准一枚硬币,它靠高灵敏度陀螺仪和反作用轮配合,曝光的几秒钟里,镜头晃动不会超过一个像素。
这就好比在颠簸的轮船上用狙击枪瞄准远处的苹果,不仅要对准,还得纹丝不动,没有这份稳当,再清晰的镜头也只能拍出模糊的光斑。

光有硬件还不够,软件算法才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3I阿特拉斯太快了,长曝光肯定会糊,科学家们就想了个巧办法——拍短片再拼图。
他们把一次长曝光拆成上百次短曝光,每帧画面虽然暗,但都很清晰。

这些画面传回地面后,再用图像配准与堆栈技术叠加去噪,100帧叠在一起,清晰度直接翻10倍。
手机拍夜景时的“多帧合成”功能,原理和这个差不多,但天问一号处理的是太空影像,数据量和精度要求,可不是手机能比的,最后再用去卷积算法锐化细节,这张星际快照才算真正完成。


临场机动的智慧:不按剧本出牌的航天奇迹
最让人佩服的,是这次观测根本不在天问一号的任务清单上,它的本职工作是绕着火星转,拍地形地貌、传科学数据,星际天体观测纯属“副业”。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一次轨道窗口。科研团队发现,3I阿特拉斯会从火星轨道附近路过,这是个绝无仅有的观测机会,但问题也来了,燃料有限,通信带宽也紧张,临时调整任务风险不小。

类似的情况在航天史上不算少见,1994年哈勃望远镜发现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木星,就是科学家们临时调整观测计划的成果。
天问一号团队这次也拿出了同样的果断,他们72小时内完成了轨迹推演、程序重编和目标瞄准,在不影响主任务的前提下,让环绕器“转头”对准了这颗星际天体。
国家航天局的评价里说,这是我国深空探测首次实现星际天体跟踪,为后续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种临场应变能力,比相机本身更能体现实力,就像运动员在比赛中临时调整战术拿下冠军,背后是千锤百炼的硬功夫。
几乎在同一时间,NASA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也拍到了3I阿特拉斯,它搭载的MOC相机口径更大,按说成像效果该更好,可因为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这些图像至今没对外公布。
以前这类“太空首秀”基本都是NASA的主场,2015年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NASA当天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高清图像。
这次天问一号抢先一步,靠的不只是技术,更是高效的决策机制。

长春光机所的工程师说,相机能有这样的表现,全靠“全碳化设计”的巧思。
用碳纤维桁架代替传统金属结构,既保证了4.64米长焦距的精度,又把重量控制在43公斤以内,这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
从嫦娥五号带月壤回家,到祝融号在火星留下车辙,再到这次抓拍星际天体,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这些成就不是偶然,是无数科研人员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坚持。

这台43公斤的相机告诉我们,所谓奇迹,不过是实力遇到了机会。
它在火星轨道上的回眸一瞥,不仅拍下了星际来客的身影,更拍下了中国航天自主创新的底气。
未来的太空里,还会有更多“意外惊喜”等着我们,天问一号的这次“随手拍”,只是一个开始。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设备望向深空,那些藏在宇宙里的秘密,终将被我们一一揭开。
这就是中国航天的浪漫,把目光放得更远,把脚步踩得更稳,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续写属于我们的传奇。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