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隼:别看孙颖莎每天笑呵呵,也是难对付的刺头,经常罚跑1万米

国乒女将孙颖莎,绝对是那个“冲锋不皱眉”的硬核选手。

你以为她只是笑嘻嘻的邻家妹妹,那可能是没看过她,在赛场上顶着压力追分时的狠劲儿。

嘴上说着“没事没事”,手下却一板板压到对手没脾气。

这年头,靠笑容混不下金牌圈,能在14场硬仗后扛回两金一银的,还得看她。

谁都说她“笑得可爱”,可国乒总教练李隼却评价她是“笑着的刺头”——不服管、不怕累、拧起来要命。

一开始要求一个动作做不到,那就去跑1万米再来练。

还是小孩的时候就这么练,练着练着,就练成了“关键时刻最放心交给她”的人。

球迷爱她,但教练更怕她不收敛。

“难打的都给莎莎”,不是随口一句感慨,是这些年国乒一直在她肩膀上加码。

她从不抢镜,却总是在该上场的那一刻扛起任务。

东京奥运打伊藤美诚、德班世乒赛夺冠、多哈卫冕、巴黎奥运打满三项,场场硬仗不含糊。

很多时候,观众看到的是她对着镜头甜甜一笑,没人知道她凌晨就开始练接发球,晚上训练结束后还要加练半小时。

天赋好归天赋好,但顶级水平靠的是比别人更早起、更多练。

孙颖莎出生在河北“国际庄”,往上数几代人,也找不到靠体育光耀门楣的血亲。

在那个家里,谁都没想过自己会跟“世界冠军”这个词有交集,甚至一开始让她打球,纯属是家里图省事。

父母工作比较忙,索性让她报了乒乓球队,下了课就能练球,练完再来接,方便得很。

不过,凡事就怕“图方便”图出了真热情。

别的孩子练颠球是完成任务,她第一节课只颠几下,第二天就能稳稳颠过百。

别人练够三球就休息,她把兜里的备用球掏出来加练,球落地还得捡起来多打一板。

教练当时就说,这孩子对球的掌控力有点不寻常,后来才知道,这种“不寻常”会把她带到世界的舞台中央。

说她“球感好”是基本评价,实际她更像那种训练馆熄灯才离场的人。

平时三小时一练不带偷懒的,假期也继续维持早晚各三小时,暑假成了“变相集训期”。

球迷爱叫她“小魔王”,其实在被大家认识之前,她就已经把“热爱”练成了肌肉记忆。

十岁那年进省队,四年后拿下全少锦女单冠军,十七岁打进一队时,正好赶上日本公开赛。

她那时候名气不响,连个世界排名都没有,从资格赛一路硬拼,结果一不小心把冠军捧了回家。

对一个17岁的新兵来说,这不是“惊艳亮相”,而是“用成绩直接报到”。

当然,真正把她送进主流视野的,还是那一届东京奥运会单银、团金。

而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混双,结果国乒惜败给日本组合,成为一次难以释怀的失误。

但这个故事有后续——三年之后的巴黎,孙颖莎和王楚钦力克朝鲜黑马组合,把那块缺失的金牌硬生生补上了。

复仇不喊口号,全靠一拍一拍打回来。

混双只是她这趟奥运之旅的开场白,接下来的女单和女团,她一场不落地挺进决赛。

团体赛,她和队友合力拿下中国队的第300枚奥运夏季金牌,算是圆满完成任务。

而女单决赛那场,成了另一种角度的“焦点之战”。

赛前不少人都在热议:如果她能赢下这场,就将完成“大满贯”的闭环。

但最终,她输给了同队的陈梦,摘下一枚银牌。

这一失落没在她脸上停留太久,反而在赛后的一句回应中,她轻轻放下了胜负:金银都是中国的。

要知道,这句话说出口的前提是,她刚刚错过了几乎所有运动员都渴望的顶点——奥运单打冠军。

但她没站在输赢里打转,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我们都赢了世界”,而不是“我输给了队友”。

不只是一场球赛,而是一种态度。

这也不是她第一次处理“高压转身”,从东京到巴黎,孙颖莎一直在各种重量级场合中“顶雷前行”。

对外,她永远是那个关键时候不掉链子的人;对内,她也一直是国乒“谁来守线”的第一人选。

无论是击败伊藤美诚,还是从0比2落后逆转对手,她从来不需要站C位,就能在关键回合里用一板致命赢得尊重。

闭幕式上,孙颖莎作为亚洲代表登台,望向人山人海的观众,感受到的是“原来我的比赛,也能让这么多人关注”。

有趣的是,这位奥运熄火代表人物,还在今年年初主动解散了自己的官方粉丝群。

在中国体育界正对“饭圈”文化进行整顿的时候,她是最早发声、最坚决行动的那一拨。

表面上看像是断掉了一条与流量相连的链路,但现实是,关注她的人并没减少,反倒多了一批“冲着成绩来的硬核粉”。

不是靠照片红的,也不是靠剪辑爆的,靠的是年复一年打回来的数据表和奖杯墙。

那种“专注打球”的气场,在这个容易被包装带节奏的时代,反倒显得稀罕又安心。

在社交媒体删粉丝群的同时,世界排名照样稳得住,积分还节节上涨。

这份“稳”不是天降的,背后站着一个叫邱贻可的男人——她的主管教练,也被球迷半开玩笑地称为“随身老父亲”。

这个教练既是她备战时的战术顾问,也是比赛时拖着行李的苦力同伴。

他们俩之间,有过你来我往的“技术性顶嘴”,也有过比赛期间“沉默战术”的心灵联通。

外人看着像在拌嘴,队里人却清楚得很:这是教练懂她的“累”和“倔”,她也知道教练的每一次督促,都是奔着她能更远一点去的。

而这所有一切,其实都围绕着她一个核心理念展开——为国家打球。

不是“个人荣誉优先”,也不是“市场价值为重”,而是真正把每一场比赛当作国家任务执行。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在巴黎奥运会上女单输给了队友,孙颖莎仍然没有情绪崩溃,更没有掉粉。

她对外说得很明白:金银牌都是中国的,她们完成了最核心的目标——守住国家荣誉。

人民日报专栏邀请她撰文,她写下“球不落地,永不言弃”,说小时候看北京奥运的情景激发了梦想。

如今,成了她带动下一批年轻人前进的动力,比起“拿几块金牌”,她更在意的是“留下点什么”。

翻看她的履历,几乎每一段时间都有稳定输出。

从2020年世界杯开始,她已经连续八次打进三大赛女单决赛,直接刷新了由王楠保持的七连纪录。

这不是灵光一现,而是五年持续不断地磨与拼。

前几日,她以11250分再次稳坐女单世界第一,这不是平台给的流量数据,而是她一场场打出来的积分。

你随手翻一场国际大赛,几乎都能看到她的名字出现在决赛签表里。

这种稳定输出的能力,在乒乓球这种细节决定一切的项目里,是金字塔尖的能力之一。

结语

未来的赛场上,她还有多少金牌可拿,没人知道。

但只要她还在打球,那张始终带笑的脸,就一定不会在关键时刻沉下去。

孙颖莎,在哪一场比赛打动了你,她能否拿到属于自己的“大满贯”?

参考资料

孙颖莎:从路人甲到未来之星 半年时间不断升级.新浪 [引用日期2017-07-5]

孙颖莎连续3年世界排名第一.红星新闻.2025-07-19 [引用日期2025-07-19]

孙颖莎在人民日报撰文.红星新闻 [引用日期2025-06-23]

国乒整治“饭圈”:全员解散官方粉丝群,王楚钦孙颖莎表态.光明网.2025-01-25 [引用日期2025-01-2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体育   刺头   万米   孙颖   女单   巴黎   教练   奥运   金牌   东京   红星   决赛   日期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