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冉多
编辑 | 果冉多
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2023年5月,中国第三位女航天员王浩泽搭乘“神舟十六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她在飞行前的一项准备工作,悄悄引发了热议——她服用了避孕药。
这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很多人不理解,女航天员去太空,是为了科研,是为了任务,怎么还扯上了避孕药?更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对女性的身体不负责任?
可要真把这事说透了,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围绕“避孕”展开的讨论,而是一场关于生存、关于极限环境、关于航天科技背后的隐秘细节。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颗小小药丸背后,藏着什么不能说的秘密?以及,女航天员们又是怎样在这套系统中被悄悄“保护”的?
很多人一听“避孕药”三个字,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怕女航天员在太空中怀孕?说实话,这是个误会。女航天员上太空前吃避孕药,根本不是为了避孕,而是为了控制月经。
为什么要这么做?一句话说清楚,太空里,来一次月经,可能比一次机械故障还危险。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和美国就开始琢磨这事。
当时的太空舱小得可怜,别说卫生间,连个像样的转身空间都没有。女性一旦在太空中遭遇生理期,不仅清理困难,而且很可能出现更严重的问题,经血在失重环境下无法自然排出,可能会反流,甚至滞留在腹腔,引发感染。
这不是“麻烦”,这是“威胁”。苏联解决得早。1963年,捷列什科娃——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在升空前就被安排服用了避孕药,用药物手段让她的生理期“暂停”。
而美国呢?一开始走了不少弯路。他们本想依靠高科技解决问题,专门为女航天员设计了一种“太空尿不湿”,结果发现根本不顶用。
穿脱麻烦、容量有限,还得频繁更换,最后不得不承认,还是药片最实在。几十年过去了,到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时,我们早就吸取了前人的经验。
无论是刘洋、王亚平,还是王浩泽,在执行任务前,她们都会提前进行“周期管理”。那这药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
其实很简单。女航天员服用的是复合口服避孕药,里面含有两类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按照医学说明,在连续服用的情况下,可以抑制排卵,阻止子宫内膜增厚,从而让月经自然暂停。
这叫“医学诱导闭经”。在地球上也有类似的应用,比如女飞行员执行长时间任务,或者一些女性在出国、考试、比赛前,也会临时调整生理期。
但在太空,这套机制就变得非常关键。不是你想忍就能忍的事,在失重环境中,身体的每个系统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医学研究早就发现,在太空中,女性的生理周期会被打乱,有人提前,有人延后,有人甚至完全停止。但这不代表身体不在运作,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而且,太空中没有垃圾处理系统处理经血。也没有足够的水源让你每天清洗。这些现实问题,不是靠毅力就能解决。
所以,吃药,成了最稳妥、最成熟、最科学的做法。有人担心,天天吃激素,对身体会不会有副作用?有没有血栓风险?会不会影响生育?
这些问题不是杞人忧天,但也不能被放大。首先,女航天员不是随便选的,都是身体素质极佳的专业人才。她们在飞行前会进行半年甚至一年的医学评估,任何可能的药物反应都会提前测试。
其次,航天机构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像美国NASA和中国航天医学研究所,都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药物计划,哪种药,吃多久,什么时候停,全部有标准程序。
更重要的是,几十年来,没有一例因服用避孕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航天案例。NASA曾在2000年到2014年间,调查了38位执行任务的女航天员,结果显示,服药并不会显著增加血栓风险。
当然,长期服用避孕药确实有一些潜在副作用,比如轻微的内分泌失调、体重波动等。但这些都在可控范围内。
而关于生育问题,以美国女航天员安娜·费希尔为例,她在完成飞行任务后依然顺利生育。这说明,药物管理并不会影响女性的生殖能力。
所以,与其让女航天员在太空中冒生理期的风险,不如通过科学手段提前规避。中国的航天系统对女性航天员的保护,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我们不仅在药物管理上有完整体系,还在太空舱生活设施上做了大量改进。比如“天宫”空间站内部,专门为女性设置了私密空间、专属卫生用品和应急处理包。
这在早期的美苏太空舱中是不可想象的。在药物选择上,中国航天医学团队也没有简单照搬西方方案,而是结合中国女性体质,筛选出副作用更小、起效更快的药物组合。
此外,我们还在探索更长效的方案。比如,使用皮下植入型孕激素棒,或者宫内缓释装置,这些都能在不影响任务的前提下,实现长期周期控制。
对于未来的火星任务,一趟任务可能要三年。如果还靠口服药,那意味着一位女航天员至少要随身携带上千颗药片,这显然不现实。
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在研究长效注射剂,一次注射,维持一年甚至更久,这将极大减轻航天员的负担。
可能有人觉得,为了让女性上太空,搞这么复杂的操作,值不值?但必须说一句,太空探索,从来不是男性的专利。
根据多项研究,女性在太空中的表现,在很多方面甚至优于男性。她们更能适应失重环境,更能保持稳定情绪,更擅长精细操作。在抗压能力和长期任务的心理耐受力方面,也表现不俗。
而且,女性的参与本身,就意味着航天技术在更广泛人群中的适应性和成熟度。我们不能因为一颗药片,就否定了女性在太空中的价值。
恰恰相反,正是这颗药片,体现了航天科技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随着中国航天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多的女性站上了发射塔,也走进了太空舱。
她们用专业、坚定和勇气,证明了自己不比任何人差。未来的火星任务、深空探索,也许就有她们的身影。而那颗药片,只是她们在星辰大海中,走得更远、更稳、更安全的一小步。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