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场!机器人马拉松明日开跑

4月19日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

将在北京亦庄激情开跑

此次共有21支队伍参赛,其中既有来自企业或研究机构的队伍,也有清华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组织。

从速度上来看,“国家队”一马当先。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Ultra身高180厘米,是参赛选手中身高最高的机器人,体重52公斤,实测平均时速可以达到10km/h,最高奔跑速度已经达到了12km/h。

在本次参赛的选手中,最矮的机器人“小巨人”来自北京科技职业大学,身高仅有75厘米。研发团队透露,已经在“小巨人”脚踝处配备了可以180度运动的关节电机,在脚底处贴了橡胶鞋底,来应对不太平坦的道路。

据竞赛组副组长王国林介绍,各参赛队伍采用的技术路线大致有两种:其一是通过控制器推动机器人前进;另一种则是采用UWB(定位技术),通过引导员在机器人行进路线前方给予信号,使选手完成自主通行。

从普通的路试拓展到如今马拉松赛程的复杂挑战,人形机器人正实现从单体性能突破到适应复杂现实场景的重大跨越。在半程马拉松赛程中,机器人需面对长时间的双足行走或奔跑、复杂的路况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等,要求机器人在传感器的精准度、芯片的运算速度和算法的智能性等方面具备极高水平。

据了解,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赛事组委会全力打造了数智化指挥调度系统。该系统集赛事要素管理、路线管理、动态监测、视频巡检、人员调度、高效指挥等多元功能于一体,首次把马拉松搬到了线上,实现了一次全要素、全流程、高精度、高效率的“孪生马拉松。”

千里眼+顺风耳!赛事状态尽在掌握

充分利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的路侧感知设备,结合高精度三维实景数据,实时融合引导车、配速员手环等智慧监测设备,实现全国首个天、空、地、人一体化动态赛事跟踪监测。在短短21公里的赛程里,可以随时跟踪引导车的轨迹,全面掌握赛道周边人口热力、车辆流量等情况,精准跟进各种配速队伍选手和机器人赛队的周边动态。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快速构建了一双赛场‘千里眼+顺风耳’,线上就可实时、准确掌握赛事进程,为赛事安全保驾护航。”

智能巡检员“上岗”!AI守护赛道

在万人同场竞技的马拉松赛事中,选手突发倒地、晕厥、铁马倒地等意外突发事件是最大安全挑战之一,以往依赖现场志愿者目视巡查的传统方式,难以覆盖全赛道。为此,组委会通过视觉大模型技术,自动识别人员倒地、烟雾预警等6种突发事件,并智能匹配该路段的段长,及时进行事件派发。“智能巡检员”每隔几分钟,就可以对马拉松全线周边进行自动巡检。

实时动态调度!资源保障精准“投送”

起终点、医疗点、补给点……在赛道沿线的20余个关键点位,10余个重要区域,在数智化指挥调度系统的“魔法”调度下,化作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以时间维度为链条,利用“京办”统一门户,将医疗车、存衣车、摆渡车、转运车、物资补给等就绪或到位情况,以及媒体、志愿者、段长等定位信息,实时呈现在指挥大屏上。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致力于为赛事调度打造一个全覆盖、全要素的调度网络,时空、人车、活动状态等数据在此交汇,让赛事资源调配与指挥可以实现‘秒级反应’”。

“双智城市”深度融合!高效搭建背后的“亦庄速度”

面对赛事复杂场景的严苛考验,经开区依托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构建的智慧城市“数据底座”,快速在两周内搭建了这个高精度、全实时、全要素的调度指挥系统,这种“亦庄速度”的背后,充分展现了“双智城市”融合示范的巨大潜力。本次赛事系统相当于检验经开区“双智城市”建设实效的“试金石”。经开区坚持“应统尽统、以统为主”原则,前瞻性夯实“网、云、算、感”四大基础设施,系统性构建了大数据平台、大模型平台、数字孪生平台三类共性平台,为赛事系统搭建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实时监测到智能巡检,从动态调度到高效指挥,21公里的赛道上,科技与体育的融合只是起点,经开区以此为契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向更深层次迈进,让科技力量真正惠及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

来源 | 综合北京义庄、第一财经、财联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0

标签:马拉松   机器人   开跑   高效   赛道   北京   明日   赛事   要素   实时   速度   动态   全球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