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2月26日,在北京签署了一份重要的协议,这份协议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共同签署的,敲定了中国与蒙古国之间的边界,自此为期八年的谈判终于结束。
而蒙古国这个曾经隶属中华版图的高原地带,自此成为了中国和苏联之间不可逾越的屏障,在这漫长的陆上边境东北部,有一个面积约为615平方公里的淡水湖,记录着中国曾经的历史与民族的回忆,在近代历史中,这里还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新中国的外交艺术。
最终,我们要回了这个被国际上称为“贝尔湖”的6%,也就是40平方公里,从此之后,中国与蒙古国的恩恩怨怨一笔勾销,至今再没有任何争议与冲突。
很多人会为失去这个湖而伤心,认为保留争议比确定边界要有优势,因为争议地带可以留待日后国力强盛的时候再解决,进而能为我国争取更多的领土利益。
但是,老一辈领导人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了贝尔湖的最终归属,一定有我们常人无法看到的历史原因,而这些外交事件背后的高瞻远瞩与历史影响,正在润物细无声地拨动着历史的时针,谁又知道再过五十年,这里的主权归属到底是谁说了算呢,也许历史早就给出了答案。
中苏关系之下的贝尔湖
贝尔湖位于中蒙边界线东段,早在清代就是天然边界线,那时候蒙古国以外蒙古的形式属于清朝疆域的一部分,清朝依靠宗教与军事的双重手段控制着该地区,以防御沙俄的侵扰。
但是在沙俄崛起之后,外蒙古想要独立的心一天都没有停止过,终于,在1915年,北洋政府被迫承认了外蒙古自治,这中间发生了很多拉扯,北洋政府也曾于1919年夺回外蒙古,而1921年又被苏联控制,并扶持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
二战结束后,雅尔塔会议上,蒋介石想要回外蒙古,斯大林不允许,外蒙古又一次获得了独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一边倒地让苏联支持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又不得不承认蒙古独立,而进入60年代之后,蒙古成为了中苏交恶的前线堡垒,这一时期,苏军在蒙古驻扎有十万军队,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在多次爆发的中苏军事冲突中,蒙古这个军事要地,布设了大量的洲际导弹,对中国,尤其是北京的安全造成了泰山压顶式的严重威胁,我国现在各个主要城市都有防空洞,就是在那一时期修建的。
这种紧张关系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蒙古国才摆脱了完全依附于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外交局面,之后,蒙古成了中国的贸易合作伙伴,经济的合作带来了外交上的和解。
说回贝尔湖,这里曾经是苏联在蒙古的军演基地,在郭德纲的相声中,经常会提及于谦的父亲是蒙古国“海军司令”的包袱,那蒙古国真的有海军吗?
答案是有,但是它是苏联的海军,也就是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特殊时期,蒙古国的贝尔湖上驻扎着苏联军队,停泊着苏联舰艇,水下可能潜伏着苏联潜艇。
而蒙古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让外国军队陈兵边境,怎么说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
蒙古高原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贝尔湖反倒成了高原上的绿洲,这片水体清澈、拥有大量沼泽、草原与水鸟栖息的湿地生态系统,成为了军队补给水源重要载体,而湖中盛产鲤鱼、鲫鱼等冷水鱼类,也成为了军粮的补充部分。
贝尔湖的面积有615平方公里,相当于太湖的四分之一,其实它并不大,可是在水资源稀少的高原上却四两拨千斤。
外蒙古独立之后,贝尔湖一直被蒙古国完全占据,给内蒙古自治区边疆的牧民们造成了很多生活不便,军事冲突无可避免,但是老百姓的生活每天都要继续。
贝尔湖本来是两国的界湖,从而便于两边的牧民各自取水,用于生产生活,可是苏联将其变为军事基地之后,我们的牧民只要去取水,就会产生军事冲突。
这显然是苏联人给中国挖的陷阱,为此,我们不得不给这一地区的牧民从很远的地方调水,消耗了我们大量的资源。
所以,本着和平友善的基本原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军事冲突中,我们与蒙古国之间倒是可以坐到谈判桌前磋商一下边界问题,虽然我们知道,蒙古国背后的势力是苏联,但只要我们多给蒙古国一些好处,外交问题就有可能迎来新的转机。
1962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派代表来北京与中国签订了《中蒙边界条约》,中国与蒙古国4710公里的边界线就此敲定,而这个小小的贝尔湖,我们也争取到了6%的部分。
别小看这只有40平方公里的一小块水体,它既是我们与蒙古八年谈判的结果,更是中国与苏联多年较量之后的小小胜利。
从此之后,贝尔湖附近的牧民有了合法取水的权利,而我们中国军队,也能在此地驻军,相比于原来没有水源、驻军稀少的情况,四十平方公里的湖体可以抽取整个湖的水,驻军数量得以大幅增加。
当然,苏联也可以这么做,所以双方也就僵持住了。
是捕鱼儿海还是贝尔湖
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今天的贝尔湖其实叫“捕鱼儿海”,这里见证了中原王朝对蒙古草原的统治、边疆民族的变迁,以及地缘政治的波动。
捕鱼儿海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元顺帝退居漠北,建立北元政权,此时的蒙古贵族内部四分五裂,元顺帝占据了靠东的部分,而当时,今天的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被另一支蒙古势力占据,元顺帝在此盘踞,也是看中了这一块地方的水源。
明太祖朱元璋先后八次北征蒙古,最终还是选择了派使臣招降元顺帝,当大明的使臣进入元顺帝的蒙古包时,他看到的捕鱼儿海的场景应该与今天没有太大的差别。
按古代的外交逻辑,元顺帝归降了明朝,那他的驻地捕鱼儿海肯定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了,虽然后来元顺帝出尔反尔,经常叛乱,但是到了清朝的时候,整个蒙古高原已经正式被清朝的版图所囊括。
捕鱼儿海这个小小的湖泊,早就失去了它作为边疆地区的意义。
虽然蒙古贵族与清政府的关系忽远忽近,双方都拿着捕鱼儿海的水资源斗来斗去,但这些小小的摩擦都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
直到近代,沙俄与苏联的崛起让外蒙古有了正式独立成国的可能。
在贝尔湖南边约三十公里的诺门罕地区,曾经爆发过一场激烈的战役,这次战役差点让贝尔湖成为日本人的势力范围。
1939年,日本已经完全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盘踞在此的日本关东军联合伪满洲国军队,与苏联红军、蒙古军队展开了一场机械化的军事战役。
他们以贝尔湖所在流域为主要争夺点,投入了大规模的坦克与军事人员,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调动了大量的机械化部队和空军,对日军实施了保卫、突击和空中轰炸,最后歼灭了日本关东军两个师团,此战役日军伤亡超过一万八千人,苏军伤亡也超过一万五千人。
贝尔湖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向北侵略的起点,当时的日本想借助东北的实力,吞下苏联在远东的庞大领土,但朱可夫粉碎了日本人的这一想法。
别看苏军伤亡惨重,但日本人从此怕了苏联,之后,日军放弃了北进战略,转向了南进东南亚,这才有了日本轰炸珍珠港、叫板美国以至于玩火自焚的全面覆灭。
本来贝尔湖作为中国、苏联、蒙古三国较量的军事前沿,已经够乱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人染指亚洲大陆的行动就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混乱。
故而,当日本全面战败之后,伪满洲国消失了,这一地区的军事霸主由日本变成了苏联,我们中国还是难以在短时间之内完全收复外蒙古,所以贝尔湖就成了这一背景之下的牺牲品。
在贝尔湖一分为二之后,我们只占据了小小的一部分,当我们再也不能将一个完整的捕鱼儿海称之为中国的领土范围时,那么这个在中国外交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的小小湖泊,今天又有着怎样的局面呢?
管中窥豹:小小的贝尔湖书写着大国的战略眼光
1962年苏军进入蒙古,到1992年完全撤出,前后三十年,蒙古都完全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这期间,苏联驻军再加上技术人员,超过了15万人,已经接近蒙古总人口的8%。
上到蒙古部队的局势指挥官,下到蒙古军队的普通作战士兵,全都被苏联渗透,蒙古哪还有指挥、部署、调动、训练等军事权力。
1962年的《中蒙边界条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对我们有利的条约,就在1964年,该条约签订的两年后,毛主席还在公开场合提到过苏联制造了蒙古对于中国的分离,周总理在内部会议上强调,军队要在收复蒙古这一问题上,保持清醒的认识。
当时周总理负责了这一条约的大小事务,我们通过向蒙古提供两亿卢布的十年贷款,并增加中国对乌兰巴托的铁路运输量,互通有无的前提下,才换来了蒙古国愿意尽快达成协议的诚心。
蒙古国不见兔子不撒鹰,他们知道如果协议不签署,借着苏联的保护,就可以不断地制造新的冲突,而一旦签署了明文条约,就不能再轻易地违反了。
那么,这一条约当然要拿真金白银才能换来,所以对于我们而言,是要一个边界不清的、虚拟的贝尔湖,还是要一个只有6%的、安宁的贝尔湖,在苏联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两害相权,当然要取其轻。
这样一来有了蒙古国的保障,二来苏联也抹不开面子,在蒙古国的领土上发射导弹轰炸我们,再加上美国在国际舆论上的牵制,我们巧妙地利用苏联与蒙古之间的矛盾,完成了于我有利的外交艺术,这才是当年《中蒙边界条约》签订的真正意义。
如果我们连当时都不能与苏联形成有效对峙,又何谈今天的改革开放呢?
即便是我们富起来之后,也没有再跟蒙古国重谈当年的边界协定,这反倒证明了我们作为大国的眼光与度量。
而今天,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之下,蒙古国的经济已经完全依赖我国,苏联也早就解体,俄罗斯的经济自顾不暇,这有力地证明了大国的崛起不能以一时一地的得与失来衡量,只有跨越百年的时代变迁,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中华人名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边界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63年6号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