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回 京口举兵刘裕直入建康 遇刺身亡桓玄悬首朱雀

1、密谋反桓英豪八方汇聚 广纳群贤刘裕京口举兵


公元404年二月,桓玄称帝建立桓楚仅一个月,益州刺史毛璩联合巴东太守柳约之、建平太守罗述等人举兵反桓,击败前来平叛的桓楚梁州刺史桓希,陈兵白帝城。


消息传到建康,桓玄还没来及调兵讨伐,离建康近在咫尺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又突然告急!


刘裕也动手了!


桓玄称帝后,下诏加封其堂兄、徐兖二州刺史桓修为抚军大将军、安成郡王。桓修拿到诏书后需要进京接受封赏,而刘裕作为桓修的参军,也随桓修一起入京,时间就在二月,毛璩举兵的当月。


进京路上,刘裕以腿部旧伤复发,无法骑马为名,向桓修申请了一条小船,然后就在船上和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商议举兵事宜。


就是这次入京,桓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刘裕。


刘裕虽然只是桓修帐下一名参军,但却给桓玄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天,桓玄对司徒王谧说:“昨天见到了刘裕,风骨异于常人,好一个人中俊杰!”“昨见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宋书.武帝纪上》)。


桓玄对刘裕格外器重,组织官员游玩饮宴时,总是特意交待要好好伺候刘裕,还给了刘裕一笔丰厚的赏赐。


桓玄的皇后刘氏是个精明女子,她也看出刘裕非比常人,因此劝桓玄:“这个刘裕龙行虎步,目光炯炯,气度不凡,恐怕不会甘为人下,将来必是祸患,不如早日除去。”


桓玄没同意:“将来朕还要北伐,刘裕正是可用之才,等收复中原再说吧!”


返回途中,刘裕仍旧与何无忌同船,继续密谋。


几天后,桓玄任命桓修的弟弟桓弘为青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大将刁逵为豫州刺史,镇守历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


桓弘有个参军叫刘毅,就是原来殷仲堪的参军,现在已经归顺桓玄的刘迈的弟弟。刘毅家在京口,与何无忌关系要好,对桓玄掌权多有不满。


何无忌一回京口就立即找到刘毅,故意问:“桓玄有桓氏家族作为依托,手握军政大权,势力太强,难以撼动,不知道还有没有办法能扳倒他。”


刘毅却不以为然:“强弱总是相对的,就看你怎么分析了。孟子说失道寡助,有些人看似强大,实际却很弱小。相反,得道多助,就算一时弱小,也能很快变强。所以说,主要还得看由谁来领头!”


何无忌又故意问:“能领头的人很多啊,天下从来也不缺英雄。”


刘毅一脸严肃:“非也,要我看,这天下只有刘下邳一人才真正称得上英雄。”


刘下邳即刘裕,因为刘裕不光是桓修的参军,还担任彭城内史兼下邳太守。


何无忌笑而不答,回去后立即告诉刘裕,说刘毅可用,很快就把刘毅拉进了密谋群,一起参与举兵。


但是,群里人数还是太少,还得继续加人。


王懿,字仲德,出身太原王氏,和哥哥王睿(字元德)原本一直生活在北方,父亲王苗在前秦官至中山太守。淝水之战后,前秦大乱,慕容垂在中山建立后燕。王懿和王睿就在家乡组织义军讨伐慕容垂,战败后渡江南下。


到了东晋之后,兄弟二人因名字中分别含有懿和睿字,分别犯了司马懿和司马睿的讳,于是以字为名,改叫王元德、王仲德。


兄弟二人最初投奔了同样出身太原王氏的尚书左仆射王愉,没想到遭受冷遇,于是又前往姑孰改投桓玄,王元德被任命为弘农太守,王仲德职位不祥,依旧没有受到重视。


桓玄篡位后,有一次兄弟二人和辅国将军张畅私下聊到桓玄称帝这件事,王仲德就说了自己的观点:“虽说自古以来没有谁能够长久不衰,总会有革新更替,但是以我看来,桓氏不足以成大事,很难长久。”意思就是,司马氏昏庸无能,是该被替换了,但桓玄还不够资格。


王元德和王仲德两人办事果断,足智多谋,可谓文武双全,但是因为南渡时间太晚,江南已没有二人位置,所以兄弟俩一直怀才不遇,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刘裕这时想起了兄弟俩,于是说服二人,将二人也拉进了密谋群。


平昌人孟昶是青州刺史桓弘的主簿,家也在京口。桓弘派孟昶进京汇报工作时,桓玄发现孟昶写的奏疏内容简练,文辞优美,非常欣赏,准备将孟昶留在身边重用。桓玄想起刘迈家也在京口,就随口问刘迈:“我今天刚刚得了一个尚书郎,他家也在京口,叫孟昶,你了解这个人吗?”


没想到刘迈还真认识孟昶,也知道孟昶有才华,而且做事沉稳。但是,刘迈之前和孟昶曾有过节,于是故意回答:“我知道这个人,但是以前在京口时,从没听谁说孟昶有什么特殊才能,只知道他和父亲两人喜欢吟风弄月,还互相作诗相赠。”


桓玄一听,很扫兴,于是改变主意,把孟昶又打发回了广陵。


事后,孟昶得知是刘迈在捣鬼,大怒,回广陵途中,过京口时正好遇到刘裕,便将心中愤怒一吐为快。刘裕趁机问:“听说最近将有大英雄崛起,你知道这事吗?”


孟昶回答:“大英雄?哪个大英雄?今日之天下,除了你刘裕,谁还能称得上是大英雄呢?”


刘裕大喜,于是将密谋之事告知孟昶,孟昶当场决定跟着刘裕一起干。


檀凭之,字庆子,高平郡金乡人(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从小聪慧过人,早年曾做过司马道子的参军,和刘裕很早就认识,讨伐孙恩时还曾一起带过兵,交情甚厚。檀凭之还是檀道济的堂叔。


刘裕认为檀凭之为人可靠,于是派人将举兵的想法告诉檀凭之,希望檀凭之入伙。檀凭之接到消息后毫不犹豫,立即以为父母办理丧事为由请假来到京口,全力支持刘裕。


就这样,短短几天时间,在刘裕和何无忌的努力下,借助刘裕多年来在京口和北府军中积攒的人望,密谋群里很快就聚集了十几个人。他们分别是:刘裕的弟弟刘道规、沛郡人刘毅、平昌人孟昶、任城人魏咏之、高平人檀凭之、琅邪人诸葛长民、太原人王元德和王仲德兄弟、陇西人辛扈兴、东莞人童厚之等等。


刘裕觉得人数差不多了,时机也已成熟,开始着手实施。


刘裕把这些人分成了四个小组,计划在四地同时举兵。


刘裕和何无忌作为一路,在京口举兵,负责解决徐兖二州刺史桓修;

刘毅前往广陵,和孟昶一起在广陵起兵,解决青州刺史桓弘;

诸葛长民是豫州刺史刁逵的参军,所以由诸葛长民负责在历阳举兵,解决刁逵;

王元德兄弟与童厚之等人进入京城,其它三地举兵后,根据时机在京城举兵,作为内应。


任务分配完毕,众人分赴各地,按计划行事。


举兵前一晚,何无忌连夜赶写第二天用的讨伐檄文,母亲刘氏(刘牢之姐姐)看到儿子半夜还没睡,于是起身探视,发现儿子竟然是在写檄文。刘母立刻明白,就对何无忌说:“我不能东海吕母相比,但是有你这样的儿子,我什么遗憾也没了。”


刘母问有哪些人参与,何无忌说有刘裕、孟昶、檀凭之等人。刘氏大喜:“有刘裕在,桓玄必败,你们一定会成功。”


吕母是王莽新朝时期人,因儿子被地方贪官冤杀,于是在老家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市境内)率领当地百姓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义的女性领导人。


公元404年二月,己丑日,卯时,也就是早上五点到七点之间。刘裕和何无忌等人装着出城打猎的样子,在城外集结起义队伍。


刘裕虽然是桓修的参军,又是彭城内史、下邳太守,但因为不是战时,无权调兵,所以,刘裕实际就是光杆司令一个,所有参加起义的将士都需要刘裕一个一个联系和招募。


当然,密谋群里的其他人也会拉来一些家族子弟,所以,这次和刘裕一起出城的人又多了一些,包括魏咏之、魏咏之的弟弟魏欣之和魏顺之,檀凭之和檀凭之的侄子檀韶、檀祗、檀隆,还有檀凭之的堂侄檀道济,檀道济的从兄檀范之,刘裕弟弟刘道怜,刘毅从弟刘藩,孟昶族弟孟怀玉等等,一共二十几个人。注意,檀道济的名字开始出现了。


另外还包括刘裕招募的一百多名作为士兵的普通百姓。


这就是刘裕在京口举兵的全部家当。


第二天,丙辰日。


清早,城门刚打开,刘裕就和众人化装成普通百姓分散入城。在城内一处偏僻位置集合后,何无忌换上传诏使者的服装,伪装成京城派来的使者,前往桓修所在的刺史府。刘裕与众人紧随何无忌之后,一行人直奔桓修刺史府,沿途无人警觉。


到了刺史府门前,刘裕一声令下,然后身先士卒,直接冲入府中。守卫官兵猝不及防,吓得魂飞魄散,竟无人上前阻拦。


桓玄的堂兄、徐兖二州刺史桓修血溅当场。


因刘裕毕竟是桓修的参军,杀主子是以下犯上,刘裕没有杀得那么心安理得,所以杀完之后伏在桓修尸体上大哭,然后命人装殓厚葬。


桓修的司马刁宏闻讯后去城外集结兵马赶来平叛,刘裕登上城楼,冲刁宏大喊:“郭江州(指江州刺史郭昶之)已经赶赴寻阳,去接陛下(指晋安帝司马德宗)回京复位,我等是受陛下密诏,诛除桓氏逆党。贼首桓玄已被枭首,高悬朱雀桥上,诸位身为晋臣,为何要替桓氏卖命,阻止我们诛杀乱臣?”


刘裕说的当然都是假的,可刁宏却真假难辨,犹豫后没再进攻,率众而去。


刘裕计划成功,安然无恙。


再说第二路,孟昶、刘毅和刘裕的弟弟刘道规等人,计划在广陵举兵,诛杀青州刺史桓宏。


举兵前几天,孟昶对妻子周氏说:“刘迈这个小人在桓公面前诋毁我,陷我一生沦落,我心有不甘,已决意做个反贼。但是,前途难料,生死未卜,所以我现在要和你断绝关系,你赶紧回娘家,这样才能保全性命。如果事后我有幸活命,自然会去接你回来。”周氏的娘家为广陵大户,家境殷实。


可周氏却说:“夫君明知有父母在堂,却仍要行此非常之举,自然心意已决,不是我这个妇人就能劝回的。但是,无论夫君做什么,我都全力支持,更不会离夫君而去。如若事情失败,我自然会为夫君奉养高堂,夫君不用担心。”


孟昶大为感动,一时无语凝噎。


过了一会,孟昶站起来,想和周氏说话,但几次欲言又止,最后什么也没说,转身离去。


原来,这次举兵需要大量钱财,孟昶想变卖家产,但又觉得愧对妻子,最终还是忍住没说。可周氏却看出孟昶有话要说,又把孟昶拉了回来,问:“看夫君的样子,似乎想说什么,是不是想要财物?”


周氏怀里正抱着孟昶的幼子,顺势冲孩子努嘴,接着又说:“如果需要,就算把孩子卖了也在所不惜。”周氏让孟昶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都拿走,就连帷幔帘帐等织物都被摘下来,为举兵将士缝制战袍。


举兵前一天,孟昶向桓宏建议,说最近天气晴好,不如第二天出城打猎,桓宏没有任何怀疑,当即同意。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刺史府就已大门洞开,下人正要准备打猎所用车马。早在门外埋伏好的孟昶、刘毅、刘道规等人立即带着数十名壮士冲入府内。


桓宏正在屋内吃早饭,准备吃完就走,没做任何防备,被突然杀到的孟昶一刀砍下首级。


随后,孟昶率众南渡长江,前往一江之隔的京口与刘裕会合。


接着,刘裕和孟昶一起攻打桓修的司马刁宏,将刁宏斩杀,彻底控制京口。


这时候,刘裕帐下已经汇聚了二十多位能带兵打仗的将领,却唯独缺少一位能瞻前顾后、运筹帷幄、将大小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的人,一位秘书,一位军师,一位诸葛亮似的人物。


刘裕问何无忌:“咱们现在还缺一位主簿,你有推荐的人吗?”


何无忌一听乐了,回答得很干脆:“那只有刘道民了!”


刘裕猛然醒悟:“对呀,你说的这个人我也认识,我怎么就把他给忘了呢。”说完当即写信,命人快马加鞭去刘道民家。


刘道民,实际名叫刘穆之,字道和,小字才道民,何无忌和刘穆之非常熟悉,所以叫了小字。


刘裕早上举兵时,刘穆之正在家里睡觉,远远听见刺史府方向喊声震天,料定有事发生。吃完早饭后,刘穆之跑到家门口站着,往刺史府方向张望,想看看有没有人从那边回来,问问发生了什么。结果,不一会就见刘裕派的使者飞驰而来。


刘穆之看完信后思索片刻,当即决定跟着刘裕干,然后转身回屋,把身上穿的布裙换成长裤,随使者一起去见刘裕。


刘裕见到刘穆之后非常高兴,故意问道:“我现在刚刚开始创立大业,举步维艰,急需一位主簿、军吏,你认为谁最合适?”


刘穆之很自信:“贵府刚刚建立,军吏必须要有真才实学,仓卒之间,将军恐怕再也找不到比我还合适的了!”


刘裕哈哈一笑:“卿如果愿意屈尊就任,我之大业必定成功!”“卿能自屈,吾事济矣”(《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


就这样,刘穆之在刘裕举兵的当天就加入了刘裕集团,做了刘裕主簿。


这里特意对刘穆之浓墨重彩,是因为刘穆之对刘裕帮助甚大,在刘裕集团里仅次于刘裕,就像当年石勒身边的张宾,苻坚身边的王猛。


刘穆之对刘裕究竟有多重要?这从刘穆之在史书中的排位也能反映出来。《宋书》中列传的第一篇是后妃,第二篇就是刘穆之和王弘的合传。王弘是王导的曾孙,这时还未出现,父亲是当年孝武帝司马曜重用的心腹王珣。


刘穆之祖籍东莞郡莒县,祖上是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齐王刘肥。这个东莞可不是现在广东省那个东莞,而是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东北,莒县一带。刘穆之的爷爷早在永嘉之乱时就带着家族南迁,定居京口。


刘穆之自幼熟读经史,博学多才,此前曾做过建武将军、琅琊内史江敳(音ái)的主簿。江敳是西晋太子洗马江统的孙子,江统就是当年不顾个人安危,冒死给遭贾南风贬黜的太子司马遹送行的那位。


刘裕计划里的四路,京口和广陵两路进展非常顺利,如今京口成了刘裕的大本营,加上又招募到大管家刘穆之,可谓旗开得胜。但是,另外两路,京城和历阳那边却相继传来噩耗。


先说京城这边。


按原定计划,王元德和王仲德兄弟,还有辛扈兴、童厚之等人,早已顺利进入建康并潜伏下来,然后暗中招兵买马,策划举兵。


但是,就在举兵的前几天,刘裕考虑到刘迈是刘毅的哥哥,想利用这层关系把刘迈也拉进来,于是又单独派周安穆前往建康策反刘迈。而这些,王元德等人并不知道。


周安穆向刘迈表明来意后,虽然刘迈口头答应一起举兵,但内心却十分惶恐,犹豫不决。


当时刘迈刚被桓玄任命为竟陵太守,反复权衡之后,刘迈决定做个局外人,既不参与举兵,也不向桓玄告密,直接去竟陵赴任,不淌这趟浑水。


可是,就在刘迈离京赴任的前一天晚上,桓玄突然让人带给刘迈一封信,信的内容很奇怪:“卿了解北府吗?可知道北府里人情事故?上次刘裕来京城还见过你,当时他和你说过什么吗?”


桓玄对刘牢之的北府旧将一直深怀忌惮,尽管多次清洗却仍放心不下。上次刘裕随桓修入京,包括刘迈在内,很多人都见过刘裕。因为刘迈的家就在京口,所以桓玄想起此事,便向刘迈打听关于京口和刘裕的事。


可是,因为刘迈心里有鬼,见到信后大吃一惊,以为桓玄知道了自己和周安穆见面的事,没法再躲过去,于是第二天一早就入宫面见桓玄,将刘裕举兵之事和盘托出。


桓玄惊恐万分。


桓玄先以告密有功封赏刘迈,第二天又认为刘迈没有当场将周安穆抓获,犯有大罪,又下令将刘迈处斩。接着,桓玄命人严密加强皇宫的安保措施和建康城防,对往来人员严加盘查,搜捕和京口有关的人。


因为刘迈并不知道王元德等人早已潜伏京城,所以桓玄只是按例严查,并没有针对王元德。可问题是,王元德等人也不知道这些,不知道桓玄已经加强了安保,仍旧在商议具体措施。


众人都认为要想顺利举兵,必须先设法暗杀桓玄,桓玄死后群龙无首,拿下建康自然不在话下。


至于如何动手,王仲德建议:“桓玄经常在夜里出入皇宫,要想杀他,只需一位猛士埋伏在宫门外即可。”


于是,众人选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派一名刺客埋伏在桓玄经常出入的宫门外,准备趁桓玄外出时动手。没想到因为刘迈告密,桓玄加强防备,结果刺杀失败。刺客被俘后,众人身份随之暴露,王元德、辛扈兴、童厚之等人先后被杀,只有王仲德一人幸免。


历阳方面同样不顺。


诸葛长民抵达历阳立即四处联络,暗中筹划举兵,结果不知什么地方露出破绽,被豫州刺史刁逵察觉,很快就把诸葛长民等人全部抓获。不过,刁逵并没有当场处死这些人,而是装上囚车,派人押往建康交给桓玄处理。当然,因为后面刘裕进展太快,桓玄并没有机会处理诸葛长民等人。


就这样,原先计划的四路大军,最终只有刘裕和孟昶进展顺利,在京口合兵一处。


之后,刘裕一刻也没耽误,任命孟昶为长史,留守京口,其余人等全部随刘裕在举兵的第二天就杀奔建康。


2、覆舟惨败桓玄退守江陵 连战连捷刘裕直入建康


公元404年二月,丁巳日,也就是京口举兵的第二天,刘裕就率众离开京口,向建康进发,当天便抵达距建康仅五十多里的竹里(今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县北)。


关于这次刘裕攻打建康的兵力总数,根据《宋书.武帝纪》中的记载,是“百姓愿从者千余”,也就是一千多人。而《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中记载的更为具体,“丁巳,裕帅二州之众千七百人,军于竹里”,即一千七百人。


也就是说,刘裕只带了不到两千人就敢去打建康城。整个两晋十六国历史,如此有魄力的,独刘裕一人。


在竹里,刘裕遍发檄文,声讨桓玄。


为了瓦解桓楚将士的信心,吸引更多人投奔义军,刘裕在檄文中对外诈称,说益州刺史毛璩已攻下荆州,江州刺史郭昶之带着晋安帝司马德宗正在返回建康的途中,镇北参军王元德在建康顺利举兵,已占据石头城,扬武将军诸葛长民顺利攻占历阳,正向建康进发,等等。


建康城内,桓玄也在紧张应对。


就在刘裕举兵的当天,桓玄即任命桓谦为征讨大都督,又改任殷仲文为徐、兖二州刺史,代替被杀的桓修。


桓谦和卞范之都主张立即出兵,主动迎战刘裕,可桓玄却不同意。


桓玄说:“刘裕兵少但锐气十足,且行动迅速,这次作乱又抱着必死的决心。如果我们主动出兵,一旦失败,他们气势必然更盛,以后我们更无胜算。不如将大军驻扎在覆舟山(今南京市玄武区九华山),以逸待劳。叛军长途跋涉却未打一仗,士气必会降低,到了覆舟山看到我们严阵以待,定会惊愕不已。我们只管坚守城池,不主动与之交战,他们求战不得,最后必然撤走。这才是上策。”


但是,这个战术显然太过保守。


桓玄虽然并不知道刘裕的准确兵力,但肯定知道刘裕带的都是刚招募的百姓,几乎就是乌合之众,可即便如此,桓玄竟然都不敢出兵迎战,可见其对刘裕的恐惧。之前打殷仲堪、杨佺期时的那股狠劲呢?


桓谦和卞范之等人又反复力劝,桓玄这才相继派出顿丘太守吴甫之、右卫将军皇甫敷各带兵马,迎战刘裕。


可是,桓玄实在没有一点信心,就在吴甫之和皇甫敷出发之后,桓玄在宫里惶惶不安,辗转反侧。


众人不解,纷纷劝道:“刘裕兵力寡弱,成不了气候,陛下何须忧虑如此!”


桓玄一声叹息:“唉!你们不知道,这刘裕足以成为一世之雄!那刘毅家中连一石的积蓄都没有,却能像赌博一样一掷百万,毅然追随刘裕。何无忌是刘牢之的外甥,和刘牢之一样勇猛善战。刘裕带着这些人一起共谋大事,怎么会不成功呢!”


公元404年三月,戊午日,也即京口举兵的第三天,刘裕与前来迎战的吴甫之在江乘(今南京市东)遭遇。


吴甫之带了多少兵马不知道,史书没说,但至少也有数千人,是刘裕的好几倍。而刘裕这边,原本就只有一千多人,结果又因为部下朱龄石不愿参与具体战斗,兵马就更少了。


朱龄石是刘裕的参军,后来成为刘裕麾下一员猛将。


朱龄石的父亲名叫朱绰。在桓温掌权时期,朱卓和哥哥朱宪都在豫州刺史袁真帐下为将,袁真占据寿春反叛后,桓温率军讨伐。期间,袁真误认为朱宪、朱绰兄弟暗中与桓温勾结,于是杀了哥哥朱宪。弟弟朱绰侥幸逃脱后投奔桓温。


后来桓温攻下寿春,朱绰未经申请私自掘开袁真坟墓,开棺戮尸,惹桓温大怒,要杀朱绰,后经桓冲全力求情,朱绰幸免一死。


从此,朱绰视桓冲为父,追随左右,忠心耿耿,桓冲也待朱绰甚厚,一直重用。后来桓冲病逝,朱绰因悲恸过度,呕血而亡。


因朱家曾受桓氏恩宠,朱龄石不忍亲自动手,于是开诚布公地告诉刘裕:“我朱家两代受桓氏厚恩,不愿与之刀兵相见,希望将军体谅,让我率军跟在队伍后面,作为支援。”


刘裕没有对朱龄石有任何怀疑,也没有任何责备,准许朱龄石率众跟在队尾,不与桓玄的兵马直接交战,只负责其它事宜。


战斗打响后,刘裕手执一柄长刀,身先士卒,呼啸着冲向敌阵。桓楚将士从来没见过这么生猛的打法,望着眼前杀气腾腾的义军将士不顾一切地冲过来,心下早已忌惮几分,待两军接触后便立即溃散。


刘裕大胜,吴甫之战死阵中。


接着,刘裕马不停蹄继续西进,在罗落桥(今南京市江宁区东北石埠桥一带)又遭遇皇甫敷率领的数千士卒。


刘裕兵分两路迎战皇甫敷,一路刘裕自己率领,一路由檀凭之率领。


皇甫敷没有分兵应对,先集中兵力攻打檀凭之。因双方兵力悬殊巨大,檀凭之很快战死,所部溃散。


皇甫敷接着又全力围攻刘裕。


混战中,刘裕和将士被打散,皇甫敷紧盯着刘裕不放,将刘裕围了数重,然后慢慢收紧包围圈,最后将刘裕逼在一棵大树下。


皇甫敷很得意,问刘裕:“汝欲作何死!”(《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你想怎么个死法?


然后,不等刘裕回答,皇甫敷便挺起手中长戟,向刘裕刺去。


剧情发展到这里,刘裕似乎已无力回天。


当初刘裕作为刘牢之的参军,第一次参与讨伐孙恩时被刘牢之派去刺探军情,不料与叛军迎头遭遇,被迫以数十士卒迎战数千叛军。那是刘裕第一次面临生死绝境,这一次也同样如此。


眼看就要被长戟刺中,刘裕突然双目圆瞪,冲着皇甫敷大喝一声。


皇甫敷下意识停下长戟,然后,就是这下意识的短暂停顿期间,突然有数支冷箭直扑皇甫敷而来,其中一支正中面部,皇甫敷惨叫一声跌落马下。


原来是那些被打散的将士恰在此时赶来,远远望见皇甫敷要杀刘裕,于是放箭解围。


刘裕化险为夷。


见皇甫敷跌下马来,刘裕毫不犹豫,立即拔出佩刀砍下了皇甫敷的首级。皇甫敷临死前对刘裕说:“你是上天保佑的人,我杀不了你,唯希望你能善待我的子孙。”


刘裕虽然杀了皇甫敷,但事后派人找到了皇甫敷的遗孤,加倍抚恤。


早前还在京口时,刘裕、何无忌、檀凭之等人一起商议举兵,当时有人给他们相面,说刘裕和何无忌将来大富大贵,又说檀凭之没有可相之面。当时刘裕不解,曾问何无忌:“我们都是同舟共济之人,理应同富同贵,为何你我都能富贵,而檀凭之不能呢?”


这次檀凭之战死,刘裕方才回味过来。事后,檀凭之的侄子檀祗(zhī)接替檀凭之担任刘裕的司马,继续率领檀凭之的部众。


桓玄本就惴惴不安,现在又听说吴甫之和皇甫敷相继战死,更是恐惧。可桓玄又无计可施,最后竟然找来一大批道士在宫中做法,试图用巫术消灭刘裕。


桓玄当着群臣的面唉声叹气:“难道朕的楚国这么快就要灭亡了吗?”


吏部郎曹靖之接话:“如今民怨神怒,臣也恐惧不安,担心凶多吉少。”


桓玄问:“民怨我能理解,可是这神为何也要发怒?”


曹靖之答:“晋室宗庙如今漂泊于江水之上,而大楚之祭又上不及祖。如此一来,神如何不怒呢。”


曹靖之说的第一句话是指当初桓玄为了扩建宫室,不惜拆除晋室宗庙,将其遗弃江中。第二句话则说的是建桓楚宗庙时,桓玄因为觉得祖上没有功名,不愿意建七世宗庙,最后仅从父亲桓温开始立牌位,这会让人认为桓楚根基太浅,没有七世之功。


桓玄追问:“那你当初为何不劝朕呢?”


曹靖之答:“您身边的大臣都说您是尧舜在世,我又怎敢多言!”


桓玄无言以对,默然良久。


可是,叹完气后,这仗还得接着打,刘裕也不可能主动退兵。


桓玄继续调兵遣将,命征讨大都督桓谦带着游击将军何澹之等人,率军驻扎在东陵(覆舟山东北),派卞范之率军驻扎在覆舟山(今南京市玄武区境内的九华山)以西,两路大军合计两万余人,以覆舟山为核心阵地,严阵以待。


公元404年三月,己未日,即刘裕京口举兵的第五天,刘裕率军杀到覆舟山。


然后,这场决定了桓楚,也决定了刘裕命运的战役——覆舟山之战爆发。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刘裕和将士们已经吃完早饭,将所有余粮、辎重全部丢弃,轻装简从,迅速行进至覆舟山东麓。


然后,刘裕将队伍中的羸弱士兵全部挑出来,分成数队,每队携带大量旗帜,沿覆舟山东侧布满整个山坡,用作疑兵。


自古兵不厌诈,桓玄派出的斥候(侦察兵)相继汇报:“刘裕大军漫山遍野,不计其数。”


桓玄大惊,只得又加派武卫将军庾祎之率近万精锐火速赶往覆舟山。


不过,尽管加派了兵力,但桓玄却越来越没底,这时候竟然就已经有了放弃建康的打算。“玄始虽遣军置阵,而走意已决”(《宋书.武帝纪》)。


刘裕这边却信心十足,虽然兵力极少,但是并没有采取传统的保守打法,比如集中兵力单独攻打桓谦或者卞范之。刘裕将布完疑兵后剩下的士卒又分成数队,和刘毅等人分头率领,多路并进,同时向桓谦、卞范之发动进攻。


一千多人主动攻打三万多人?这种打法,也只有刘裕敢。这打的根本不是兵力,而是勇气和智慧。


刘裕这么打,当然不会只凭一股勇气,如果那样,刘裕也走不到现在。我们作为后人,并不能完全掌握当时的情况,但是刘裕可以。刘裕一定是审时度势,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在智慧和勇气的基础上,采取了积极主动,同时也适合当时形势的打法。


刘裕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手持长刀冲在最前面,将士见主帅如此勇猛,自然倍受鼓舞,无不殊死奋战,以一敌百。所以,尽管只有一千多人,但是整个队伍冲锋的时候,呼声震天,令桓楚将士心惊胆寒。“将士皆殊死战,无不一当百,呼声动天地”(《宋书.武帝纪》)。


桓谦身为扬州刺史,麾下将士大多都是北府军,这些人非常了解刘裕,对刘裕又敬又畏。这些人知道打不过刘裕,也不想和刘裕打,根本没有斗志。“谦等士卒多北府人,素畏伏裕,莫有斗志”(《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对于这一点,刘裕当时应该很清楚。


就在刘裕下令进攻的时候,老天也作美,恰到好处的刮起一阵大风。刘裕向来善于把握这种稍纵即逝的战机,当机立断,命人借助风势纵火烧山。


一时间,整个覆舟山火势熊熊,烟雾弥漫,不但完美掩盖了刘裕布置的疑兵,也让桓谦、卞范之、庾祎之等人布置好的防线陷入一片混乱。


伴随着凶猛的山火,在刘裕将士高涨的士气中,在震肃山谷的喊杀声中,桓楚三万大军就这么神奇地被刘裕一千多兵马冲击得七零八落,四散奔逃。


刘裕顺利攻下覆舟山。


桓谦、卞范之、庾祎之等人被迫撤回建康城内。


覆舟山之战前,桓玄因为信心不足,暗中派殷仲文前往石头城外的江边搜集船只,准备随时撤离建康。


覆舟山之战后,桓玄再无斗志,于是带着一众亲信和数千亲兵,对外宣称出城迎敌,实际出了南掖门后直奔石头城,要乘船逃离建康。


逃跑途中,在南掖门外,桓玄遇到了参军胡藩。


胡藩看出桓玄要放弃建康,上前抓住桓玄的马辔头,说:“京城之内尚有羽林精锐八百余人,这些都是荆楚勇士,也是陛下的老部下。舍弃这些人,陛下就算回去又能怎样?”


桓玄没有搭话,举起马鞭指了指头上的天,然后一拉缰绳,飞快地逃出建康。


桓玄没说话,但意思却很明白:这是天命!不可违。


当初桓玄在荆州依附殷仲堪时,胡藩是雍州刺史郗恢的参军,有次回豫章老家路过江陵,去探望表兄、殷仲堪的参军罗企生时,胡藩看出桓玄有野心,料定荆州必会出事,劝罗企生早日离开荆州。可惜罗企生没听,后来殷仲堪败亡,罗企生作为殷仲堪亲信被桓玄处斩。这些之前曾说过。后来桓玄掌权,将胡藩招到麾下做了参军。


这里又顺便强调了一下胡藩,就是想说这个胡藩可不是小人物。胡藩后来追随刘裕南征北战,成为刘宋名将、开国功臣,《宋书》为其立传。


桓玄丢下满城文武和百姓,从南掖门逃出建康城,又往西到了石头城,和早已在江边等候的殷仲文等人登上战船,逆江而上,逃往江陵。


这一天是公元404年三月己未日,距桓玄于公元403年十二月壬辰日称帝仅过去百天,距刘裕京口举兵更是只有短短的五天。


桓楚大厦坍塌得如此之快,令人唏嘘!


桓玄坐在船舱里一动不动,目光呆滞。


从早晨覆舟山之战打响开始,桓玄就惴惴不安,茶饭不思,一天里滴米未进。有侍从递来一碗糙米饭,桓玄吃了几口,觉得难以下咽,又放置一边。


桓玄的儿子,年仅几岁的桓升一直站在桓玄身边,非常懂事,也不说话,只是紧紧抱着桓玄。这让桓玄不禁悲从中来,鼻头一酸,眼泪哗哗往下掉,落在桓升的衣服上……“昇抱其胸而抚之,玄悲不自胜”(《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


桓玄一走,建康有城无防,刘裕在覆舟山把军队集结好后,兵不血刃地开进了建康城。


刘裕骑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远远看见王仲德站在道边,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儿,是哥哥王元德的遗孤王方回。刘裕立即下马,从王仲德怀中接过孩子,没有说话,只是与王仲德对视而泣。


事后,刘裕追赠王元德为给事中,授王仲德为中军参军。


入城当天,刘裕临时驻扎在原桓谦的营址内,然后派大将刘钟整理原司马道子所住的东府,以便日后入驻。


第二天,刘裕移驻石头城,安排武陵王司马遵总理朝政,设立留台。


刘裕派弟弟刘道规和刘毅、何无忌等人率军追击桓玄,刘裕留在建康善后。


刘裕下令将太庙内桓温的牌位拿到宣阳门外焚毁,重新设立晋室牌位。又将桓氏留在京城的所有族人,包括桓玄的几个侄子,还有桓玄的堂兄桓石权、桓洪等全部处斩。


进驻石头城的第二天,尚书王嘏带着文武百官前往石头城,迎刘裕入建康城内,住东府。司徒王谧联合群臣推举刘裕为扬州刺史,被刘裕拒绝,反任命王谧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


刘裕给自己任命的职务是徐州刺史,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任命刘毅为青州刺史,何无忌为琅邪内史,孟昶为丹阳尹,刘道规为义昌太守。


这些年来,因为王国宝、司马道子父子相继乱政,晋室朝纲废弛,朝野乱象频生,桓玄主政后虽有心梳理,可是即没有得力的左右手,自己又不是明君,这些乱象几乎没有任何改善。


刘裕进入建康后则完全不同。首先,刘裕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手下将士,群臣见刘裕如此,自然也跟着尽职尽责,风气为之一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刘裕重用主簿刘穆之,将一切大小事务全部交由刘穆之处理,而刘穆之又不负所托,成效卓然。


这次刘裕进展太快,五天时间就进了建康,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繁杂的事务。上至朝廷律法,大政方针,下至赈济百姓,筹备军粮,千头万绪,所有事情都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决定和部署。这一切,自然全都压在了刘穆之身上。


如同张宾、王猛一样,刘穆之也是难得的治国良才,短时间内竭尽全力,昼夜不歇,废寝忘食,事无巨细,逐一梳理,安排得井井有条。


于是,在刘裕进驻建康的两三天之内,朝野内外焕然一新,风气大为改观。“二三日间,风俗顿改”(《宋书.武帝纪》)。


前番在历阳举兵失败后,诸葛长民等人被装上囚车押往建康,结果刚走到当利(今安徽省和县东南),刘裕进入建康的消息就传来了。负责押送的将士当即打开囚车,将诸葛长民等人就地释放。


之后,诸葛长民并没有前往建康,而是原路重返历阳,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任务。


驻守历阳的豫州刺史刁逵听说建康失守,情知桓楚大势已去,于是主动弃城。诸葛长民顺利占据历阳。


后来,刁逵在逃跑途中遭遇部下倒戈,随后被押往建康。刘裕下令将刁逵斩首示众,并夷灭三族。刁氏族人里,只有刁逵的侄子刁雍侥幸逃脱,被刁逵旧部暗中送往洛阳,投奔了后秦姚兴。


刁逵被杀后,刘裕将刁逵家中资财全部散出,让百姓随意拿取,数日之后竟然还没有取完。


刘裕任命大将魏咏之为豫州刺史,驻守历阳,诸葛长民任宣城内史。


尚书左仆射王愉(王国宝的哥哥)是桓温的女婿,刘裕进入建康后对桓氏和刁氏大开杀戒,令王愉惶恐不安。于是王愉暗中联系司州刺史温详等人,预谋刺杀刘裕,结果事败被俘,王愉也被灭族。


王愉有一个十四岁的孙子,叫王慧龙,有幸被一位叫僧彬的和尚提前藏匿而幸免于难。后来,王慧龙被僧彬送往后秦,后秦被灭后又到了北魏,那时王慧龙已经长大成人。再然后,王慧龙就成了北魏名将,屡次大败宋军。此为后话。


王愉出身名门,看不起刘裕这种底层出生的将领,早年曾言语冒犯过刘裕,被刘裕记恨在心。而刁逵出身大户,家境殷实,早年刘裕借钱不还,曾被刁逵绑至家中,也被刘裕视为仇人。王谧虽然是桓玄的亲信,桓楚的实权人物,可就因为曾替刘裕还钱,结果不但没有被杀,反而受到重用。


刘裕对这几个人的处理显示出了恩怨分明的个性,但也被后世诟病,说刘裕缺少心胸,不够大气,杀起人来心狠手辣。


也确实,刘裕动辄灭门,展示出了心狠手辣的一面。


3、趁胜追击刘裕再下荆州 遇刺身亡桓玄悬首朱雀


桓玄丢了建康,桓楚政权遭到巨大打击,短短五天,白手起家的刘裕就变得不可战胜。但毕竟桓玄未死,桓楚也未亡,仍占据建康以西半壁江山。而刘裕占据建康,仅仅只是大业的开始。


桓玄先逃到江州境内的寻阳(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蔡山镇境内),安排龙骧将军何澹之、前将军郭铨、江州刺史郭昶之三人驻扎湓口(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堵截刘裕的追兵。


然后,桓玄带着被自己安置在寻阳的晋安帝司马德宗一起逃往老巢江陵。


一路上,桓玄即不和部下讨论时事,也不和心腹商议对策,每天只是专心致志地写《起居注》,也就是日记。内容都是关于刘裕举兵后,自己如何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算无一失,各军将领如何不听调遣,以致最终惨败,等等。最后总结原因,建康失守并非指挥错误,而是参战将领的问题。


起居注写成之后,桓玄命人抄写成册,遍传群臣阅览。


早前北上投奔南燕的刘牢之儿子刘敬宣和刘牢之的女婿高雅之等人,此时见刘裕举兵,桓楚陷入大乱,于是暗中联络一些青州大户,准备刺杀南燕皇帝慕容德,然后推司马休之为首领,拿下南燕后再回归晋室。


当时和刘敬宣一起投奔南燕的原冀州刺史刘轨受到慕容德重用,被任命为司空,这是投奔南燕的晋人中权势最大的一位。高雅之想借助刘轨的权势,要拉拢刘轨一同谋反,可刘敬宣却坚决反对:“刘公年事已高,只想安守本分,不会同意谋反,万不可告知与他。”


可高雅之偏偏不听,坚持认为刘轨可以拉拢,仍旧暗中联络刘轨,结果刘轨不但没有同意,反而将事情泄露出去。事后,高雅之和刘轨一起被慕容德处死,刘敬宣和司马休之侥幸逃脱,南下投奔了刘裕。


刘敬宣被刘裕任命为晋陵太守,司马休之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监荆、益、梁、宁、秦、雍六州诸军事。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司马休之的职务是“监军事”,而不是“都军事”。监军事就是后来的监军,权力时大时小,唐朝和明朝的监军权力非常大,可以越过主帅直接指挥军队,但东晋时期监军的权力不如都督大。


公元404年四月,庚寅日,桓玄带着晋安帝司马德宗一起回到了江陵城。


荆州刺史桓石康(桓豁之子,桓玄堂兄)率荆州百官出城迎接,然后命人在城南搭建幔屋(大型帐篷),作为桓楚政权的临时办公场所。桓玄重新设立了桓楚百官,以卞范之为尚书仆射。


然后,桓玄大造战船,广募士卒,短短十几天又募集了近三万兵马,楼船器械不计其数。


桓玄又恢复了自信,在动员会上对众人说:“诸位将来要随我一起打回京都,让那些窃取京都的人都跪在军门谢罪,恭迎诸位进入建康。到时候,诸位都将是我大楚的勋贵。”


但是,桓玄也知道,这次放弃建康城对桓楚的打击非常大,个人威望也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桓玄需要设法弥补。


桓玄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写《起居注》将责任推卸给别人,减少自己的责任,另外就是一改往常宽松执法的作风,开始实行严刑峻法,无论官员还是百姓,稍有一点过失都有可能会被处死。


殷仲文劝桓玄不要那么严苛,容易失去人心,却惹得桓玄大怒:“当初就是因为诸将不听律令,再加上天文不利,以致痛失建康,被迫迁至楚地。如今人员嘈杂,小人当道,私下妄论兴衰,朕只能严法纠错,如何还能施以宽仁?”


然而,实际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桓楚反倒大失人心。“人多离怨”(《晋书.列传第六十九.桓玄传》)。


因为建康城一时半会是回不去了,桓玄只能下诏称将都城改设在江陵,然后让各地郡守上表,恭贺桓楚迁都。


早前桓玄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时,王谧作为桓玄的亲信,亲自解下了司马德宗的玺绶,然后又亲手交给桓玄。刘裕进入建康后,尽管众人都认为王谧最该杀,但刘裕却念及当初王谧替自己还钱的恩德,不但没杀,反而还重用。


但是,尽管如此,曾经作为桓楚重臣的王谧仍旧惴惴不安,担心随时出现变故,人头不保。


王谧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一次在朝会上,刘毅就突然问王谧:“皇帝的玺绶呢?”


玺绶当然在桓玄那里,这还用问吗?刘毅自然很清楚,不过是明知故问,想刺激一下王谧。但是在王谧看来,这个刺激实在太刺激,像一把刀子直戳胸口。


王谧有个堂弟叫王谌,少年时就勇猛仗义,见王谧在朝堂上屡遭挖苦,非常不满,于是想劝王谧返回吴郡造反,就对王谧说:“那王绥本无罪,却无端被杀,这其实就是刘裕在清洗旧臣,诛杀你们这些有威望的人。王愉之后,恐怕就该轮到哥哥您了。”


王绥就是王愉的儿子,王坦之的孙子,因王愉被刘裕灭族而受株连。


王谧非常恐惧,再不敢留在建康,也没敢告诉刘裕,私自带着家人偷偷逃离。刘裕得知后立即派武陵王司马遵去追,结果又把王谧给追了回来。


不过,让王谧万没想到的是,刘裕不但没有治罪,还在原来职位的基础上,又给王谧加了班剑二十人的大礼。王谧再不跑了,反正也跑不了。几年后,王谧在建康病逝,被追赠侍中、司徒,谥号“文恭”。


公元404年四月,奉刘裕之命追击桓玄的刘毅、刘道规、何无忌等人抵达桑落洲(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北,长江中一沙洲),距桓玄设立的湓口防线近在咫尺。


四月庚戌日,奉命堵截刘裕追兵的桓楚游击将军何澹之率水军进攻刘毅等人。


因不知追兵虚实,何澹之先派了几艘战船打头阵,自己率主力远远跟在后面。


何无忌仔细观察后,发现迎头而来的几艘战船都很普通,料定主帅何澹之并不在其中,于是建议:“那贼帅不在这几艘船中,这是派来试探我们的,我们应尽快将这几艘船拿下。”


众将却说:“既然敌帅不在其中,拿下这些船也没什么好处,不如先放过去,等主力来了再全力进攻。”


何无忌坚持要打:“今敌众我寡,和他们硬拼并无必胜把握。既然对方主将不在,这几艘船的战斗力势必不强,我们一定会大胜。待胜利之后,士气高涨时,我们再全力攻打何澹之,定能一战而破之。”


最终,何无忌亲自率军出战,很快就拿下了这几艘船,接着又和刘毅等人集中全部水军,趁势杀向跟在后面的何澹之主力。


何无忌一边下令加紧开船,冲向敌阵,一边让将士站在船头大呼:“何澹之已经被我们俘虏啦!”


因为双方都是水军,乘船而行,各船之间无法及时通信。何澹之率领的主力水军分乘数十艘战船,各船快慢不一,前后距离较大,很多靠后的将士根本搞不清楚前面的战况,只看到前面已经开打,很快又听说主帅被俘,惊恐万分,随即陷入混乱,进退犹豫,斗志尽失。


而刘毅这边,各战船的将士们听说一开战就把对方主帅抓了,士气大振,加紧击鼓摇旗,全力冲向对面敌船,喊杀声震天。


何澹之慌忙指挥迎战,无奈大批战船纷纷掉头,根本不听指挥,船队混乱不堪。


刘道规、何无忌等人各率战船冲入敌阵,接触敌船后又借助风势,纵火焚烧敌船。江面上顿时浓烟滚滚、火光烈烈。


何澹之大败而逃,留守湓口的郭铨、郭昶之等人也无心抵抗,纷纷撤退。刘毅、何无忌等顺利拿下湓口后又逆江而上,攻占了寻阳。


桓玄接走晋安帝司马德宗的时候,将晋室宗庙供奉的神主,也就是先帝牌位全都遗留在寻阳。何无忌派人找到这些牌位后全部送回建康。


之前说过,桓玄逃离建康时曾在南掖门外偶遇参军胡藩,后来胡藩也跟着撤离建康,在芜湖追上了桓玄后,被安排和何澹之等人一起镇守湓口。


这次桑落洲之战,胡藩所乘战船也被义军纵火,因为火势很大,胡藩来不及脱去盔甲,只能全副武装跳入江中,奋力游到岸边,最终保住性命。之后,因道路受阻,胡藩无法前往江陵,只好返回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老家。


刘裕早就听说胡藩为人忠义,得知胡藩在豫章后,立即派人将胡藩召入京城,拜为参军。此后,胡藩全力辅佐刘裕,几次在紧急关头为刘裕出谋划策,成为刘宋开国功臣。


正当双方在湓口大战的时候,桓玄也在派侄子桓歆攻打历阳城,结果被刘裕任命的豫州刺史魏咏之率诸葛长民、刘敬宣等人击退,桓歆败逃。接着,奉桓玄之命前往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一带)募兵的辅国将军桓振(桓石虔之子,桓玄侄子)在募兵返回途中,被刘裕部下、龙骧将军胡譁堵截,结果全军覆没,桓振侥幸逃脱。


事后,诸葛长民被刘裕任命为都督淮北诸军事,镇守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境内),刘敬宣被任命为江州刺史。


桓玄一直认为荆州是自己的大本营,是根基,现在已经回到了荆州,竟然依旧连战连败,再败下去自己可就没地方逃了。


桓玄倍感压力。为了挽回败局,重新树立个人威信,桓玄积极谋划,准备来一个大手笔,要用一场大胜提振信心。


公元404年四月,甲寅日,也就是逃回江陵的第二十五天,桓玄集中全部家底,一共数万水军,分乘二百余艘战舰,以前秦太子苻宏和南蛮校尉羊僧寿为前锋,带着晋安帝司马德宗一起亲征,从江陵出发,顺江而下。


至于这次桓玄亲征的目标是什么,仅仅收复寻阳和湓口?还是收复建康?不知道,史书没说。


途中,桓玄任命鄱阳太守徐放为散骑常侍,让徐放前往寻阳、湓口等地,说服刘毅等人投降。


临行前,桓玄特意交待徐放:“那些人不知天命,所以才做出忤逆之事,卿见到他们后直接说,朕向他们保证,只要放下武器,全部官任原职,绝不食言。”


徐放说:“刘裕是谋逆之主,刘毅又因其兄刘迈为陛下所杀,此二人绝不会投降,看来我只能去找何无忌了。”


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徐放出发后史书再没有交代下文,桓玄这一招显然没有任何效果。


就在桓玄带着数万水军顺江而下的时候,刘毅、何无忌、刘道规,还有下邳太守孟怀玉等人,也带着数千水军自寻阳城出发,继续逆江而上。


公元404年五月,癸酉日,桓玄自江陵出发的第十九天,双方在峥嵘洲(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双柳地,长江中一沙洲)遭遇。


刘毅这边,众将士见桓楚大军十倍于己,兵力悬殊巨大,于是心怀恐惧,纷纷建议暂时撤退至寻阳。


刘道规坚决反对:“绝对不能撤退。本来就敌众我寡,强弱分明,如果再撤退,势必导致士气大降,桓玄趁势追击,我们如何跑的了?再说,就算我们撤到寻阳又能怎样,就能守住寻阳了吗?桓玄虽然自称英豪,但内心极为怯懦,此前连战连败,斗志尽失,而我军士气正盛。两军决战,在于主将如何指挥,而不在兵力多寡。”


刘道规毫不畏惧,说完后也不管其他将领如何,只管带着自己的人马,头也不回地出发了。


刘毅、何无忌等人同样赞成与桓玄决战,众将见几位主帅如此坚定,于是重拾信心,再不提撤军之事。


对了,刘道规说桓玄内心怯懦,这是真的吗?


还真没说错。


别忘了之前在建康的时候,覆舟山之战还没打响,胜负未分时,桓玄就已经做好弃城准备。这一次,桓玄故技重施,同样早就做好了逃跑的准备,令人啼笑皆非。


桓玄命人准备好了数艘轻舸,就是小船,快船,系在所乘战船的周围,然后还亲自演练了几次,练习如何快速登上小船,迅速逃离战场。“玄惧有败衄,常漾轻舸于舫侧”(《晋书.列传第六十九.桓玄传》)。


别人打仗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给自己留后路,只能勇往直前,桓玄却总是把退路早早想好,从不坚持到底。这么做虽然能保住一命,但是你让底下的将士怎么想?谁还会为你拼死效力?


结果只能是“故其众莫有斗心”(《晋书.列传第六十九.桓玄传》),手下将士根本没有斗志。没有斗志的军队,就算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注定了还未开战就已经失败。


所以,桓玄虽然每次都拥有十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却每战必败。


刘道规、刘毅等人驾着战船很快就和桓玄接触,峥嵘洲之战随即爆发。


刘毅等人依旧借助天时,率先玩起了水战中屡试不爽的战法,火攻。


刘毅等分出一部分将士,专门借助风势,纵火焚烧桓楚战船,同时派出精锐将士驾驶快船,在桓楚船队里横冲直撞,势不可挡。眨眼间,大批桓楚战船燃起熊熊大火,其余战船无心再战,纷纷掉头逃窜。


桓玄根本无力阻挡,最后只得下令将辎重船只全部烧毁,然后放弃大船,熟练地跳上备用快船,仓惶逃回江陵。


刘毅下令全速追击,桓玄的部下、梁州刺史郭铨见无法逃脱,被迫率众投降。


不过,就在刘毅等人全力追击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说桓玄旧将刘统、冯稚等人聚集了四百多党羽在寻阳暴动,已经攻下了城池。刘毅命建威将军刘怀肃返回寻阳平叛,其他人继续追击。


刘怀肃回到寻阳后很快就将刘统和冯稚等人剿灭。


刘怀肃是刘怀敬的弟弟,刘怀敬是刘裕的表哥。当年刘裕因母亲病逝没有奶吃,父亲决定将刘裕送人,刘裕从母(姨母)刚生下刘怀敬不久,得知后就给刘怀敬断了奶,然后把刘裕抱过去抚养。所以,刘裕对从母极为孝顺,刘怀敬、刘怀肃兄弟也受到重用。


桓玄虽然活着逃回了江陵,但峥嵘洲之战对桓楚和桓玄的打击是致命的。此战后,无论是桓玄的性命,还是桓楚的国祚,都开始进入倒计时。


桓玄带着晋安帝司马德宗和一帮亲信分乘数艘小船狼狈撤退,途中经过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时为了甩掉累赘,桓玄还把司马德宗的何皇后和王皇后丢在了巴陵。


殷仲文原先和桓玄同乘一条小船,途中却借口以搜集散兵为由离开,然后单独乘船返回巴陵,接上何、王两位皇后,然后直接去建康投降了刘裕,先被任命为镇军长史,不久又转任尚书。


殷仲文很聪明,作为桓玄的亲信,桓楚重臣,如果是自己单独去投降刘裕,极可能被刘裕处斩。所以,殷仲文特意带上两位皇后,这样就有了护送皇后回京的功劳,刘裕不但不能杀,还得任用。


不过,像殷仲文这种人不可能得到刘裕重用,如果殷仲文有自知之明,此时就应该告老还乡,或许还能善终。可殷仲文偏以为自己是栋梁之才,一旦受冷落就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结果只能是死于非命。


几年后,殷仲文因谋反罪被刘裕诛族。


这里顺便插一个小故事,关于刘裕和殷仲文的,很有意思。


殷仲文做了尚书后,因为觉得朝廷在礼乐方面,也就是宫廷乐器、乐队方面非常不完备,建议刘裕重视。刘裕却说:“最近事务繁忙,没有时间顾及到这些,况且我也不懂音乐。”


殷仲文看不出刘裕的心思,依旧笑呵呵的说:“如果您重视起来,喜欢音乐之后自然就会懂了。”


刘裕一脸阴沉:“正因为懂了就会喜爱,所以我才不想懂它,也不想学习。”说完转身离去,留下殷仲文独自在风中凌乱。


峥嵘洲大败之后,桓楚已是大厦将倾,文武百官担心江陵随时沦陷,几天时间里就散得干干净净,桓玄身边只剩一些亲信。


大将冯该劝桓玄坚守江陵,可桓玄早没了信心,已决定逃往汉中,投奔梁州刺史桓希。


江陵城进入无政府状态,桓玄的命令只对亲信有效,城内混乱不堪,不断有人聚众打劫,骚乱频发。


公元404年五月,庚辰日,夜。


桓玄率百余名亲信离开府邸,准备从西门出城,逃离江陵。行至城门时,随行人员中突然有人举刀砍向桓玄,结果被其他随从挡住。因为天黑,桓玄也看不清是谁,只管拼命逃跑,侥幸逃到了江边码头。


桓玄逃跑后,留在江陵的荆州别驾王康产将晋安帝司马德宗接入桓玄府邸,南郡太守王藤之带着一帮官员侍奉左右。


逃出江陵城不久,桓玄在途中遇到了屯骑校尉毛修之,毛修之劝桓玄不要去汉中,不如改道入蜀。桓玄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毛修之是益州刺史毛璩(qú)的侄子,当初桓玄称帝时,曾派使者携任命诏书赶赴益州,宣布对毛璩的任命,结果毛璩不但扣押了使者,还陈兵白帝城,公开反对桓玄。此时桓玄竟然同意去益州,不知道咋想的。


当时毛璩的弟弟、宁州刺史毛璠刚去世,毛璩派从孙毛祐之和参军费恬带着二百余名随从,将毛璠灵柩运往江陵安葬。办完丧事后,毛祐之、费恬等人返回益州,途中正好遇见改去益州的桓玄。


一见到桓玄,毛祐之和费恬二话没说,立即带着二百多随行人员攻打过来,刹那间箭如雨下。桓玄近臣丁仙期、万盖等人挺身而出,挡在桓玄前面,身中数十箭而亡。随后,桓玄也身中数箭,倒地不起。


几岁的独子桓升跪在桓玄身边,一边大哭一边试图拔去桓玄身上的箭,却怎么也拔不动。


益州都护冯迁见桓玄倒地,立即拔刀上前,准备割下桓玄首级。


桓玄还没死,见冯迁要杀自己,伸手拔下帽子上的玉导(冠帽上的饰物),递给冯迁,问:“你是何人?竟敢杀天子?”


冯迁答:“我不是杀天子,我是杀背叛天子的贼子!”说完手起刀落。


这一年,桓玄三十五岁。


桓玄这个皇帝当的很悲催,短短半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一半时间都是在逃亡。


东晋早就习惯了由权臣来管理国家,如果桓玄一直安心做个权臣,以皇帝名义发号施令,刘裕就不会反他,毛璩也不会反他。桓玄野心太大,总觉得自己应该替父亲桓温实现未尽的愿望,却不想想为何父亲当年始终没有走出这一步。


所以,桓楚只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留给后世的只有一地鸡毛。


不过,桓玄却在无意中成就了刘裕,让草根出身的刘裕借助剿灭桓楚而一跃成为东晋权臣,最终还真正实现了帝王梦。


和桓玄一同被杀的还有荆州刺史桓石康以及侄子桓浚等人。幼子桓升在桓玄被杀后站起来说:“我是豫章王,诸位不要杀我。”


毛祐之没有再动手,将桓升和卞范之一起押送回江陵。不过,二人最终仍未逃脱厄运,在江陵城内被斩首示众。


桓玄的首级被送至建康,高悬在朱雀桥头,和当初的王恭一样。


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桓玄的祖上桓范作为曹爽的亲信被司马懿诛灭三族,导致谯国桓氏遭遇灭顶之灾。后来经过桓彝、桓温等数代人的艰苦努力,谯国桓氏重新崛起并高高屹立于大族之巅。然而现在,因为桓玄称帝,谯国桓氏再次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不过,虽然桓玄死了,但是桓楚政权并没有马上灭亡,桓氏族人还要再挣扎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益州   江陵   太守   荆州   司马   京城   战船   刺史   朱雀   将士   皇甫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