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早上赖床不起?掀被子、喊破嗓子?5 个方法,让他主动爬起来

“每天早上喊‘起床’喊到嗓子哑,孩子翻个身继续睡,眼看上学要迟到,我急得直跺脚!”“掀被子、拽胳膊,孩子反而裹紧被子哭‘我还没睡够’,最后只能连哄带抱穿衣服,全家都跟着慌!”“前一晚说好‘明天早点起’,早上照样赖床,说过的话像没说,我真的没耐心了!”

不少家长面对孩子 “早上赖床” 时,要么陷入 “催 — 骂 — 拽” 的强硬模式,要么无奈 “包办起床”(帮穿衣服、喂早餐),可结果往往是 “孩子越来越抗拒,家长越来越累”—— 不仅每天早上兵荒马乱,还可能让孩子对 “起床” 产生恐惧,甚至影响一天的心情。

其实孩子赖床,大多不是 “故意跟家长作对、偷懒不想上学”,而是藏着 “没说出口的原因”:可能是前一晚没睡够(比如熬夜玩玩具、看动画);可能是作息没规律(周末睡懒觉,周内调不过来);可能是 “起床太痛苦”(被突然大喊叫醒、没适应清晨节奏);甚至是 “没期待”(觉得起床就是上学,没什么开心的事)。今天分享 5 个不用 “强硬催促” 的落地方法,帮孩子从 “赖床难起” 到 “主动爬起来”,不发火、不费劲,让清晨变得轻松!记得转给带娃的家人,起床引导需要全家一致,别让妈妈温柔叫醒,爸爸却 “掀被子催”,一致的方式才有效~

1. 方法 1:先抓 “睡前作息”,别只怪 “早上赖床”—— 睡眠够了,孩子才愿意起

家长常见误区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1. 按 “年龄定睡眠时间”,保证睡够 “基础时长”

小技巧:把 “睡觉时间” 提前 30 分钟,比如想让孩子 8:30 睡,8:00 就开始 “睡前准备”,不赶时间才不会熬夜;

  1. 周末 “作息不跑偏”,最多比周内晚起 1 小时:周末不允许孩子睡到 10 点,比如周内 7 点起,周末最多 8 点起(避免生物钟混乱,周一早上不用 “重新适应”);
  1. 睡前 1 小时 “做安静事”,帮孩子 “收心入睡”

案例:朋友家孩子以前每天早上赖床,后来发现是晚上 10 点才睡,调整到 8:30 睡后,不用喊,早上 7:30 会自己醒,还会主动说 “妈妈,我睡醒啦!”—— 睡眠够了,孩子的身体自然会 “到点唤醒”,根本不用催。

2. 方法 2:用 “温和唤醒” 代替 “大喊掀被”—— 让孩子 “舒服地醒”,不抗拒

家长常见误区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1. 提前 “15 分钟温和唤醒”,给身体 “适应期”

关键:不催促 “快起来”,而是 “慢慢引导身体清醒”,孩子不会觉得抗拒;

  1. 用 “孩子喜欢的声音” 叫醒,增加期待感
  1. 不 “逼孩子立刻坐起来”,允许 “赖床 3 分钟”:孩子醒后不想立刻起,不说 “别躺着了!快起来!”,而是说 “那我们再躺 3 分钟,3 分钟后我们就起来穿衣服,好不好?”(给孩子 “小妥协”,他反而会更配合)。

案例:我女儿以前被大喊叫醒会哭,后来改成 “提前 15 分钟放她喜欢的儿歌 + 摸头发”,现在听到儿歌会慢慢睁开眼,还会跟我一起哼,3 分钟后就主动坐起来说 “妈妈,我们穿衣服吧”—— 温和的唤醒,让孩子觉得 “起床不是痛苦的事”。

3. 方法 3:让孩子 “参与早上准备”,不是 “家长包办”—— 有主动权,才愿意主动起

家长常见误区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1. 前一晚 “让孩子选好第二天的东西”,增加主动权

作用:孩子自己选的东西,会期待 “早上用它”,自然愿意主动起床;

  1. 早上 “让孩子自己做小事”,不包办
  1. 给 “起床后的小奖励”,增加期待感

关键:奖励不用贵,是孩子喜欢的小事就行,让他觉得 “起床后有开心的事等着我”。

案例:邻居家孩子以前赖床,后来让他 “前一晚选第二天的奥特曼衣服 + 早餐吃煎蛋”,现在早上一醒就会说 “妈妈,我的奥特曼衣服呢?我要穿好去吃煎蛋!”—— 有了自己期待的事,孩子根本不用催,主动就爬起来了。

4. 方法 4:让孩子 “承担轻微后果”,不是 “家长兜底”—— 亲身体会 “赖床的麻烦”,才会改

家长常见误区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1. 让孩子承担 “和赖床匹配的小后果”,不刻意惩罚
  1. 后果发生后 “不指责,只引导”:孩子没吃早餐,不说 “这是你自己赖床造成的!”,而是说 “我们明天定个小闹钟,比今天早起 10 分钟,就能在家吃早餐了,好不好?”(引导孩子想办法,不是翻旧账);
  1. 不 “帮孩子掩盖后果”:孩子因为赖床没赶上幼儿园的晨间游戏,不说 “幼儿园游戏不好玩,下次不去也没关系”,而是说 “要是我们明天早点起,就能赶上游戏了,你想不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呀?”(让孩子知道 “赖床会错过喜欢的事”)。

案例:同事家孩子以前赖床,后来同事不再 “帮他赶时间”,有一次孩子没吃早餐,到幼儿园后饿了,回来跟妈妈说 “明天我要早点起,在家吃早餐”—— 亲身体会过 “没早餐吃” 的麻烦,孩子才会真正想改,不用家长再催。

5. 方法 5:家长 “做好起床榜样”,别 “自己赖床”—— 全家一起起,孩子更愿意配合

家长常见误区

正确做法(附场景案例)

  1. 家长 “比孩子早起 10 分钟”,做好榜样:比如孩子 7 点起,家长 6:50 起,洗漱好后再去叫孩子,说 “妈妈已经起来啦,我们一起穿衣服好不好?”(孩子看到家长早起,会觉得 “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起来”);
  1. 早上 “不抱怨、不发火”,保持轻松心情:哪怕快迟到了,也不说 “都怪你!”,而是说 “我们今天有点赶,下次我们早一点,就能慢慢走了”(家长情绪稳定,孩子才不会抵触,会配合加快速度);
  1. 全家 “周末一起早起”,营造 “早起氛围”:周末不允许家长睡懒觉,比如全家一起 8 点起,然后去公园散步、吃早餐,说 “我们一起早起,就能玩到更多好玩的事啦”(孩子看到全家都早起,不会觉得 “只有我要早起”,更愿意配合)。

案例:我以前总让儿子早起,自己却赖床,后来改成 “我先起,洗漱好后陪他一起穿衣服”,还跟老公约定 “周末全家 8 点起去吃早餐”,现在儿子早上看到我起来,会主动坐起来说 “妈妈,我也要起来,跟你一起刷牙”—— 家长做好榜样,比说 10 句 “快起床” 都管用。

最后想说:孩子 “早上赖床”,不是 “故意偷懒”,而是 “需要被正确引导”

很多家长觉得 “孩子赖床就是没规矩、不懂事”,其实不是 —— 他可能是 “没睡够,身体醒不了”;可能是 “被突然叫醒,觉得痛苦”;可能是 “没期待,觉得起床没意义”;也可能是 “看到家长赖床,觉得自己也能赖”。这些 “原因”,比 “故意作对” 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

比起 “怎么逼孩子早起”,更重要的是 “帮孩子建立‘愿意早起的底层逻辑’”:保证睡够,让他 “身体能醒”;温和唤醒,让他 “醒得舒服”;有期待感,让他 “想起来”;亲身体会后果,让他 “想改”;家长做榜样,让他 “愿意跟”。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实用,不妨转给家里带娃的人:比如老人别 “帮孩子包办穿衣服”,试试让他自己选衣服;爸爸别 “周末睡懒觉”,试试跟孩子一起早起吃早餐,全家一起用对方法,早上再也不用兵荒马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育儿   嗓子   被子   早上   主动   孩子   方法   家长   早餐   早起   妈妈   全家   周末   明天   案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