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付一夫
进入11月,市场风格急剧切换。此前一骑绝尘的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泛科技题材集体熄火,纷纷步入下行区间;而领涨的题材却变成了光伏、有色、化工等等。从同花顺板块表现来看,在过去的10个交易日里累计涨幅排名靠前的各个题材当中,大多数也都属于上述几类,且不少题材累计涨幅都超过了10%,甚至有个股还走出了翻倍行情,赚钱效应非常不错。

不难发现,这些题材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反内卷”。
事实上,“反内卷”一直都是近两年高层持续发力的重点领域。2024年7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会议进一步升级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而前不久发布的“十五五规划”中再度强调,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各大有关部委都纷纷密集表态,强调依法加强重点行业价格监管,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引导破解“内卷式”竞争。不经意间,“反内卷”风暴已然席卷各行各业,并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高层要如此不遗余力地推动“反内卷”呢?本文将尝试对此作出分析。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市场竞争是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
对于企业而言,要实现商品销售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然需在产品质量、性能、定价、服务及营销等关键维度展开角逐,比如引入先进生产工艺、投入技术研发、优化管理体系等。唯有通过这类核心能力的提升,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确立自身的优势地位。而从市场整体层面看,健康的竞争机制能自发推动企业“优胜劣汰”,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又为产业升级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然而,一旦企业的竞争动机偏离“提升产品与服务核心价值”的本质,转向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与市场份额的抢占,甚至不惜以牺牲自身利润为代价,开展无效或过度竞争时,行业发展便会陷入困境:不仅整体效益大幅下滑,还会引发资源错配、创新动力受阻、市场秩序混乱等连锁问题。
长此以往,市场将偏离健康发展轨道,陷入恶性循环。此时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提质增效”的良性博弈,而是沦为低水平、低效率的内耗,即所谓的“内卷式”竞争。
一般认为,“内卷式”竞争至少具备以下三大显著特征:
其一,过度价格竞争挤压行业利润空间。企业将“低价”作为核心竞争手段,过度依赖价格战来抢占市场资源与份额,却忽视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本质提升。比如此前汽车行业的“价格混战”、外卖平台曾引发的“补贴竞赛”等等,均是典型案例。这种竞争模式不仅无法推动行业效益提升,反而会严重压缩企业现金流与盈利空间。
其二,同质化竞争态势持续蔓延。受技术壁垒、创新能力等因素制约,大量企业倾向于在同一领域重复布局,导致产品或服务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水泥、建材等传统行业,在部分高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中也逐渐凸显,比如被誉为“新三样”的新能源汽车、锂动力电池、光伏产品,近年间均不同程度呈现出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制约了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其三,短期利益导向加剧行业发展困境。我国多数行业的“内卷式”竞争,都普遍存在“一哄而上”的盲从现象:一旦某领先企业开拓出新的产品赛道或盈利模式,大量企业与资本便会跟风模仿或者照搬模式,试图在短期内分食市场红利。但随着大量参与者涌入,领先企业的盈利优势会迅速被稀释,其前期投入的研发成本、试错成本,难以通过后续市场需求增长与份额扩大实现有效回收。最终,整个行业被迫陷入低质量发展的僵局,丧失长期创新与突破的动力。
以上便是关于“内卷式”竞争的内涵及问题所在。
近年来之所以要大力整治“内卷式”竞争,核心原因在于其严重违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微观企业到宏观经济的多个维度,均产生了深刻且负面的连锁影响。
一方面,“内卷式”竞争直接加剧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威胁企业生存根基。
“内卷式”竞争中的价格战等行为,对企业的冲击具有多维度破坏性,而资产负债表的持续恶化是最直观的体现——这种恶化不仅表现为财务指标增速放缓,更渗透到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核心竞争力退化等深层问题。从博弈论视角来看,企业在此过程中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若不参与价格战,将直接面临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若选择加入,短期内或许能保住甚至抢占部分市场,但中长期必然导致全行业利润水平下滑,企业自身的盈利空间也会被大幅压缩。
进一步讲,企业利润的收缩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企业因资源过度消耗,不得不削减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长期投入;部分企业为维持日常经营,甚至依赖短期借贷缓解现金流压力。这种操作不仅导致财务结构失衡,更会累积竞争力退化、偿债能力下降等多重风险,最终动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根基。
另一方面,“内卷式”竞争会导致创新动能枯竭,破坏行业生态平衡。
创新行为层面,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后,企业失去投入技术研发与设备更新的资金基础。即便有创新意愿的企业也可能会因为预算受限而被迫放弃前沿技术探索,转而模仿成熟技术。如此以来,势必会加剧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态势,形成“低利润→弱创新→更低利润→更弱创新”的恶性循环,直接拖累整个行业的升级进程。更值得警惕的是,微薄的利润难以支撑合理的薪酬体系,可能导致高端技术人才流失,进一步加速行业创新能力的衰退。
创新生态层面,“内卷式”竞争严重扰乱市场正常秩序。以价格战为代表的低效竞争模式,使得深耕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与品牌价值的优质企业难以获得合理回报,反而让依赖低价竞争、科技实力薄弱的企业“占据先机”,形成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此外,部分商家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低价倾销等不正当手段,导致市场价格脱离供求关系本质,既无法发挥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也彻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如果从宏观视角看,上述微观层面的负面影响会逐步传导放大,最终导致国民经济陷入“低质量增长+结构性矛盾”的双重困境,诸如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投资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需求疲软、资源错配加剧、产业升级受阻、债务风险攀升等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
由此可见,“内卷式”竞争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且长期性的危害,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放眼当下,全球经济正面临衰退压力,海外地缘政治、市场需求等形势愈发复杂多变。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关键举措。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聚焦国内需求潜力的深度挖掘,即通过进一步激活内生增长动力、修炼经济发展“内功”,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韧性与质量,从而增强我国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导向,面对部分行业愈演愈烈的“内卷式”竞争,我们必须予以坚决整顿。唯有破除这种低水平内耗,才能为产业升级、创新突破与资源优化配置扫清障碍,真正助力国民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也正是近两年官方持续推进“反内卷”相关举措的根本逻辑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反内卷”已经初显成效,这从宏观经济数据当中就能窥见一斑。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0月PPI环比上涨了0.1%,为年内首次环比上涨——市场普遍认为,数据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反内卷”带动行业供需改善,而得益于一系列“反内卷”政策的逐步落实,国内上游工业品供需关系改善,煤炭、黑色金属等产业链延续涨价趋势。
更进一步讲,在“十五五规划”的中长期视角下,“反内卷”被写入其中,意味着反内卷或会深入到产能周期调整,类似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写入“十三五规划”,产生了极强的供给约束,带动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有望推动接下来3-5年中期维度周期板块的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这是近期光伏、有色、化工等板块连续大涨的原因,同时也是它们接下来能够走出持续性的底气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高位科技股持续调整的过程中,“反内卷”板块有望能够接棒科技成为市场新的领涨主线,感兴趣的投资者不妨围绕光伏、锂电池、建材、水泥、有色金属、化工等领域自行挖掘优质品种并逢低布局,或许能有不错的收获。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